《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通讯员俞雪冰、章悦 报道:9月,今年第12号台风“梅花”作为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给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带来了一小时27.0毫米的最大小时降雨量和27.6米每秒(近11级)的最大风速。面对“最强登陆台风”,浦东机场全新升级的智慧防汛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对全场“雨情、水情、风情”的一屏统观、一网统管,根据现场雨情风情变化,实时快速响应,及时开泵排水,预降围场河水位,提前对易积水、易堵塞区域进行清理通淤,确保各水文监测点水位始终处于安全裕度以内,确保浦东机场飞行区始终处于适航状态,为台风过后机场迅速恢复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二级排水
浦东机场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与大海为邻,这一地理环境使得防台防汛一直是浦东机场安全运行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依托上海机场“数字孪生”的技术支撑,浦东机场将各种防汛设施同步实现数字化记录、管理,以此持续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升级,打造智慧防汛,实现“一网统管”。

智慧防汛控制中心(OMC)

围场河电子水尺
目前,浦东机场已经广泛安装了雨量计远程气象终端,能为机场的每个具体位置提供更精准的小范围气象信息。根据每个区域内的防汛设计标准,浦东机场的“智慧防汛”设置了两道报警阈值,一旦超过相应阀值,系统会自动推送信息,防汛指挥人员可提前感知,并启动相应的对应预案。浦东机场还在各处地道和地下建筑区域放置了电子水尺,可远程动态掌握现场积水情况,一旦出现地下大面积积水等紧急情况,可安排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处置。

排涝车应急演练
在电子水尺、远程气象终端等监测设备实现信息化监控的同时,浦东机场对雨水泵站、出海泵闸等关键防汛设施也都进行了信息化改造,并与现场巡视车辆、人员GPS定位信息、防汛物资的储备情况深度整合,打造出一张完整的防汛神经元网络。当遇到防汛突发事件时,“智慧防汛”系统能通过报警信息、防汛等级等进行综合分析,并计算出最合理、最高效的处置线路,根据各保障力量分布情况,按照距离远近优先为就近保障人员派发处置任务,有效提升了应急保障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机场近期新启用了“防汛态势感知系统”,覆盖了包括机坪控制区在内的浦东机场全域,作为智慧防汛“一网统管”的核心,以网格化管理的方式,将浦东机场划分成“16个强排区+4个自排区+1个河道区+1个大堤区”,依托每个网格内信息化的远程监控和防汛设施,形成“指挥调度一张网、排水体系一张网、区域划分一张图”的管理框架,根据每个区域降雨径流大小和雨水收水能力制定防汛“一区一策”,同时为网格的12个关键防汛点位制定“一点一策”,更好护航机场防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