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广泰:坚守民族装备制造业 打造世界一流中国品牌
——专访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文轩
在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海广泰”)各生产工厂的车间里,自动化生产设备处于满负荷运营状态,车间工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环翠区羊亭工业园二期工程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占地约455亩的临港区应急救援保障装备生产基地项目也已经启动……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威海广泰依然获得了众多订单并积极提升产能,为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保障装备中国品牌积蓄力量。这一切都归功于威海广泰在坚守民族装备制造业中展现出的执着追求、拓新致远的企业精神。
“父亲最大的梦想是把公司做成世界第一,让民族品牌走向世界、服务全球!”威海广泰总经理李文轩说。30年来,威海广泰从中国第一辆航空电源车做起,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龙头,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持续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和型号,每年都有2个~3个新产品推向市场、服务客户。目前,威海广泰空港地面设备产品有34个系列、144个型号,覆盖机务维修与服务、飞机货运、油料加注、场道维护、客舱服务、机场消防等六大作业单元,能为一架飞机配齐所有地面设备,是全球空港地面设备品种最全的供应商,部分主导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60%,产品出口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全球空港地面设备行业的领跑者。

威海广泰空港地面设备产品丰富,能为一架飞机配齐所有地面设备。
“目前,威海广泰空港地面设备产品已经实现了全系列电动化,并继续朝着产品国际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努力打造平安、绿色、智慧、人文空港,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贡献。”李文轩介绍。据悉,除空港装备产业外,30年来,威海广泰还将产业拓展到了消防装备、军工装备、移动医疗装备、电力电子设备等领域,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其中移动医疗装备已成为威海广泰重点发展的产业。
“威海广泰从2012年起研发移动医疗装备,始终坚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已成功研发方舱式全科移动医疗保障装备,覆盖医疗的检验单元、手术单元、影像单元、门急诊单元、重症监护单元、高原保障单元、防疫单元和后勤保障单元,逐步应用于医联体、医共体保障建设,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打通了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李文轩详细介绍了移动医疗装备研发情况。多年来,威海广泰始终心系社会,将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暴发。面对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威海广泰向武汉捐赠了最新研发的疫情阻断设备——大型“发热巡诊车”和“留置观察车”各一辆,总价值350万元,为武汉抗击疫情助力。
在谈到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如何发展时,李文轩说:“对威海广泰而言,疫情是把双刃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市场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冷静思考、未雨绸缪、多元化布局、厚积薄发才是王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和企业的冲击,威海广泰没有退缩,没有犹豫彷徨,而是执着追求,一方面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快速认清形势,着手调整经营策略,及早布局未来市场,为行业树立了“自救力”和“免疫力”的新标杆。
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在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承诺”主题活动中,威海广泰公司及其产品被认定为“全国质量诚信先进企业”“全国质量检验稳定合格产品”“全国空港地面设备行业质量领先品牌”“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我们非常珍惜这些荣誉。产品(工作)质量就是我们做人的品格。威海广泰的每一位员工都把产品(工作)质量视为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心,并将良心和责任心融入匠心,用匠心铸造精品,用匠心真诚服务。”李文轩进一步表示,“30年来,威海广泰始终有这样一批员工,即便不强制进行品质管理,也会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以保证产品的品质与外观都无可挑剔;即便没有上级的指令或服务指南的规定,也会竭诚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视威海广泰的信誉如生命。威海广泰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品格高尚的员工,才实现了今天的发展。”
对于威海广泰未来的发展,李文轩自信且坚定:“《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威海广泰将保持定力,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坚守民族装备制造业,坚持走技术外延型产业发展道路,建设世界先进的智能化高端保障装备制造平台,让威海广泰的产品服务全球。这是我们威海广泰人的使命和奋斗目标。”据了解,自2018年李文轩全面主持威海广泰运营以来,公司业绩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进入了稳健的发展阶段。即便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业务仍然逆势增长,累计签订订单合同36.58亿元,做到了加薪、扩员且满负荷生产,为“六保”“六稳”作出重要贡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市场环境,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定力,专注做好自己的事。中国的发展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企业应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不变”应万变,打造出更多高质量的民族品牌、中国品牌。(《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李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