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刊登在5月16日《中国民航报》第二版
日前投入使用的广州白云机场2号航站楼,建立了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交通中心,实现了飞机、地铁、城轨、大巴车、出租车、私家车等多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旅客无论出发还是抵达,所有进出交通都能在航站楼和综合交通中心内完成,出行、换乘效率大大提高。
在候机楼换乘,人们都希望能少“跑腿儿”,提高换乘效率。特别是需要乘坐早航班,或是要在特定时间内转换交通方式等对时间较为敏感的旅客,迫切需要更快捷的换乘方式。而如果是携带大件行李、携婴幼儿出行以及特殊旅客,就更难以在候机楼内“辗转跋涉”。
实现“零换乘”,为旅客省去“跋涉”之苦,离不开民航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协同合作。5月10日,民航局与中国铁路总公司签署了推进空铁联运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加强战略协作,在规划新建和改扩建机场、车站枢纽过程中,实现枢纽功能布局紧凑、客流衔接有序、换乘方便快捷;共同推动在有需求有条件的城市机场和高铁车站在规划及建设上无缝衔接,实现“零换乘”。今后,“一站购票”、机场中转服务中心等联运服务,将极大方便旅客实现高效便利的空铁换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推进以机场为主轴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各种交通方式在机场有效衔接。民航、高铁、轨道交通、公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在机场汇集,充分发挥了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上海虹桥机场建立了以机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旅客可以方便地换乘轨道交通、长途汽车、公交车或是磁悬浮列车,其间步行换乘距离仅几百米。2015年建成投运的郑州机场二期工程,建立了综合交通换乘中心,高铁站、城际线、地铁线、高速公路汇聚。民航、铁路、公路乃至海运的融合发展、互联互通,让综合交通效能日益得到发挥,旅客出行有了更多更方便的选择。
随着机场建设步伐的加快,综合交通换乘中心汇集了更多的交通运输方式,运行日益复杂化。要真正实现“零换乘”,就必然会对机场的设计理念、管理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机场作为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应通过完善功能设计、更新服务理念、引入智慧出行系统等方式,让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切换更方便,旅客换乘更便利。
机场应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就高度重视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的便利性与实用性,为旅客换乘高效率打下硬件保障基础。在吸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民航机场建设近年来也更加重视这一点。刚刚投入使用的广州白云机场2号航站楼,在交通流线上采用“单一方向”设计,车辆进出交通可以在航站楼综合交通中心内完成,让旅客的换乘效率大大提高。正在建设中的北京新机场,集高铁、地铁、城铁、高速公路等于一体,以“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为设计理念之一,建设中央放射的五指廊航站楼,配以清晰的引导标志系统,将使旅客换乘流程更简便。
随着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能感受到许多机场航站楼越来越大气恢弘。大机场也需“零换乘”,只有高效、方便的出行体验,才能增强旅客对民航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评论员王诗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