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已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之一。
作为北方首个自贸区,天津自贸区在学习上海自贸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了天津特色发展模式,用制度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借“一带一路”契机服务和带动环渤海经济增长。其中,物流业作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天津以其发展物流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区的改革探索,着力打造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
各大城市齐亮剑 货物运输寻新路
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不断拓宽“空中丝绸之路”。其中既有像广州白云机场等老牌航空物流枢纽,2017年货邮吞吐量突破170万吨,同比增长近7个百分点,领跑中国华南机场群;又有像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等后起之秀,2017年货邮吞吐量首次突破50万吨,跻身全球货运机场50强。而处于华北平原、与北京毗邻的天津如何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紧抓物流发展机遇,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新课题。
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民航局印发了《推进京津冀民航协同发展实施意见》。这份《意见》的基本思路是,三地四场要分工协作:首都机场和北京新机场的定位是国际航空枢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枢纽”机场格局,同时逐步疏解首都机场非国际航空枢纽功能,发挥周边机场的作用,承接北京溢出航班。天津机场将重点发展国内中转航线、周边国际旅游航线等特定航空市场,适度发展中远程国际航线,增强航空货运、物流保障和中转的能力,增加货运航班。
2018年1月,从天津市两会上也发出声音:“天津在北京两个机场之外如何实现错位发展,关键就在货运。”
传统优势根基牢 物流强市出新招
天津市作为中国北方传统的物流产业强市,不仅拥有基础雄厚的制造业,以及研发转化能力与创新能力强的优势,同时也是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而天津港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商业港口,目前与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是世界等级最高、吞吐量排名第4的综合性港口,是新亚欧大陆桥东部国际经济合作桥头堡。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际商品贸易、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范围及规模扩大,极大地提高了自由贸易便捷化,天津港优势逐步显现。未来,围绕天津自贸区必将形成跨国经济利益共同体。
同时,这里有铁路路网优势,自首列京津冀货物列车开行以来,通过京津冀快运运输货物的客户累计达到了6万多家;还有位于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城市带交会点的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其不仅是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也是全球繁忙机场。
无论是良好的区位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还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都为环渤海地区大力发展物流产业提供了先决条件。如何在立足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对传统物流行业进行整改升级,成为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土货运航空公司 助力天津物流新时代
为贯彻落实中央对天津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2017年12月27日,海航集团与天津市政府合作成立了天津货运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货运航空”)。
2017年10月31日,天津货运航空获得中国民航局批复筹建许可。同年12月27日,天津货运航空揭牌成立,旨在为天津建设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助力,并发挥自身在航空货运领域的机队与航线布局优势。2018年2月23日,天津货运航空获得中国民航局批复,引进了3架波音737系列货机。这不仅标志着天津货运航空筹建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更为天津货运航空助力天津航空货邮运输总量增长、带动区域经济贸易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了解,天津货运航空计划于今年5月正式开航运营,未来还将陆续引进波音767、波音747等宽体货机,达到3年之内引进50架、5年之内引进100架的机队规模。届时,这些货机将有望执飞多条洲际货运航线,构建起通达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助力天津打造成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
未来,天津货运航空将发展成为天津航运中心的重要力量。据悉,天津货运航空今年预计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贡献15000吨新增货物运输量,并力争在未来5年内货物运输总能力达100万吨,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航空货邮运输总量的提升贡献力量,并为其带来聚集效应,成为推动天津市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的中坚力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