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钱擘 报道:“上海空港社区是在原上海机场地区基础上,向周边浦东新区祝桥镇、长宁区新泾镇、程家桥街道和闵行区新虹街道等区域扩展与延伸的,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从地区到社区在社会治理意义上有'质'的区别,地区只是一个四至范围的概念,而社区就具有了社会学上的意义,将空港从地理标识的层面上升到了社会治理、建设利益共同体的层面”。今年2月,一篇《一分钟读懂上海空港社区》在上海诸多民航和相关单位专业人士的朋友圈里传开,作为“上海空港社区”微信公号的初试啼声,推送文章让已经在线下蔚为大观的上海空港社区建设向移动互联网迈出一大步。
一座航空枢纽的建设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机场自身的单打独斗--旅客、行李的出入境涉及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部门,客流抵离机场的陆侧交通离不开地铁、公交、出租车,周边治理则有赖地方政府配合,民航行业最关注的安全和正点问题更需要整个行业链条的协同,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形成短板效应……如何避免条块分割影响配合的效率、为枢纽发展打造更高效的合力?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机场群,上海给出的答案是,从各家单位共通的党建环节切入,建立空港社区党建联建、文明共治机制。
2014年7月,在上海机场集团党委大力推动和前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上海空港社区党建联建、文明共治委员会应运而生。今天,社区共治范围已经涵盖上海虹桥、浦东两场及周边247平方公里的土地,共有45家成员单位,包括整个产业链条、行业监管部门、驻楼联检单位和机场周边地方政府,委员会下设同创共建、交通枢纽、机场运行、货运枢纽4个专业委员会。“有问题?要协调?找社区!”这是上海机场集团党委书记、上海空港社区党建联建文明共治委员会首任轮值主任张学兵对这一机制的直观描述。
产业链贯通:从旅客流到全业务流
只要凭一张本人二代身份证,无托运行李的旅客就可以直接过安检登机--上海虹桥机场与主基地航企中国东方航空合作,于2016年1月开始在虹桥T2推出这项“e证通”服务。
凡是在虹桥T2搭乘东上航航班、并且已经办理过手机值机或者网上值机的无行李旅客,不用再到值机区终端补打登机牌,只要比航班起飞提前45分钟以上到达安检通道、出示二代身份证,就可以直接通过安检,安检员会在安检的同时,为旅客一并打印出一份凭条,作为登机所用。对以商务客流为主的东航虹桥航班旅客而言,由此带来的便利与效率提升不言而喻。“e证通”推出一年来广受欢迎,为机场和航空公司吸引了更多的高端客流。
对于此次合作,东航集团党组副书记、东航股份党委书记李养民指出,“e证通”是机场朝着信息化、智慧化方向发展的重要突破,也是东航地服与机场安检同创共建成果的体现;项目推进过程中,双方基于对航空港建设信息化、智慧化发展趋势的共识,确立了共同的目标,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使两家隶属于不同企业、拥有不同业务的单位,为了共同的发展理念携手共进,在旅客体验得到提升的同时,提高了登机效率,节约了机场资源,实现了多赢。
与“e证通”类似,依托空港社区联建共治机制开展合作,更多的改变正在上海两场其他服务运营环节涌现:通过机场与海关沟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窗口增设了POS机,国际中转旅客需要缴税时可以刷卡,不用事先准备过多现金;浦东机场与上海地铁运营方申通公司的协调沟通,使上海磁浮列车每天晚间从机场驶往市区的末班车时间延后至22:40;通过虹桥机场与铁路、公路、地铁等兄弟单位配合,在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内部,不同系统的咨询服务台得以共享信息,统一回答旅客各类咨询;在上海市闵行区交警部门支持下,从虹桥T2蓄车场到虹桥T2航站楼的道路交通秩序得到有效改观、消除了出租车为等待夜间收费段而缓行停车的情况……
民航客运的互动合作“血脉通畅”之后,上海机场集团又将目光投向了货运业务。2015年底,空港社区最新的货运枢纽专委会组建成立。专委会吸收了货运航空企业、货代公司以及机场相关单位和政府监管部门参与,开展定期沟通,新加坡货运、中外运空运等航空物流企业,也得以通过专委会平台反映诉求、寻求社区资源的支持。上海空港拥有了客货运齐备、面向全业务流的共治平台。
联建共治机制的引入迅速取得成效。一度困扰机场、航空公司与货运客户的虹桥西货运区陆侧道路拥堵问题,在专委会成立的短短几个月之后得到疏解。
虹桥西货运区外的道路由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负责建设、尚未正式验收移交,所以政府交管部门还没有在此安装摄像头,部分贪图方便的驾车人因而钻空子乱停车,导致进出车辆频频拥堵,对航空物流效率的影响不言而喻。道路仍在虹桥商务区管理中、执法则需辖区的上海市闵行区配合,拥堵问题涉及多个部门,解决不易。
今年5月,空港社区就此召开协调会,由闵行区交通委牵头制定整治方案,在道路正式移交前,首先划出禁停区、以便安排交警执法、处置乱停车;虹桥商务区也表示,将抓紧完成收尾工作、使道路早日验收。陆侧交通瓶颈消除了,虹桥机场的货运效率得以提速。
全维度沟通:打造顶层至基层多层级渠道
上海空港社区党建联建、文明共治委员会不仅大力推动社区成员之间的沟通协作,也积极鼓励不同成员单位的下属部门、基层组织发展横向联系,建立全维度沟通,更由此触发了成员单位内部决策机制、响应流程的完善。成员单位的顶层架构及时沟通、打造合力更加顺畅,基层组织也更加善于主动探索横向寻求协作。
近年来,上海两场客流屡创新高,2016年浦东机场日均进出港旅客近18万人次,高峰日逾20万人次,其中出入境旅客超过50%。如何疏解客流压力、避免边检窗口长时间排队、确保旅客出行便捷?浦东机场与边检部门开展了共同研究。双方商定落实了调整设施、增加警力、创新引导分流方法、开通自助通关通道等措施。到今年8月,符合使用条件的旅客在浦东机场自助通关最快仅需10秒,有效分流了人工查验窗口的客流,大大缓解了旅客排队现象。在客流最高峰,边检部门还调整班次、加派人手、优化人员安排,进一步加强现场旅客秩序的管控力度。通过机场与边检的有效协作,浦东机场2016年三季度ACI测评指标“护照身份证检查的等候时间”得分达到4.90,位列全球第7,旅客满意度显著提升,共治成果得到了旅客的认可。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是我国内地出入境客流最大的机场,海关、边检、检验检疫等多个单位在机场的窗口工作人员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沟通联动机制,在疫区旅客筛查、防范检查珍稀动植物走私夹带进口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成果。
民航华东空管局浦东导航室与浦东机场目视助航保障科分别保障着航空器在浦东机场最终进近时所使用的仪表着陆系统和助航灯光。二者都为航空器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在运营环节上紧密联系,但在行政隶属上,却分别属于华东空管局与上海机场集团两大单位。为了更好地实现安全保障的1+1>2、进一步理顺业务流程,两家基层单位没有坐等上级安排,而是主动跨前一步,以党组织签约共建为载体,相约共同开展校飞合作、所辖设备与管理方法的交流学习等。双方党组织还提出了依托共建平台联手探索在浦东国际机场实施Ⅲ类运行的构想,以期提升浦东机场低能见度下的航班保障能力、拟订国内首部机场Ⅲ类运行规章制度。
创新型互通:社区利益共同体渐露端倪
在今天的上海空港社区,一个“有事共协商、难题共探讨、顽症共治理、信息共交流、风险共承担、成果共享受”的利益共同体已经渐露端倪。
去年年底,上海市委领导视察虹桥T1改造施工现场时,特别寄语上海机场集团,要打破工作壁垒,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使机场、空管、航空公司等各方面进一步形成合力,把航班正点率作为衡量服务品质的重要考核指标,把机场内及时、准确、有预期的航班预报作为重要基础服务。这也正是上海空港社区联建共治在航空主业领域协同推进各方工作、积极助力的孜孜以求--
上海机场与主基地航空东航和华东空管局的CDM(协同决策机制)对接,已在空港社区平台上进一步深入完善,推动机场生产运行打破信息孤岛。其中,各成员单位与旅客直接相关的航班动态、候机信息还在整合后推送到“上海机场”官方app上,方便旅客查询。空港社区的联建共治从线下走向线上。
浦东机场第五跑道已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这条跑道竣工投用后,将肩负起为毗邻的中国商飞总装基地试飞、交付国产大飞机的重任。浦东机场区域将成为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既是世界级航空枢纽港、又是大型客机制造中心的航空产业高地。围绕这一前景,浦东机场正与中国商飞试飞中心积极研究制订共建方案,为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国家战略共同努力。
2016年,上海两场的年旅客吞吐量已站上1亿人次的大关, 成为国内首个亿级城市机场群。
这个新节点,一方面意味着上海空港对于国内外航空产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吸引力,意味着广阔的机遇与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上海空港的资源压力、运营难度、旅客要求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航空枢纽港成长,能否赢得挑战、把握机遇?面对党建联建、文明共治催生的社区利益共同体,上海空港有理由给出令人期待的答案。
社区利益共同体:兼取产业生态“封闭”与“开放”之长
产业生态圈的“封闭”与“开放”选择,是产业发展中永恒的路径话题。通常认为,封闭型的产业生态,有助于把内部联系、互动效率理顺到相对更高的水准,但封闭型产业生态圈的发展速度会相对较缓;而开放式的产业生态,则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激发多方活力,但又难免带来多头前行中的资源分散、治理难度增加、沟通成本上升。人们特别熟悉的苹果与安卓两大手机系统及其产业链,便是两种生态圈的典型案例。
同样的情况,其实在民航行业也存在。随着上世纪80年代的民航改革,监管部门、机场、航空公司、空管等结束了政企一家的状态,在分立之后各司其职、创造出民航高速发展的喜人局面。当然,不言而喻,不同单位之间的沟通效率,较之过去同一单位的“一个屋檐下”难免有所差距。记者平日采访中,有时会听到从业多年的民航前辈们偶尔提及,在为发展速度感到喜悦自豪的同时,也怀念过去地方民航局框架内的沟通相对简便。
那么,有没有可能找到兼取两者之长的模式?使民航发展既有开放式产业生态下的充分活力,又有封闭式产业生态下的融洽合力?本报今天报道的上海空港社区党建联建、文明共治机制,便提供了一个具有相当借鉴价值的样本。
在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社区共治的概念并不鲜见,但通常都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像空港社区这样由作为企业的上海机场集团倡议推动、生根落地、枝繁叶茂,则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目前,上海已成为继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亚特兰大和日本东京后,全球第5个进入亿级人次航空“俱乐部”城市,就此而言,上海空港社区的创新探索经验,意义并不仅在上海一地,更可以为行业内其他机场的凝聚合力、特别是枢纽型机场的共赢成长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