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根据广汉市疫情应急指挥部第46号通告,中飞院发布疫情防控工作最新通告,解除校园封闭管理,恢复常态化疫情防控。
回顾封闭管理的这段日子,学院广汉片区的日常生活虽然“静”了下来,但实质上这场疫情防控保卫战让大家都“动”了起来。“守护校园”这一坚不可摧的信念,筑牢了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有醒的不?加急加急”
10月6日,原本是学院国庆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谁也没料到迎接大家的却是校园封闭管理。
当日凌晨5点左右,学院办公室收到属地政府通报,广汉市发现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办公室第一时间上报学院并通知广汉分院等单位做好疫情防控应急准备工作。6点30分,学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启动学院疫情防控应急响应,对封闭管理、物资保障和全员核酸等工作进行部署。学生处要求学管领导干部和一线辅导员即刻返岗。
疫情就是命令,防疫就是责任。当很多人还在熟睡之时,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疫情防控保卫战已经打响——
凌晨6点40分,后勤服务总公司各中心开始清点在岗人数,并迅速集结520余名后勤工作人员,成立应急保障队伍,就师生就餐保障、物资保障、维修保障、物业保障等各事项作出具体安排。7点许,来自成都、广汉的全体医护人员搬运物资,准备进行全员核酸检测。同时,来自学院公安局的108名民辅警及安保人员分成7个小组,立即投入到出入口管控、交通疏导、隔离点值守、校内住户信息排查工作中。
“有醒的不?加急加急。”7点08分,学院团委志愿者工作群发出召集。8点,50名学生志愿者在各核酸检测点就位,20余名教职工志愿者也在院直机关党委的组织下完成任务分工,迅速投入服务工作。时临降温天气,大家添上外套,安静有序地等待着核酸检测。为了更好地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学院的正常教学运行秩序,教务处第一时间发布了线上教学通知。7日下午,封闭管理期间的第一堂课便在云端开启了。
封闭管理期间,中飞院经历了多次突发事件,好在都“化险为夷”。
10月17日17时03分,学院接到广汉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电话通报:当日学院全员核酸后,有一管“10人混采试剂管”检测结果异常,正在进行复检。接报后,学院立即按照《学院校园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方案(第四版)》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7时10分,学院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实确认10名学生信息,锁定人员位置,进行了核酸单采和抗原检测,并闭环转运至学院临时隔离场所,同时封控了该10名学生所住的4栋宿舍楼。17时40分,学院师生员工全部返回住所;17时43分,学院领导分头前往学生宿舍、食堂、医院等指挥调度、维持秩序。4栋封控宿舍楼也紧急安排了学管干部出面解释学院防控政策,安抚学生情绪。
20时29分,广汉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通知学院可以解除应急状态。21时02分,学院恢复正常出入秩序。当晚,学院食堂和超市延长供应至23点,全力保障了师生员工的生活需求。
在此次应急实战中,校内2万余名师生员工防控意识强,仅用时30分钟便进入“全员静止”状态,有效检验了学院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体系,得到了广汉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的肯定。
“这是一幅群像”
疫情是对责任与担当的一次大考。封闭管理隔断了校内外人员流动,如何在人手紧缺的情况下全力保障校内2万余人的生命健康,是学院亟待解决的难题。
心中有敬畏,行动有分寸。多次的应急演练,让学院上下“临危不惧”。大家在“实战”中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合成一股力、聚成一条心,涌现出一个个守望相助的故事。
这段时间里,学院党委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防疫工作。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天的任务从凌晨开始。办公室工作人员的手机从不关机,24小时待命。学院领导抗下重压、身先士卒,在工作之余投身志愿服务。
学院60余位医护人员全体出动,负责医院、第五教学楼、新区三个全员核酸检测点和校内三个居家隔离点的采样送样工作。扫码、采样、封箱、转运样本,是他们每天都要完成的工作。为了确保样本得到及时检测,身着白色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将上班时间提前,将午饭时间推后,争分夺秒、不厌其烦地重复采样动作。在她们中,有舍下家中幼子即刻到岗的,有强忍身体不适坚持工作的,还有即将退休却执意奔赴一线的……“这是一幅群像,每个人都恪尽职守,拼尽了全力。”学院医院副院长蒋纪文这样评价这支队伍。
在学生群体中,一些同学以志愿者的身份主动投身抗疫工作,把爱校情、报国志书写在战疫一线。他们主动帮助医护人员搬运物资,穿梭在队伍中维持秩序,顾不上吃饭也坚持到家属区逐层通知核酸检测相关事宜。为了让大家看到醒目的红马甲,他们拒穿雨衣冒雨工作;为了化解医护人员数量紧张的僵局,他们配合医院完成采样管贴标签等工作,甚至穿上防护服进行人员信息扫码录入。“学生志愿者退到安全区域,核心区我们上”——这是教职工志愿者们发起的号召,高校教师的大德风范在此刻得以彰显。
封闭管理期间,国资处向留校教职工发放244套被褥、118套床单。公寓管理中心积极解决留校教职工住宿问题,宿管阿姨每日严格检查宿舍内务,排查安全隐患。身着制服的公安民辅警严守校园大门,加强校园巡逻,保障核酸检测现场。100余人以单位为家,每日连续作战近18小时,其中20余人在活动室里打地铺,24小时在岗在位。
食堂延长就餐时间,增设流动餐车,每日凌晨5点半就开始接送一批批物资运送车辆。为保障超市供应不断,后勤服务总公司一方面联系供货商备足商品,一方面增设临时超市,招聘了22名兼职人员参与保障工作。超市工作人员每日7点进行核酸检测,开门营业到凌晨3点才能全部完成当日的货物归整和卫生打扫工作……封闭管理期间,后勤服务总公司还积极协调了242个房间作为储备隔离用房,累计为新老生、教职工和家属提供就餐服务110万余人次,为核酸检测医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盒饭3900余盒。
学生处在多次应急演练中得出经验——提前确定人数,设定时间段,尽早通知下一个学院。此方案高效有序,学生令行禁止,为核酸检测工作节省了大量时间。还有二级学院领导和辅导员带队组织,耐心与学生谈心谈话,及时收集并上报防疫信息;任课老师把办公室当家、以沙发为床,认真准备线上教学课件。
这世上没有天生的英雄。一个个平凡人,在逆境中站出来。点点萤火,汇成人间星河。
“如果我有能力却不去做,那是对我自己的否定”
疫情防控是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各二级学院主动作为,号召师生勇于担当,坚守思想阵地。
除广泛开展网络思政工作,严格执行辅导员进寝室制度,开展主题班会进行防疫安全教育外,各二级学院组建起党员先锋队,发挥学生干部引导作用,体察学生需求和身心状态,开展谈心谈话,同时利用电子屏宣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密切联系校外学生,使师生们增强政治认同,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静默的广汉上空,还能听到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除参加防疫“战斗”外,广汉分院师生员工还要肩负保障飞行训练的重任。分院协调改变正常值班模式,点对点安排工作。塔台通讯、气象观测值班值守,机务做好飞机维修作业,教员学生心无旁骛,确保了疫情防控和飞行训练两不误。
为增强师生抵抗力,缓解封控压力,学院运动场照常开放。不少二级学院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拒绝摆烂”成了大家应对封闭管理的态度。白天,同学们在宿舍上网课,在图书馆自习;入夜,他们在凌云大道上弹唱、舞蹈,在石碾广场慢跑。这个充满青春朝气的校园,仿佛跟平日无异。“同学们并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锻炼身体、整理内务、学习新知识,大家在特殊时期都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是飞行技术学院新生马琪皓的亲身感受。
点数、搬运、登记、清账……是学生志愿者、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徐闵每日重复不变的工作。在她看来,这些琐事虽然劳累,但却充满意义。“这份工作干下来,我快成为记账小能手啦!”她打趣道。航空工程学院的陈子璇同学,从大一就开始从事志愿者服务工作,曾多次参与学院组织的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防疫相关事宜,在这场“战役”中,他更是当仁不让。“如果我有能力却不去做,那是对我自己的否定”,他说,“学生干部就要起到带头作用,如果自己不做,又怎么能带领别人去做呢?”
封闭管理期间,因校外送水商家无法入校,桶装饮用水曾遇到暂时性紧缺的情况。一场由学院牵头、团委负责、志愿者参与的“调水大作战”在校园里上演。经多方协调,团委老师带领志愿者们前往校园对面商家的库房搬运饮用水,用三轮车送进校园。如此往返,成功解决“水源”问题。但师生们如何领取?学院领导当机立断,在校门口设置换水点。师生们可凭空水桶用水票或现场支付的方式“取水”。志愿者们为大家提供小推车服务,将饮用水运至目的地。每天约有100名志愿者参与供水服务中,能完成1100桶左右的饮用水换送工作。他们推着小推车的身影,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学生志愿者和学生干部们在这次大考中既展现出中飞院学子的风采,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淬炼与成长,交出了一份新时代青年勇担大任的满意答卷。
今年8月至10月,成都、遂宁、绵阳、德阳广汉先后经历了地区封控,被按下“暂停键”的新津分院、遂宁分院和绵阳分院都曾昼夜坚守、齐心抗疫。
多难兴邦精诚志,同心同德显担当。校园里,学生们终于开始列队上课,办公楼也恢复了往日的人流,天空中不间断的飞机轰鸣声愈加清晰,一切恢复正常。
在学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属地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中飞院在疫情大考面前显露了真本事,展现了好作风,打出了漂亮仗,积累了鲜活的防疫经验。“感谢所有辛勤忙碌的老师和校内工作人员,你们是我们的坚强后盾。”新津分院学生陈孟龙如是说。(《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胡夕姮 通讯员杜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