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如煌穿上抗战老兵的 T恤接受采访。
“这段抗战往事在我爷爷心里压抑了几十年,终于得到释放了,现在逢人就讲。” ——— 叶如煌的孙子叶先生 “我在(马来西亚)报纸上看到了日本侵略祖国的罪行,国家给人欺负,当然有责任回来。我当时真的不怕死,认为就算死在战场上还是好战士。” ——— 叶如煌

叶如煌回国后,叶父寄回一张家庭合照。因为叶如煌归国的缘故,照片中并没有叶如煌。
今年95岁的叶如煌是归国华侨,70多年前,他因抗日救国返回惠阳参军。日寇1938年从大亚湾登陆进犯惠州时,其所在的国民政府军第151师罗懋勋团溃败。叶如煌因照顾伤兵幸运逃过一劫,却无法找回部队,故卸甲归田。这么多年,因“国军”的身份,他一直埋藏着这段抗战经历。近年,随着“国军”抗战老兵受到肯定获得关怀,叶如煌终于忍不住向子孙和村民诉说这段往事,并流着泪称“我的战友没有白死”。
少小离家 6岁移居马来西亚 10岁厂里工作
1921年,叶如煌出生于惠阳秋长周田村,与叶挺同村。6岁那年,他随父母到马来西亚居住。“我没有上过学,10岁就参加工作了。”叶如煌介绍,去到马来西亚后没有学校供他上学,而其父亲在当地一所棕油厂任副主管,在他10岁那年便开始到厂里工作。
在厂工作期间,叶如煌跟随厂里的英国财务学习了简单的英语,也跟当地人学习了马来西亚语言,而跟当地华侨商贩则讲粤语。就在记者采访叶如煌期间,他在回忆当时学习外语的情景时,仍不时冒出多句英语和马来西亚语等。3年后,叶父更换了工作,叶如煌也离厂在当地找了份报童的差事。1937年,正值国内卢沟桥事变,全国性抗战开始。叶父在看到报纸后问叶如煌想不想回国抗日。
“我爸在报纸上看到日寇太可恶,杀了很多同胞,问我怕不怕死,想不想回国参军。”叶如煌回忆,他那年17岁,已经有了保卫国家的念头,当时立即回应不怕,叶母随后便将其送回周田村。
保家卫国 17岁回国参军抗日 担任接线员
回到惠阳后,叶如煌在叶母的陪伴下,在淡水找到了驻守当地的国民政府军惟一一支部队——— 第151师罗懋勋团。“因为刚回国,我对军队的种类和番号等并不清楚,只知道是抗日的部队我就加入了。”叶如煌称,其至今也不清楚自己所在部队的番号,只知道团长读音为“罗茂熏”(注:记者查阅史料为罗懋勋),还有个姓王的副团长。
叶如煌称当时所在部队的衣服伙食均可,饭管饱,菜都有猪油,一个月有6块伙食费,团部设在邓府(屋)花园。“我当时参加部队什么都不懂,被安排成勤务兵,后来被团长发掘,转为电话接线员。”叶如煌回忆,担任勤务兵不到20天,罗懋勋的两个小孩过来探亲。罗懋勋给了两毛钱叶如煌去买水果,并负责陪同小孩子。
“罗团长是顺德那带人,所以我跟他的小孩讲粤语。”叶如煌称,当罗懋勋听到后很惊讶,问他为何会讲粤语,叶如煌如实道出了自己会讲多种语言的情况。考虑到团里的官兵来自五湖四海,有时候团部电话接线员会有听不懂的情形,罗懋勋便让叶如煌看守电话。
勇上前线 目睹战友被日机炸死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农历1938年8月19日晚上8点左右,大亚湾来电,日军来了5艘军舰,到10点来了54艘,并且已经在交火。”叶如煌称,他当时接到电话后马上向“王团副”报告,随后全团进入战斗状态。
因为守着电话,叶如煌知道该团在沙田和新圩各有一个连,澳头和霞涌的兵力则较多。翌日,叶如煌向团长申请配枪加入战斗,罗懋勋说高射机关枪少一个人,安排叶如煌与100多位战友在淡水阻击日寇。
当时的高射机关枪由3个人负责,一人射击,一人扛三脚架,而叶如煌则负责背子弹。“日军飞机飞过来时我们就开枪射击,没想到飞机飞走后不久又飞回来放炸弹,我一个战友牺牲了。”谈到此时,叶如煌眼眶湿润。在平复心情后,他回忆称,他们当时在淡水水门河附近架设机枪射击日寇飞机,飞机扔下的炸弹落地离机关枪十来米远,姓陈的湖南战友不幸被像“没有柄的菜刀一样”的弹片打断右手,只有皮相连。
“当时周边没有卫生员,而太阳又毒辣,我说要把他背到河边的树下,他说好。”于是,叶如煌把受伤战友背到河旁树下,但该战友最终因失血过多而牺牲。
逃过一劫 日军捆住战友推进河里淹死
在战友牺牲后,叶如煌天黑前在永湖火砖场找到了团长。当时罗懋勋把8个伤兵安排在砖场的工人宿舍里,决定让叶如煌和另外一个当地人叶志宏(音)看守。之后罗懋勋带剩余的二三十兵力继续战斗。
由于团长交待要及时给伤兵喂水和食物,叶如煌一夜未睡。“我当时好奇砖厂是怎么运作的,天亮后便叫叶志宏和我一起去看看。”叶如煌称,看完砖厂往回走时,发现宿舍边插着日本旗。他们立即转身离开,因给伤兵包扎衣服上沾了血,叶如煌换上砖厂的工人服躲到砖场下方的蔗园。
“要是没有去看砖厂,我可能就吃河水毙命了。”叶如煌回忆,他在蔗园目击日军把8个伤兵带到河边,捆住手脚扔进水里,随后站在一旁的日军则拍手欢呼。接连两日,有较多日军从蔗园经过,直到第3天经过的日军较少,叶如煌2人才出来寻找部队。“志宏本来胆子小,被吓到几天没有说话。”叶如煌称。
逃离现场后,叶如煌一路询问均被告知部队已全团牺牲,自此与部队失去联系。
回到家乡 抗战往事深埋在心里数十载
“我当时问了很多路人,都回答说部队全打光了,一位老人劝我回家,我便回到了周田村。”叶如煌称,1940年,受战事影响的淡水开始恢复建设,有人开始修房子和做生意,他就跑到淡水老街一家卖鱼的店铺打工,后又在一家文具店工作。期间,日军再次袭击淡水,他曾带着几位工友回周田村避难。1950年,村里成立生产队后,叶如煌被选为财务,后一直在村小组工作至1990年。
“这段抗战往事在我爷爷心里压抑了几十年,终于得到释放了,现在逢人就讲。”叶如煌的孙子叶先生称,2013年民政部陆续下发文件,肯定原国民党抗战老兵为抵御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做出的重要贡献,叶如煌知道后哭了数日。原来,这几十年间,他一直害怕暴露国军的身份。如今,叶如煌无论是对来家里做客的亲朋好友,还是在村里集会时,都会讲述这段历史。
近日,有民间纪念抗战老兵的志愿者组织前往看望叶如煌,他高兴地再次提起抗战的往事。
对话叶如煌 “我为我的战友而哭,他们没有白死”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回国抗日?
叶如煌: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日本侵略祖国的罪行,国家给人欺负,当然有责任回来。我当时真的不怕死,认为就算死在战场上还是好战士。有个情形我很难忘,1945年日军投降那时,在淡水的日军集中在崇雅中学操场等待回国,很多人尤其是小孩子都用沙子扔这些日本兵的眼睛,表达仇恨。
记者:您为什么而哭?
叶如煌:我为我的战友而哭,他们没有白死。我是幸运的,不仅在战场上幸存,而且在上世纪60年代,生产队没有因我参加过国军而抛弃我,反而吸收我为共产党员。我认为这与我做人善良和正直有关,不然也不会一辈子都被村民推选为村小组的会计。在闹饥荒的时候,父亲回国带回很多补品,我全分发给村民。而且,我一生都热爱劳动,从10岁开始做工人,现在95岁还能在家里晒花生。 (记者刘建威 摄影:丘淑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