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行业管理
大学生攒钱造飞机 毕业5年后成品捐母校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9-10-21 10:33:00

10月19日,一场捐赠仪式在陕西渭南蒲城举行,深圳一家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陈墨,将一架固定翼小飞机捐给自己母校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而这架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飞机,是陈墨在读大学时靠着给手机贴膜和卖烤肠赚来的钱制造出来的。

10月20日陈墨对记者说:“我现在的公司就是制造飞机的,这架小飞机是我梦想的起点,母校也是梦想的起点,把这架飞机捐给学校,应该是它最好的归宿。”

大学时被“农民造飞机新闻”激励

1989年出生的陈墨是陕西渭南人,从小生活在乡村,家里条件并不富裕。陈墨告诉记者,高中时,他原本打算报名当空军飞行员,但是因为眼睛近视无法如愿,退而求其次,他选择考取飞行器制造专业,为此他还经历了多次复读,直到2010年的时候,终于考入了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机电工程系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

“进入大学不久,我看到了一篇农民造飞机的新闻报道,当时对我激励挺大的,我想着自己是学习飞行器制造专业的,应该可以造出一架飞机来。”陈默说,“之后我就天天泡在国外的飞机制造爱好者网站和论坛上,还从外国航空爱好者那里买到了一种小型飞机的制造图纸。”

陈墨后来还和学校借到了一间空闲的仓库,开始一点点搭建他的梦想。

给手机贴膜烤肠攒钱圆梦

对于陈墨来说,如果没有奖学金,他的学费都是问题。

“但是造飞机的梦想一直激励着我,为了赚钱买发动机和零件,我到处打工,给手机贴膜、代理手机充值卡、卖烤肠、卖奶茶,一根烤肠我只赚3毛5分钱,但是好的时候一天能卖800根,就这样一点点的,把这架飞机的钱攒了出来。”他说,“那个时候人是很孤独的,几乎没有时间交朋友,白天要上课,就只能抓紧课余时间去打工赚钱,剩下的时间一个人闷在仓库里,很多同学也不理解,好多人都说我是‘被飞机门夹了脑袋的人’。”

经过15个月,陈墨终于在学校的这间仓库里造出了自己的第一架飞机,2012年12月26日,他把飞机拉到了西安南三环的一条还未开通的公路上进行试飞,很多国内的航空爱好者得知消息后也从各地赶来参加他的试飞。

因为本身就是学习飞行器制造转业,在飞机建造时和试飞前,陈墨就考虑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而据我国民用航空总局《一般运行和飞行规则》“超轻型飞行器”一章中规定,只要空机重量小于116公斤,时速低于100公里,载人为1人,就无需向空管部门申请适航证。陈墨的这架飞机组装好之后,空机重量大约113.4公斤,仅乘坐一人,具有起飞的合法性。

“这是我第一次飞上天空,飞上天的那一刻我是非常开心的,觉得自己终于实现了梦想,并没有什么害怕。”他告诉记者,之所以不那么担心,还有一点就是自己信任自己所造的飞机是“靠谱”的,“这架飞机即使失去动力,也会以比较低的速度滑行降落,按照设计,这架飞机是可以飞到3000多米的,试飞当天飞到了800米。”

因为这次飞行,当时还在读大三的陈墨,被媒体称为“中国大学生自制飞机第一人”。

小飞机18万卖出五年后30万回购捐母校

陈墨告诉记者,为了造这架小飞机,自己前前后后花费十多万元。2014年,陈墨大学毕业,他的飞机被一个生活在中国的新西兰飞行爱好者以18万元的价格买走。而陈墨也先后在多家小型飞机制造企业供职,继续学习飞机制造技术,2017年他在深圳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继续进行飞行器的研发制造,“我的目标就是造出更多十几万价位的廉价小飞机。”

2019年,正值陈墨的母校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20周年校庆,“我当时就想着把自己在学校造的这架飞机捐给母校。”他说。今年,陈墨花30万元回购了自己造的这第一架飞机,并重新进行了改造和保养,让飞机保持在能够飞行的状态,并把它捐给了学校。

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来他们计划把陈墨的这架飞机悬挂在校园内,激励更多学生去思考创造。(《北京青年报》 记者付垚)

责任编辑:wanglei 000
推荐新闻:
呼伦贝尔机场与海拉尔边检站开展业务交...
井冈山机场召开班组建设推进会议
呼伦贝尔机场召开2023年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
赤峰机场召开航空安保内部审计工作启动会
漠河机场召开不停航施工推进会
赤峰机场公司组织开展安全管理知识及值...
呼伦贝尔机场开展无线电排查治理工作
赤峰机场开展纪委书记下沉班组监督工作
赣州机场开展机坪外来物徒步检查活动
呼伦贝尔机场召开一季度外来物管理委员...
二连浩特机场开展大风天气后道面检查
呼伦贝尔机场召开一季度外来物管理委员...
二连浩特机场开启夏秋航季 新增航线顺利...
二连浩特机场组织合约商做好换季保障工作
乌兰浩特机场升级候机楼内卫生用纸
贵州空管分局技术保障部动力保障室开展U...
阿拉善机场地服获华夏航空“最佳合作单...
呼和浩特机场完成导航设备飞行校验工作
呼和浩特机场地服开展服务技能提升系列培训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统筹做好夏秋航班换季...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0603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87387061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7387061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