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航网专题>2016看山西
创新燃起希望 太原经济转型步伐加快
来源:中国民航网2017-02-06 13:26:00

太原曾经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其资源富足而繁荣,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2013年以来,煤炭经济一路下滑。在煤炭去产能、调结构的背景下,太原逆势突围,坚定拓宽“非煤”产业空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创新带动经济转型的新路子。

今年上半年,太原GDP增速达到8.3%,新兴接替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超2/3,太原经济结构得到优化,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同期水平。太原已经成为山西省产业升级的引擎,更是山西改变传统煤炭大省的形象、扩大经济影响力的一面旗帜。

优化“双创”环境 为创业添薪加火

2016年9月,国家工信部公示了第二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国共有99个基地通过审核,其中就有清控(太原)创新基地(以下简称“清控基地”)。

走进清控基地,感觉像是来到了北京中关村的清华科技园,这里的建筑风格和清华科技园非常相似。原来,清控基地是清华产业与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建设,致力于打造创新人才聚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生态聚集的创新基地。基地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基础设施非常完善。清控基地运营副总经理蔡秉志介绍,基地不光拥有“高大上”的外表,其内在的功力非常强大,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相应服务。成立一年多来,清控基地入驻的企业及创业团队已经达400余家。

清控基地由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和总部基地组成,其中的众创空间是基地的亮点,重点服务青年创业者。蔡秉志告诉我们,众创空间想方设法为创业者省钱,不仅减免租金,水电暖气费、WiFi费、公司注册费等也是免费的,此外,众创空间还提供创业沙龙、创业培训等,“基地聘请了100多位知名企业家,定期来为创业者提供免费辅导。一系列‘保姆式’的服务可以让创业者集中精力专心扩大业务”。

公司初创时10多人,如今发展到上百人,今年8月已在新三板挂牌……圣点科技就是在清控基地的众创空间一步步成长发展起来的企业。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晋伟说,圣点科技拥有几十项自有知识产权、专利,是目前国内领先的指静脉生物识别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圣点科技研发的指静脉ATM机、指静脉保险柜等,应用在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10多家金融企业中。董事长张烜说:“将指静脉身份识别模块嵌入到武器库、营区等高机密单位的智能化控制系统中,将确保武器使用及国家安全万无一失。这项技术应用在金融、军工领域,是最有效率和安全的。”

作为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开展“双创”工作1年多来,太原的成绩斐然。一方面,创新主体日趋活跃,小微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另一方面,政策支撑体系日益完善。小微企业成为太原新常态下改善经济生态的重要力量。

依靠科技创新 传统企业焕发活力

国内外经验表明,资源型城市转型仅有资本和项目远远不够,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充分投入和积累。太原市科技局副调研员张浩明介绍,太原这些年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截止今年8月,太原发明专利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0%,2015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7家,同比增长39.8%。2015年太原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近22亿元,2016年上半年全市的技术成交额就已达到41.6亿元。

科技创新激发了太原传统企业的活力,也让企业在转型中走上绿色发展之路。太原锅炉集团,曾是一家濒临倒闭的生产锅炉的老企业。2009年,集团实现扭亏为盈,之后销售收入逐年从几千万元攀升到今年的12亿元,其赫赫业绩背后的推动力就是“科技创新”。太原锅炉集团与清华大学共同建设清洁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清洁煤技术领域获得近50项专利,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循环流化床技术团队。2015年,其研制的淄博热点26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式投入运行,不需要采取任何污染治理,直接实现氮氧化合物的超低达标排放。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力,让企业尝到了甜头。位于太原高新区的山西科达自控公司,每年都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来支持新技术研发,近几年的研发费用逐年上升,今年达到13%。技术的突破,带来了产品的升级。科达自控公司是国内唯一的产品生产线覆盖矿山采掘、运输等各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控制企业,可进行远程作业监控、故障诊断、数据分析等。特别是其研发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控制系统”,被称作“采煤机器人”,这一产品已经应用到神华集团、西山煤电、潞安环能等大型煤炭企业中。

摆脱“一煤独大” 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采访中,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立刚强调说,近年来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2015年,煤炭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2.7%,非煤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88.3%,第三产业对太原市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6%。

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立刚介绍说,太原将“创新”作为总基调,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11月3日,太原公布的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目标:太原将建设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业态,让工业经济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富士康、中国网安、中天信等企业将成为太原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军型骨干企业。

太原着力打造的另一个千亿级别的产业基地则是装备制造业。太原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和优势,装备制造业一直是稳定太原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投资20亿元的山西奥特新能源汽车项目,目前正在太原不锈钢园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太原市政府已经和比亚迪签订投资协议,比亚迪将在太原建立新能源产业基地和研发中心。江铃重汽、太重风电等在建项目的建设,对太原装备制造业投资和结构优化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太重集团旗下的智奇公司是专业从事高铁轮对加工组装及检修的高新技术企业,现已形成年产5万套轮对的制造和检修能力。在铁路装备制造方面,智奇公司独树一帜。除了速度等级为160-380公里的动车组轮对产品外,智奇还为时速为500公里超高速实验列车提供轮对产品。以太原为中心,智奇公司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点,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技术服务。

一手抓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一手抓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小企业遍地开花,大企业顶天立地。太原的产业结构正趋于优化,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建设宜居城市 吸引投资和人才

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古城,然而,多年来以煤炭为主的经济结构遮盖了太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实,明清及近代,太原就有“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的美誉。近年来,为了恢复“锦绣太原城”的风采,太原在进行经济结构转型的同时,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

“太原从2013年起进入城市建设的高峰期,特别是道路建设、桥梁建设方面,太原投资力度非常大。每年平均新增里程数是580公里,上半年太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20亿元,同比增长1倍以上”。太原市住建委副主任梁晓岗介绍说。

目前,太原已建成市内“一纵三横加三环”的道路交通网,地铁2号线全线开工,一座座气势磅礴的桥梁雄跨汾河,将太原汾河两岸紧密地衔接在一起。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图书馆、大剧院、美术馆全方位开放,公园绿地芳草如茵,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长风大桥所衔接的汾河东西两岸分别建设山西大剧院、太原博物馆等,形成了赫赫有名的长风商务区;南中环桥建设后,汾河东岸形成高新科技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提速,让城市空间得以拓展,更带动了城市品质和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让太原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实现了良性循环。

精准扶贫脱贫 村民走上富裕路

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一直领跑山西省内各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要消除贫困人口,实现共同富裕。今年,太原扶贫工作打响了攻坚战。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政府引导和帮助贫困地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6年,太原计划脱贫60个村、2万人以上。这个目标如何顺利实现?记者来到阳曲县东黄水镇吉家岗村村委会,看到墙上挂着一幅表格式的2016年脱贫目标图,图上是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家庭人口、致贫原因、建档立卡时人均年收入以及具体帮扶措施。扶贫贵在精准。吉家岗村第一书记尹福顺说,今年初,村委会对全村逐户摸底,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找准贫困户的“穷根”--是生病、伤残?还是缺土地?或是缺技术、缺资金?然后,为每个贫困户制定了至少2项帮扶措施。“猪、羊、梨、菜、谷、贮”作为6个农业增收项目,“光伏、低保”是“兜底”保障项目。尹福顺告诉我们,今年全村人“摘穷帽”的任务已经提前完成。

黄寨镇上安村曾是阳曲县最穷的自然村。按照“旅游+脱贫”的理念,上安村建成香草园、采摘园、乡村民宿、快乐农场等特色园区,如今这里已改造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山西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村民可以赚租金,卖特产,还可在庄园里打工赚工资。经营这家庄园的青草坡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臧志凌介绍说,2015年庄园共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上安村实现人均收入7182元。上安村在脱贫的同时,还实现了建设融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的目标。

结 语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世界已经有百年探索。美国石油之城休斯顿,在石油开采滑坡后,逐步演化成高科技的宇航工业城;钢铁之城匹兹堡陷入资源枯竭后,靠良好环境吸引来大批IT、生物工程等企业,成为城市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德国煤城多特蒙德,放弃采煤后,大力扶持贸易金融等产业,发展成商贸中心。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在于能否依靠创新找到适合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创新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十二五”时期是太原市发展不平凡的5年,未来“十三五”时期则是太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相信未来的太原,在创新中彰显更强活力,取得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跨越。(《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晓莉)

责任编辑:邢路
推荐新闻: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海南航空出席2025年梅西大学中国校友会...
济州航空上半年航班准点率上升4.9个百分点
尖兵闪耀赛场 包头机场消防队全市比武展...
包头机场细化服务举措让旅客旺季出行更安心
江西航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机上活动
锡林浩特机场探索非航新业态
上海监管局全力迎战台风“竹节草” 督...
河南机场集团启动危险品互信社区郑州试...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多举措严防基孔肯雅热...
我国自主研制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陕西成...
江西航空“成都—南昌”航线专属产品助...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丰富廉洁文化阵地建设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