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冬交替之时,一场跨越万里的候鸟迁徙便会如期而至,为天空谱写出生命的壮美诗篇。千百年来,正是鸟类翱翔的姿态点燃了人类飞行的梦想;如今,当银翼“铁鸟”成为云霄的主角时,它们却不得不谨慎面对天空中的这些“原住民”。
随着我国民航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器数量持续增长,机型日趋大型化,飞行速度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在国家生态保护工程的有力推动下,鸟类种群数量稳步增加,活动范围持续扩大。这一“双增长”的现实,让如何运用系统思维精准防范鸟击成为摆在机场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各地机场积极探索创新防范模式,通过构建“人防、技防、生态防”“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为每一个起降的航班筑起坚实的空中安全屏障。
科技赋能 构建精准化预警体系
鸟击又称鸟撞飞机,被视为威胁航空安全的危险因素之一。虽然大多数鸟类体形小、质量轻、飞行速度慢,但飞机在高速飞行状态下,鸟类无法及时避让,二者撞击力堪比炮弹。专家介绍,一只体重100克的小麻雀如果与时速400公里的飞机相撞,可能瞬间产生2吨重的冲击力。
而飞机起降是最容易发生鸟击的阶段,约90%的鸟击发生在机场及附近空域。近年来,民航局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机场鸟击防范法规体系,初步形成了“117”鸟击防范法规标准体系。在鸟击防范法规标准体系的指导下,各机场主动作为,压实主体责任,加强机场及周边区域驱鸟作业,同时强化科技手段应用,提升了鸟击防范精准性。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在繁忙的深圳宝安国际机场,一支专业有序的驱鸟员队伍24小时守护着航班起降安全。对这个海滨城市而言,每年9月~次年4月,超过200种、10余万只候鸟来此停歇。据统计,鸟类迁徙活动造成的鸟击事件数量占鸟击事件总量的70%以上,且鸟类在迁徙时飞行高度较高,更易造成航空器损伤。
为加强鸟情管控,民航深圳监管局牵头,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联合成立了鸟击防范创新工作室,建立了中南地区鸟防信息库,定期梳理、统计、分析中南地区鸟防数据信息和行业动态。在飞行区、跑道等关键部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部署了智能声波驱鸟器、智能相机等,配合工作人员的手持终端,实现鸟情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当发现危险鸟情时,设备将自动发送指令到工作人员的手持终端,实现前后端及时协同,从而在发现鸟情后的0.5秒钟内联动设备进行驱赶。
对鸟类而言,恐吓是最简单和最直接的驱赶方式。以前,机场常用煤气炮、恐怖眼、录音等进行驱鸟。但长期采用这些方法,鸟类会产生耐受性,使得探测更加困难。此外,人工观察监视鸟类活动的方法,存在监视范围小、易疲劳及夜间无监视能力等局限。针对这些痛点,各地机场持续引进先进驱鸟设备,应用科技手段,进一步提升鸟防工作效能。
在广西,南宁吴圩国际机场积极构建AI(人工智能)探识驱管一体化鸟击防范系统,通过该系统联动驱鸟设备,实时监测并追踪飞行区及周边区域的鸟类活动轨迹,在鸟类活动频繁区域进行驱赶,提升了鸟击防范水平。常州奔牛国际机场则使用新型无人驱鸟机器人在机场周边区域开展自主巡逻,通过激光、声波等技术手段智能驱赶鸟类。该设备还升级配备了大容量电瓶和备用电池的全向声波驱鸟器,续航时间从7天延长至14天,在阴雨天气条件下也能正常运行。夜间,迁徙鸟类在休息觅食后活动频繁。一些机场就采用融合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鸟类活动状态,利用鸟类对激光束的敏感反应进行驱赶。这种方法不会对鸟类造成伤害,且有效距离长,满足了机场大范围驱鸟需求。
近年来,我国民用小型无人机和高清视频监控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巡查作业领域。受此启发,江西吉安井冈山机场自主研发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多工位驱鸟装置”,利用航班起降间隙,通过无人机搭载高清视频监控系统进行飞行区鸟害防治与跑道巡查。该装置还可应用于整个飞行区的安全监管、飞机检修等方面,大幅提升了机场的安全保障能力。这种新型作业模式运行高效且成本低廉,同时破解了地形复杂的难题,实现对鸟类的实时跟踪驱赶,为中小机场驱鸟提供了新思路。
生态调控 实现源头性风险治理
很多人好奇,机场作为航空器起降的繁忙场所,为何会吸引鸟类活动?从我国机场的分布来看,多数机场位于远离市中心的城郊地带。这些地方视野开阔、水源丰富,本就是鸟类栖息与觅食的理想生活环境。随着机场的建设运营,机场区域低温升高,昆虫、鼠类、植物等生长旺盛,生物量较大,为不同生态位的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因此,从源头治理虫、草、水等问题,精准把握生态规律及鸟类活动根源,已成为机场鸟防工作有效推进的基础。
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飞行区内600万平方米的土质区正悄然经历一场“草种革命”。工作人员种植生长缓慢、结籽率低、抗虫性强的野牛草,从“食”的角度削弱土质区草坪对鸟类的吸引力。更引人注目的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还引入了“生物防空兵”——通过驯养猛禽并定时放飞,给区域内其他鸟类带来持续且规律的生存压力,迫使其远离飞行区。随着不同时令鸟情的变化,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还会适时调整鹰种,确保驱鸟效果持续有效。
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技术创新成为驱鸟新亮点。工作人员研发了水面激光驱鸟器,将激光应用从土面区拓展至水域,有效削弱水体对鸟类的吸引力,消除了夜间与水面的驱鸟盲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则针对不同水域特点,灵活采取盖网遮蔽、浮球拦阻、高压水枪驱离等多种手段,或通过高频循环水流将静水变为流水,使水域鸟类活动减少约85%。这些方法具有无伤害、节能、智能化特征,为传统鸟防体系注入了绿色新动能。
云南地区生态环境多样,鸟情复杂。为破解这一难题,云南机场集团成立了机场鸟击防控研究中心,广泛收集鸟情数据,结合气候与物候特征,构建鸟类活动预测模型,显著提升了防控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研究人员为灰头麦鸡、牛背鹭等危险鸟种佩戴微型定位设备,实时掌握其栖息与迁徙规律,并设置电子围栏,对靠近飞行区的鸟类提前预警。一旦发生鸟击,工作人员会及时收集、清理现场的羽毛、血迹或组织碎片,快速开展分子鉴定实验,通过“一鸟一策”方案,对可能危及飞行安全的大鸟、群鸟实施有效预防和精准“打击”,以减少类似事件发生的风险。
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具有“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同时,在全球9条候鸟迁徙通道中,有3条横跨新疆地区,使其成为迁徙通道的重要节点。面对航空安全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发展需要,新疆机场集团基于生态学原理,积极探索出一条“生态环境治理、生物技术防治、航空与鸟友好发展”的研究之路,形成了一套具有机场特色的鸟击防范管理体系。
各地的实践表明,机场鸟防工作必须立足“大安全、大生态”的系统观,坚持以生态调控为本、智能预警为先,通过精准施策、多措并举,为现代机场筑牢立体、高效、可持续的生态友好型安全防线。
协同共治 筑牢立体化安全防线
鸟击防范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提升鸟击防范工作水平,必须统筹机场、航企、空管、地方政府等多方力量,协同加强全飞行过程的一体化防范,构建机场生态安全命运共同体。
在机场责任区外,航空器飞行空间更大,空中活动时间更长,与鸟类活动存在更多时空重叠,而且在机场责任区外活动的多为大鸟,更易对飞行构成威胁。这就要求机场管理机构主动协调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环境治理措施落地。为保障国际航空货运通道的安全,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摒弃传统被动防御思维,以“盯死责任区、盯紧邻近区、盯住机场外区,防大鸟、防群鸟、防夜鸟”的“三盯三防”为行动纲领,系统性推动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和协同联动。在核心飞行区,工作人员以精细化环境治理策略打造无死角责任区,使危险鸟类活动频次明显减少;通过净空保护联席会议机制和动物防范领导小组平台,对邻近区的林地、水生植被、浅滩等重点区域进行环境改造治理;联合科研机构专家开展机场外区生态环境专项调研,协调地方政府对相关热力区域开展针对性环境治理工作,构建立体防控圈。
在区域协作方面,近年来,云南机场集团、新疆机场集团等依托区域和集团统一管理优势,从鸟类迁徙路线和区域性特殊鸟种入手,逐步建立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性机场协同防范机制。新疆机场集团整合各方资源,通过“科学研判+智能预警+公众科普”三维驱动模式,构建辐射南北疆的鸟防网络,推动地区鸟击防范工作向专业化、系统化、智能化迈进。而云南机场集团机场鸟击防控研究中心则积极搭建数据共享平台,2024年完成了全国40余个机场的鸟击残留物鉴定,并借助人工智能分析鸟类活动数据,构建覆盖全国的协作网络,促进行业安全与发展双提升。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民航二所研发的机场智能鸟击防范系统经长期应用验证后,被推广至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民用和军用机场,积累了近亿条鸟情数据。深入分析这些数据,有助于探索辅助鸟类躲避航空器的驱鸟模式,解决单一驱鸟手段失效的问题,进而实现人类与鸟类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
目前,机场鸟防工作思路正从孤立的机场防御迈向全域、全链条的生态协同治理。一些机场在选址时避开了主要的候鸟迁徙通道和栖息地,从而减少了鸟击衍生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在上海,有关部门针对造成机场鸟击事故的主要鸟种,打造了九段沙湿地保护区,成功为鸟类开辟新家园,以“疏胜于堵”的生态智慧降低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鸟击事故发生率。新疆机场集团还设立了首家鸟防中心研学科普馆,集展示、教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实景模拟、图文展示、实物模型、多媒体互动等形式,生动直观地向行业内外普及航空安全知识,有效增进了公众对民航鸟防安全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从被动应对到源头规避,从经验驱动到数据智能,从专业防控到社会共治,鸟儿翱翔与飞机穿梭本就是蓝天下共生的风景。唯有持续完善“各方协同、全程防控、科技赋能、生态和谐”的鸟击防范体系,才能让飞机与鸟儿真正“各行其道,共享蓝天”。(中国民航报 记者田以丹)(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