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民航迎来客流高峰,深夜抵达和清晨出发的旅客明显增多。多地机场推出过夜服务,为深夜抵达或清晨出发的旅客提供便利,成为民航业应对节假日客流高峰的务实之举,也彰显了行业的人文关怀。
机场过夜服务的落地,让有处可歇成为深夜出行的基础保障。深夜抵达的旅客害怕久坐难眠,赶早班机的旅客担心时间紧张,不同旅客的需求差异考验着机场服务设计的精细度。广州白云机场在T2航站楼国际区域新增66个24小时营业的休息舱,安检区域内外均有布局,全方位满足不同旅客的休憩需求;上海浦东机场在2座航站楼和卫星厅内设置了8个免费的旅客过夜休息区,共有1018个休息位和228个充电插座口,充电难的问题得以解决。这种充分考虑旅客实际需求的服务设计没有停留在“让旅客有地方坐”的初级阶段,而是直击旅客休憩痛点,让“躺平候机、无忧过夜”从期待变成了现实。
机场过夜服务的升级,让温暖、舒适成为候机时光的独特底色。对过夜旅客而言,除了奔波带来的身体疲惫,还有在陌生环境中休息过夜的疏离感,而融入细节的关怀恰恰能缓解这份不安。昆明长水机场在中秋节当天为过夜旅客送上月饼,并在航站楼B3层过夜区直播中秋晚会,用节日的仪式感拉近与旅客的距离;北京大兴机场为旅客提供“免费—经济—舒适”多元化过夜方案,有需求的旅客可随时下单眼罩、盖毯、充气枕“过夜三件套”,用实惠的“小温暖”驱散深夜寒意。这些举措让旅客在机场过夜不再是无奈选择,而是出行记忆里值得回味的片段。
机场过夜服务的未来,在于持续优化服务细节、拓展更多人性化服务场景。当前,不少机场都已展开差异化探索:成都双流、天府两机场为过夜旅客提供提前值机、行李托运及集中休息区免费过夜用品等服务;广州白云机场为过夜旅客提供丰富多元的休闲选择,一站式满足“吃住行游购娱”需求。各地机场应立足自身定位、客流特征与硬件条件,找到契合自身实际的差异化路径,实现“旅客需要、机场能做、成本可控”的平衡;在紧扣旅客需求与机场特色双核心的基础上,让过夜服务既解“共性难题”,又凸显“个性亮点”,真正实现过夜服务的精准升级;在拓展服务场景的过程中,避免“做加法”的堆砌,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过夜旅客的实际需求。若能持续以旅客需求为导向,不断打磨服务细节、拓展服务场景,机场过夜服务有望形成百花齐放又各具特色的新生态。
如此一来,在机场过夜的旅客就能更便捷地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过夜方式,让深夜的等待不再是疲惫的煎熬和无奈的将就,而是旅途中一段安心、舒适的插曲。(中国民航报 记者贾璞瑜)(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