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由于航空食品的特殊性,将这句话后半句改为“食以安为先”更为恰当。在满足大众味蕾与确保航空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一直是民航人矢志追求的目标,引领着航食改革方向。
回顾近20年来中国航食的变化,有一款大众食品总让旅客一提起就胃口大开,甚至有魂牵梦绕的感觉。没错,它就是大碗面。
“你今天吃过面了吗?”这本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寻常家乡味,最抚凡人心”。十几年来,被广大旅客评价为做到了“料足面筋道汤清味浓”的南航大碗面,一直是两舱(头等舱和公务舱)最受欢迎的餐食。在百度搜索“航餐大碗面”,词条数近百万,居各特色餐食榜首。
不就是煮一碗面条吗?对,但从地面搬上万里高空不那么简单,更是中国航食变革的缩影。
一碗面 服人心
时光回到2010年,全球最大“巨无霸”宽体机空客A380即将首次交付中国航企南航,这是万众瞩目的大事。首航选什么餐?什么美食能与来自西方的美食代表——鹅肝酱、牛排——相媲美,成了航食人要回答的问题。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上贵价食材保险!”持这一观点的不在少数。更多人认为,就算是两舱餐食,也应该贴近大众生活,遵循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大道至简”,烹出精髓。一番激烈的思想碰撞后,众人将目光逐渐聚焦大众化食品——面条。作为中国美食的代表之一,面条深受老百姓喜爱。出门在外,旅途奔波,珍馐百味比不上一碗热腾腾的家乡面。
“要研发一款有特色的大碗面,一吃不忘,百吃不厌,让旅客找到家的感觉!”南航集团领导一锤定音,指明了方向。
在万米高空中想吃上一碗飘香的面条,要过三关——一是面,二是汤,三是煮,三者缺一不可。
制作好的面条经过急冻冷藏,再送往空中进行二次加热,就会粘在一起,变成一坨,失去筋道。怎么办?选好面是关键!为此,负责大碗面制作的南联食品研发团队四处找面,尝遍了各大城市知名面馆,最后追根溯源找到了超市销量最大的名为“一町”的国产面食品牌,提出一起研发攻关。要求看似简单:煮好的面要不坨、不胀、不吸汤,吃起来要有现场制作的手擀面的口感。
这个要求在地面做到不难,上了天空,气压发生变化,难倒了面食专家。“我们是首次接触航餐制作,想不到出品和安全标准这么严,规矩这么多!反复尝试、攻关就花了半年时间,我们连国际美食专家都请来帮忙了。有几个月,每周驱车上百公里,从深圳送面条到广州,请专家试吃、评委盲吃,不行,改进,再送,其间光车轮胎就磨平了好几个。”说起研发过程,一町食品公司总经理邹志强记忆犹新。
他告诉记者一个最关键的攻关细节——选定澳大利亚的红麦与山东的小麦混合作面粉,做出的面条既筋道又带有麦香。但在高空中一煮,还是差了一点儿,一直找不到问题所在。
“是不是和面的水有问题?“有人提出疑问。“已经选用多层过滤的纯净水了。”“试试选用弱碱性水,可以调节面的分子结构。”一位懂化学的食品专家提出了建议。一语惊醒梦中人。一试,问题果然迎刃而解。
一碗好面,面是主角,汤是灵魂。研发团队以广东的老火靓汤为基础,选取牛肉、牛骨慢火熬制12小时,再仔细过滤,得出一碗清澈却芳香浓郁的原汤,再配以内蒙古的牛腱子肉、有机菜心,历时一年多研发,一碗荤素搭配、营养健康的大碗面终于诞生了。
2011年秋天,在南航空客A380首航仪式上,空中进餐时间,南航空姐现场烹饪的大碗面首次登场,看似平平无奇,一尝可了不得,嘉宾个个赞不绝口,吃完还要添一碗,还征服了味蕾挑剔的法国人。大碗面伴随首航一炮而红,引起了业界巨大轰动,“中国航餐,有好吃的大碗面!”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
极“质”追求 匠心所在
时过境迁,12年来,大碗面一直延续它的传奇。机上翻开餐单,Chi?na Southern Deluxe Noodle映入眼帘。作为为数不多以“南航”招牌命名的航餐,大碗面被搬上了领导人专机、包机,成为指定餐食,也让中国航餐自此有了特色品牌。
“打响品牌,树立标杆,关键在于品质如一”。的确,12年来,大碗面味道和出品做到了始终如一。这背后是航餐制作者持之以恒的匠心追求,为中国美食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航餐标准化体系。
记者来到一町食品厂,发现虽然大碗面制作的量不大,却拥有独立的生产线,采用最高安全标准制作,更安排专人专车冷链配送。对于这种不计成本投入,邹志强感叹:“航空食品标准遥遥领先,自从踏上了航餐之路,一直向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看齐。如今品牌意识入心入脑,化为员工的行动自觉,形成了企业的竞争力。”
极致的追求不止于地面,更延伸到空中。“汤一定要烫,烤25分钟,温度要达到75℃……”说起大碗面制作流程,南航两舱乘务员个个倒背如流。因为大碗面专项培训是两舱乘务员的必修课,制作流程被写入了《机上服务提示卡》和《客舱乘务手册》,为空乘在空中完成大碗面烹饪的关键一步——将面与汤混合提供了最清晰的指引。“分量精细到克,时间精准到秒,温度精确到小数点,连摆盘都要严格按程序执行,丝毫不能凑合。大碗面改变了客舱服务模式,机上烹饪有了标准。”乘务长韩慷慷向记者介绍道。
为了让旅客吃到口感最好的大碗面,南联食品让生产流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掐着秒表压缩面条的冷藏时间。过往厨师17时能准时下班,现在必须根据航班出港时间,提前4小时~8小时制作完成,在保障重要航班时甚至要通宵制作。
极致追求、一丝不苟的态度,在用心做好一碗面中诠释了匠心。12年来,南航大碗面已经制作超过50万份,不但没有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件,也没有一起投诉。
“大碗面是标杆”,赋予了南联食品改革创新的自信与底气,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大碗面经验”。南航餐食自此找准了方向,通过与国际顶级大厨合作,联合五星级酒店研发新品,推出了广式腊味煲仔饭、潮汕手打牛肉丸、功夫汤等深入人心的特色餐食。
不忘初心 变革可闯新天地
时光荏苒,在碳中和的目标下,节能减排、绿色出行已经成为未来民航发展主线。而一场突如其来且扩日持久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二者叠加,使航餐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保安全、提质量、降成本、促经营四大目标,给航餐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在变局中重新出发?民航局要求全体民航人牢记初心使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是民航人不懈奋斗的目标。
“目光不能只盯着两舱,及早实现经济舱餐食口味升级,提升广大旅客满意度,才能闯出一片天地。”中国民航航食协会专家提出了这一观点。的确,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轻人逐渐成为航空出行的主力军,只有“鸡肉饭,牛肉饭”的时代已经持续太长时间,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要,到了要改革的时候。
怎么改?很多航企推出了付费选餐,其中把面食推向经济舱反响不错。
“如今,要破解疫情下的困局,要改变传统思维,探索更低成本、更符合市场潮流的航空餐食新模式,从成功餐食上发掘延伸是一个方向。”航食专家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业界人士认同。“大碗面这么复杂都能做出来,我们认为应让面食惠及更多普通旅客,尤其在中长航线和洲际航线上,时间更充裕,大有施展空间。”邹志强说。
拥有法国航空、国泰航空多年从业经验的香港知名美食家菲利普·关告诉记者:“一份简单的拌面,就能助力低碳目标的实现。在不改变航餐加工工艺的情况下,面条仅需要几十秒就能完成加热,加上一份酱料,搅拌均匀即可进食,操作简单方便。而且芝麻酱、香菇酱、沙茶酱等不同酱料花样繁多,足以让旅客有舌尖上的升级体验。”
近日,日本廉价航空推出了蟋蟀粉末餐食,将蟋蟀加工成粉末,撒在意大利面,配上蔬菜,搅拌均匀即可进食。其健康低脂的新概念,吸引了不少旅客专程尝鲜。这种广开思路、大胆尝试的做法,也给航空餐食改革带来了新的启发。
过往航空餐食常用重口味“打开”旅客味蕾,实际上这种方式并不健康,也不符合膳食营养潮流。
对于舌尖上的诉求变化,面食世家出身的邹志强最为敏感:“航空餐食要抓住年轻人的心,向低油低盐低脂发展,引入菠菜面、紫薯面、荞麦面等健康、低卡理念面条,给旅客带来新鲜感。”
当前,航空餐食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在新征程上闭门造车不可取,只有聆听不同声音,激发思想碰撞的火花,才能让改革之路越走越宽。不少企业也期望民航、食品类专业媒体和航餐行业协会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利用智库职能,聚集专家学者,定期组织研讨会、讲座、论坛,研究当前发展情况和中长期发展趋势,携手共渡疫情难关,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梁永军、冯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