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晓莉 报道:近期,全国多地相继进入雷雨季节。在6月17日的民航局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夏季我国天气情况总体偏差,极端天气尤其是短时强降水、大风、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偏多,台风影响可能偏重,给安全运行和航班正常带来威胁。对乘机出行的旅客而言,雷雨季节出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减少雷雨天气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正确理解
雷雨天气为何造成航班延误
雷雨是空气在极不稳定情况下所产生的剧烈天气现象。民航专业人士表示,从飞行安全角度看,当普通降水且并不影响能见度时,飞机是可以飞行的。但是飞机在雷雨天气下飞行,容易遇到低空风切变、积冰、雷击和低能见度等恶劣天气情况,进而导致飞机颠簸,甚至造成飞行器、通信设备损坏。在此情况下,航班通常会推迟或取消。
近年来,随着航空出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很多旅客对异常天气导致航班延误的理解度和包容度不断提高,毕竟谁也不愿意为了乘机冒生命危险。但是,普通旅客对天气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理解得并不全面,甚至产生质疑。例如,当看到雷雨已经结束,自己乘坐的航班还是无法起飞时,就会忍不住着急上火:“雨都停了,我的航班怎么还是不能起飞?”
业内人士介绍,雷雨过后即使航班恢复运行,由于机场跑道每小时可起降的飞机数量是有限的,大量积压的航班也必须排队等候,按照空中管制人员的指令有序进出港。其间,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进出港航班延误与旅客滞留。此外,因为不同机型性能不同,执行不同的安全标准,同样是飞往某地的航班,也可能出现有的航班可以起飞,有的航班却不能起飞的情况。
前几日,北京旅客张毅前往深圳出差,在返程时遭遇航班延误。延误3小时后,他终于坐上了飞机。令张毅感到奇怪的是,北京和深圳都没有暴雨,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航班延误?对此,深圳机场工作人员解释说,飞机在空中要按照固定的航路航线飞行,航路上出现雷雨天气也会导致航班延误。一旦在狭窄的航路上出现雷雨区,虽然可以采取绕过雷雨区的方式通过,但出于飞行安全和国防需要,民航航路又是严格受限的,可绕飞、回旋的余地很小,当雷雨区范围较大时,该方法就行不通了。可见,民航领域对天气情况的判断与旅客日常生活经验是有差别的。
出行指南
提前了解天气情况、航班信息
民航靠“天”吃饭,旅客在雷雨季节出行有何妙招?业内人士建议:出行前先查询天气预报,了解航班动态后再进行后续安排;尽量选择上午的航班,上午的航班受天气影响相对小一些。
在雷雨季节出行,旅客一定要提前几天就留意出发地、目的地天气情况,同时通过航空公司、机场App和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航班动态和起飞、到达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据了解,现在不少航班信息软件都推出了航班预警功能,航班起飞前6小时~8小时就可以预判可能发生延误的航班。此外,业内人士介绍,夏季虽然雷雨多发,但一般来说,雷雨很少在早间发生,大多在下午频发,这让上午的航班受天气影响较小,建议旅客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上午的航班。
遭遇雷雨天气,航班延误信息的发布是旅客最关心的。为保障旅客知情权,《航班正常管理规定》明确,在掌握航班出港业务状态变化或者航班取消的确切信息后,各单位应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信息通报工作。航空销售代理人应当将承运人通告的航班出港延误或者其他信息及时通报给旅客。
虽然民航各单位会通过各种途径告知旅客航班信息,但对于一些临时性的航班取消或延误,航空公司一般难以在短时间内通知旅客。所以,如果出行当天天气异常,旅客不要贸然去机场,先打电话或上网查看一下航班动态;到达机场后也要多关注机场航班显示屏,注意收听机场广播,以防临时变动。如果航班取消,可以联系航空公司确认是否有补班,选择改签或者退票。
航班延误不仅对旅客出行造成影响,同样也会加大民航保障压力,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如果取消航班,航空公司的收益势必遭受很大损失。“为了确保旅客安全出行,在出现大面积航班延误时,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取消一些航班”。某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旅客长时间在现场等待感到不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尽量减少航班延误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各司其职
民航打好雷雨季节“攻坚战”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民航各单位都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确保飞行安全、保障航班正常一直是民航管理部门、航空公司、机场、空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打好雷雨季节“攻坚战”也是民航业的共识。
针对雷雨天气对航班的影响,民航局每年都会在雷雨季节召开运行保障措施宣传贯彻会,要求行业各单位、各部门强化协同联动,统筹做好雷雨季节各项保障工作。遇到极端天气,机场、航空公司、空管等各保障单位会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不断完善航班延误处置机制,全力保障旅客出行,航班延误后的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自进入6月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受冷涡系统影响,先后出现4场雷雨过程。自6月10日起,首都机场、大兴机场迎来持续性雷雨天气,多条航路被雷雨覆盖,对航班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为应对雷雨天气,华北空管局提前部署。在运行中,塔台管制室加强与机场、气象等部门的沟通,为起飞及落地航班预留更多的脱离跑道时间。管制员在指挥时就天气变化和有关限制第一时间向机组通报,对机组的绕飞预案积极配合,尽可能让航班“快走”。
6月17日,在民航局新闻发布会上,针对雷雨季节民航运行保障,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副主任吴世杰介绍,民航局要求民航气象部门加强与地方气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及时性、准确性;民航各级监管部门要督促航空公司严格落实各类极端天气的安全规定和风险防范措施,防止超标准、超能力运行,同时要密切关注天气动态,做好绕飞雷雨与航班备降工作;各相关运行单位要强化责任落实,做好大面积航班延误后的旅客服务工作,及时协助旅客调整行程安排。另外,民航局还将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协同联动等措施,努力为旅客出行创造良好条件。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刁伟民介绍,根据《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内运输规则》和《航班正常管理规定》,由于天气等不可抗拒因素,在始发站造成航班延误或取消,航空公司可协助旅客安排食宿,费用由旅客自理。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延误时间比较长的航班,一些航空公司会主动为旅客免费提供餐饮服务;如需过夜,航空公司也会为旅客安排宾馆住宿。刁伟民指出,这是航空公司视情况而定的一种提高版服务标准,旅客不能因为航空公司主动提高了服务标准,而要求所有航空运输企业在航班延误后都免费提供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