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王寓 报道:正午时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机坪在烈日的炙烤下变得滚烫,热浪夹杂着飞机尾气迎面袭来,地表温度逼近50℃。东航云南的行李装卸员熊自伟站在货舱旁,额头的汗珠沿着鬓角滑落,他随手抹去脸上的汗水,随即又弯下腰,双手稳稳地托起一件贴有“易碎”标签的行李箱,小心翼翼地放入舱内。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在高温下忙碌不停的装卸员,曾是云南大理某军营中守护“战场神经”的通信工程兵。
军营:守护“电波信号”的四年
1987年冬季,熊自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的通信连(驻地位于云南大理下关),成为了一名通信工程兵。当时,部队的通信手段主要依赖“有线”和“无线”两种方式。有线线路如同“看得见的脉络”,沿着苍山的山腰和洱海的沿岸铺设,宛如细密的神经网络遍布整个防区;而短波电台则充当着“看不见的桥梁”,通过莫尔斯电码在电波中穿梭,将声音转化为“滴滴答答”的信号,传递至远方。熊自伟和战友们的职责,便是牢牢把握这两条“脉络”,确保从师部传来的作战指令和后勤调度信息,能够丝毫不差地穿越苍山的迷雾、绕过洱海的波涛,精准地送达每一个作战单元的电台和指挥桌。
“通信兵的手中,紧握的是‘军令’。”熊自伟至今仍清晰记得老班长第一次带他熟悉机房时说的这句话,这句话他铭记了大半辈子。为了熟练掌握莫尔斯电码,他将电码表抄录在小本子上,无论是吃饭还是睡前都不忘练习,发报机电键更是被他磨得指尖结出了硬茧。最令他难忘的是雨季的抢修任务。有一次,苍山北坡的线路突然中断,他和战友们背负着几十斤重的设备,冒雨赶往深山。头灯在泥泞的山路上投射出微弱的光芒。沿着山壁前行时,他一手紧抓岩壁,一手小心翼翼地护着万用表——那是检测信号的“眼睛”。蹲在泥地里接线时,手指冻得难以屈伸,他便往掌心哈一口热气,再用牙齿咬开线缆的绝缘层,目光始终紧盯着表上的指针。直到信号“跳”出的那一刻,几人靠在岩壁上喘息,望着山脚下营区的灯光,那光芒比什么都明亮。四年的磨砺,“错不得”三个字早已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深烙印在骨子里的条件反射。
机坪:党员与老兵的“使命必达”初心
2013年7月,熊自伟转业至东航云南公司,成了机坪上的一名装卸员。脱下军装多年,他手里的电台电键换成了沉甸甸的行李,可心里那根“信号弦”没松——在他看来,每件行李都是“旅客递向目的地的出行信号”,从前守电波是保指令精准,如今护行李是准点、安全,一个都不能漏。

“行李是赶路人的念想。”他总是蹲在行李车旁,与年轻同事絮叨着。一次卸机时,他发现一件装有大提琴的行李包装松动,便立即联系同事,用专用绑带进行加固。边绑边说道:“就像我们当年在部队接线路,外层保护不周,里头的‘信号’就容易中断。”旅客下机时,看到完好无损的乐器,对装卸人员的专业连声称赞。
十二年来,机坪的太阳把熊自伟晒成了“黑炭”,他穿着反光背心,按“轻拿轻放、大不压小、重不压轻、箭头向上、堆码整齐”的要求装卸行李,夏天后背的汗渍干了又湿,结出层白盐霜。冬天风刮得脸疼,他呵着白气搓搓手,抓起行李还是快步走。同事劝他慢点,他摆摆手:“航班不等人,就像当年电台呼叫,要及时应答。”

(东航云南供图)
作为有着34年党龄的老兵,熊自伟总把“党员先上”挂在嘴边。暴雨天,航班密集且行李受潮风险陡增,他带头冲进雨幕,和同事们用雨布把待装行李盖得严严实实,自己却淋得浑身湿透。“在部队,党员是通信抢修的先锋;在机坪,党员就是保障行李的先锋。”
从军营的“电波守护者”到机坪的“行李摆渡人”,熊自伟用二十余年的跨度,完成了一场关于“责任传递”的接力赛,不变的,是党员与老兵始终“使命必达”的初心。(编辑:许浩存 校对:李佳洹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