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推出庆祝新中国民航成立65周年系列报道一:
高端对话:访中国民用航空局安全总监吴成昌
我国民航一贯坚持“安全第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在快速发展中提高安全水平。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站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加强对我国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要盯紧盯住民航安全,切实加强飞行队伍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切实维护我国航空安全。
面对当前航空安全形势日益严峻、航空安全保障压力增大的局面,接下来中国民航的安全工作将有怎样的新思路?将重点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推进安全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民航局安全总监吴成昌。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中央将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定位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的?
吴成昌: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民航业战略地位和作用给予的客观、准确的定位。
近年来,民航业服务国民经济、服务社会公众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缩小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战略作用。将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定位于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凸显。
目前,我国所有省(区、市)都与民航局签署了加快民航业发展的会谈纪要。毋庸置疑,民航业的发展已经融入到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之中。
从国际上纷繁复杂的安全形势来看,民航的航空安全监控能力、技术装备支撑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已经关乎国家安全,必须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盯紧、盯住民航安全工作。鉴于此,今年上半年,13位中央领导先后对民航安全工作作出了37条批示。从中央领导对民航的关注中,也可以看出航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在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性。
记者:伴随2015年“十二五”收官之年的到来,展望“十三五”,民航安全发展将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吴成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改革方面向全社会乃至世界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并在会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各行各业都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民航自然也在其中。
可以预期,民航业作为经济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的战略先导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将处于难得的历史机遇当中。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民航目前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协调等问题。客观来讲,这些问题有行业自身的内在原因,但更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结构等深层次问题在民航业的具体反映。结构性矛盾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需求巨大与关键资源不足的矛盾,二是行业快速发展与安全基础不牢的矛盾,三是战略地位凸显与体制机制不顺的矛盾,四是国际航空运输自由化与整体竞争力不强的矛盾,五是行业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此外,社会不稳定因素和利益多元化带来的空防安保威胁,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稳定等问题,将会成为我们在“十二五”接下来的时间里,以及“十三五”期间仍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记者:行业发展客观形势的变化对抓好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民航安全工作将有怎样的新思路?
吴成昌: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常说:“思路正确打胜仗,思路错误打败仗,没有思路打乱仗。” 众所周知,“持续安全理念”是来自我们民航人长期的实践和思考的,是大家不断总结历史、解放思想、创新思维的成果,并且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在当前形势下,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持续安全理念”的思路走下去,才能够牢牢地把控住民航安全的“红线”和“底线”不被突破,才能够在安全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与时俱进,才能够进一步稳固住行业安全、健康、协调的发展势头。
客观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而“持续安全理念”在抓安全工作、谋划行业发展时,恰恰就是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方式,用全面的、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对特点及规律进行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例如,行业规章体系和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都已基本建立,为什么从业人员诚信缺失、重复性违章等问题仍然屡禁不止?这就需要我们从“持续安全理念”体系中找出解决之道。把问题放在一起整体思考,不难发现,在多年发展中,民航经历了机制体制的重大变革和转型,而行业文化似乎没能紧随其后,因而在规章管理、制度管理的触角难以触及的“角落”里反复出现这类问题。针对这种形势,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进一步凝聚全行业共识,从创新安全管理与建设行业安全文化入手,努力推动行业进入人文内涵式管理阶段,加强队伍建设,倡导职业精神,增强协作意识,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从根本上化解安全管理中的基本矛盾。
记者:在今后一段时期,在安全管理方面,民航将重点推进哪些方面的工作?
吴成昌:下一步,民航将重点推进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严格执行规章标准,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进一步完善运输航空、空防安全、危险品运输等规章标准,并狠抓规章标准落实,严肃惩处恶意违规违章行为。民航运行单位要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增强自身安全运行管控能力。
二是切实加强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增强安全监管能力。抓紧出台《中国民航安全方案》,继续开展企业安全绩效管理,进一步整合安全监察资源,充分利用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以信息化手段补齐安全监管资源不足的短板。
三是深化专业技术人员资质建设,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素质。继续狠抓飞行、机务、签派、空管等关键岗位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扩大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能力的排查范围,建立人员资质管理长效机制。推进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单位专业人员资质管理系统建设。
四是坚持科技兴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推广应用基于性能导航(PBN)、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DS-B)、电子飞行包(EFB)、平视显示器(HUD)、增强飞行视景系统(EFVS)、卫星通信(SATCOM)等新航行技术。(《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吴丹)
相关链接:
高端对话:蓝天上奏响安全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