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甘肃省委、省政府在甘肃大剧院召开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表彰近年来在甘肃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各行各业劳动者。
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消防急救部医生马正亮,以“零失误”的工作成绩和“全天候”的生命守护,荣获2025年“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这份荣誉镌刻着一名机场急救医生在黄金四分钟里创造的生死奇迹,更凝聚着甘肃民航应急救援队伍护航丝路空港的忠诚担当。

马正亮荣获2025年“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刘光喜/摄)
“每次听到复苏成功的监护仪律动声,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抚摸着急救箱背带,马正亮这样说。机场医疗急救往往需要在黄金救援时间内完成“诊断-处置-转运”全链条作战。
马正亮深知岗位的特殊性,始终坚持学习,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创伤止血、气道管理等急救技能,并定期参与机场各部门组织的应急演练。他常说:“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在兰州机场急救中心工作的近十年时间里,他认真负责,主动作为,以精湛的急救技术使众多突发疾病的旅客转危为安,成功挽回生命,被评为甘肃省“基层急诊中坚”,并多次被单位推荐参加省内外和民航行业组织的急救技能大赛,均以前三甲的成绩受到表彰奖励,成为同行敬重的“急救大师”。
在狭窄的机舱内,他毫不犹豫地为紧急分娩中因羊水窒息的新生儿吸出呛入物;在航站楼,他跪地实施心肺复苏,长达半小时的持续奋战中,双臂虽因反复按压而颤抖不已,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志,与死神较量,最终成功挽救了心跳骤停两次的患者。
面对患者的焦急与病痛,他俯身倾听患者的细微诉求,耐心安抚紧急处置后惊魂未定的家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病情,为特殊病患定制专属急救方案,以春风化雨般的温暖,将“真情服务”融入救治全过程。

马正亮和同事救治患者(杨珊珊/摄)
在工作中,他首创“案例复盘-模拟实训-场景考核”三位一体急救培训模式,将复杂急救理论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流程,手把手指导职工掌握心肺复苏、创伤处理等关键技能,同时定期带领团队复盘典型病例,深入剖析救治要点,累计开展专项培训120课时。主导研发创伤急救“黄金十分钟”处置预案。建立了23类机场特情医疗处置图谱,实现从“经验急救”向“精准急救”转型。创新推行“双箱分格管理法”,通过红蓝双色标识、九宫格分区的创新举措,不仅细化了机场急救物资的管理标准,使应急物资取用效率提升40%,还使得急救中心整体应急救治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守护机场生命安全的坚实堡垒。
针对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转场投运这一重点任务,马正亮创新建立了“分区联动、分级处置”的应急机制,将急救流程精准融入旅客迷失、设备故障等多种潜在场景中,并进行反复实践验证。为保障转场工作顺利进行,系统梳理出40多项应急救护工作核心任务,协调攻克30多个涉及信息联动、动线优化等难点问题,同步完成百余台新购急救设备的安装调试与性能核验,和急救中心团队为以“零差错”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平稳转场提供了坚实保障。
数十年如一日,马正亮以精湛专业技能守护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而在面对“甘肃省劳动模范”这一荣誉时,马正亮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它属于我们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急救中心团队。”带着这份肯定与鼓励,马正亮和他的同事们又投入到了新的救援任务中。他们坚守在空港应急救援的第一线,全力以赴诠释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铿锵誓言。(《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 通讯员刘文娟)(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校对: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