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境外输入引发多地疫情扩散,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始终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市政府及民航局、首都机场集团最新部署要求,第一时间传达各级疫情防控要求、第一时间进入“战时状态”,第一时间启用多层级快速反应机制,精准防控,闭环管理,持续强化疫情防控措施,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坚决守牢守住“空中防线”。
国际航班保障人员全部闭环管理
针对保障国际航班的重点岗位工作人员,哈尔滨机场对标民航局、首都机场集团疫情防控指南,严格落实“四指定”(指定服务人员、指定服务区域、指定休息区域、指定场内交通车)、“四固定”(作业人员固定、作业场地固定、生产设备固定、休息区域固定)、“两集中”(相关工作区域集中、相关作业人员居住集中)要求,实施“工作场地——住宿场地”两点一线的闭环管理模式,将国际航班保洁人员、地服人员、装卸人员等重点岗位人员纳入统一闭环管理。进一步明确机场、航空公司、外包及租赁单位的管理责任,强化日常监管。
哈尔滨机场加强与驻场单位及地方相关部门的联动,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六个100%”要求,100%登临检疫、100%健康申报、100%体温监测、100%流行病学调查、100%采样检测、配合地方100%实施集中隔离等措施,包括对有境外旅居史旅客采用“专用通道、专用车辆、专人引导”,严格实施机场至隔离酒店的点对点转运工作,形成闭环管控。
同时,哈尔滨机场持续对国际航站楼、国际航班旅客通行区域等重点环境和物品的常态化核酸采样工作,截至目前今年已累计检测42次,结果均为阴性。哈尔滨机场还联合机场海关、专业消毒公司等单位,严格按照医疗垃圾处置标准,实施“表面消毒、双层医疗垃圾袋封装并贴条、专用车辆转运、后端无害化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据介绍,目前哈尔滨机场每周执行国际航班3班,其中周三、周四执行韩国首尔,周日为日本东京,航班客座率达80%。
中高风险所在地其他地区旅客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
哈尔滨机场在候机楼各出入口常态化设置测温点,对进出港旅客及进入航站楼的人员100%测温、100%健康码查验。所有进入航站楼内的旅客和工作人员必须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出港旅客须出示健康码、接受体温检测。
哈尔滨机场对国内进港航班分类管控。对低风险地区航班,旅客需出示健康码,涉及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的,按照地方政策分类管控。涉及中高风险所在地其他地区的旅客,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正常放行,无法提供有效核酸阴性证明的,目的地为哈尔滨市的旅客,由所在区统一进行核酸检测;目的地为其他市、区、县的旅客,由机场所属区统一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的可有序流动。由国际异地入境隔离后转机返哈的旅客,需报备社区,进行7天居家健康管理后再进行7天健康监测。
为此,哈尔滨机场在航站楼一楼到达大厅设立了查验区域,为中高风险地区进港旅客设立了专用停机位、专用通道和专人引导,进港旅客分别由低风险通道和中高风险通道进入航站楼。
无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幼儿等特殊旅客,现场工作人员将进行协助,确保旅客有序通行。
一线保障人员疫苗接种率100%
哈尔滨机场严格落实“科学防治、精准施策”要求,紧盯内部防控,对一线人员、重点环境实施严格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织密织牢防控网络。
哈尔滨机场对标省市政府、民航局、首都机场集团最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梳理完善,形成了黑龙江机场集团疫情防控指南3.0版。严格一线员工规范操作,对一线人员进行了疫情防控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通过视频监控、现场督导等方式,落实一线员工个人防护、现场作业、防护解除等关键环节的标准化防控操作。
为全力做好工作人员防护工作,哈尔滨机场近期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员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同时,工作人员每天上岗前必须进行体温测量、查验健康码。目前对员工核酸检测已进入常态化。其中,直接保障国际航班一线保障人员实施核酸检测“两天一检”,国内航班一线保障人员实施核酸检测“一周两检”。持续深入推进全员疫苗接种工作,国内国际一线保障人员实现100%疫苗接种。
此外,哈尔滨机场加大了公共区域通风、消毒频率,全面开启航站楼空调系统全新风运行,关闭回风系统,加强空气流通。增加旅客安检通道、值机柜台、自助值机、自助行李等高频接触物表面消毒频次,民航班车、旅客摆渡车做到“一班一消”,保障广大旅客安全出行。
下一步,哈尔滨机场将切实做到认识再提高、行动再迅速、措施再强化、责任再压实,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为广大旅客安全健康出行保驾护航。(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