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眼”
—— 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亮灯人”

夜幕渐渐降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跑道瞬间亮了起来,万盏助航灯给广袤的机坪增添了点点生机与活力。是这些灯光,保障着每一架飞机的安全适航;是这些灯光,引导着每一架飞机的精准起降;这些灯光,犹如一双双眼睛,将夜空点亮。在这些“眼睛”背后,离不开的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现场运行中心灯光站“亮灯人”三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坚守,离不开的是他们薪火相传的“亮灯”精神。
扎实根基 向光而生

冯正霖局长指出,基层、基础、基本功是民航安全大厦的基石。“亮灯人”的闪光点离不开扎实的“三基”建设。咸阳机场灯光站现有员工39名,南、北飞行区共设4个站点,设备236台(套),助航灯光回路81条,一万余盏灯具,每日航后巡视灯光一圈约40公里,每晚平均检查5000颗灯具螺丝,全年预防性维护助航灯具2600余盏,共保障助航灯光安全用灯约7200个小时……
“有问题,不过夜”。作为一个作风优良、能打硬仗的基层组织,灯光站体现出良好的基层组织能力与管理创新能力。以党小组和班组共建的模式,细化标准,优化流程,降低风险,按照“统一管理,集中控制,分区维护”的思路进行精细管理。施行员工、班组长和专业技术人员三级考核制度,分别从安全质量、综合管理、工作能力三方面严格把控,从而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每一位“亮灯人”在开展每一项工作时,从检查设备到反馈信息,实时跟进,保证效率,确保安全无误的闭环管理。在“抓作风、强三基、守底线”安全整治活动中,获得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正是这样的一支队伍,曾被评为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班组、西部机场集团“先进基层党组织”和“标杆班组”、西安机场“明星班组”。向光而生,是荣誉使然,也是使命使然、责任使然。
亮灯精神 薪火相传
“在岗一分钟,精心六十秒”。这句朴实的老话经常挂在原灯光站站长马炜嘴边,天然地成为灯光站的口号,体现了“亮灯人”所肩负的责任与追求,他们把每一盏助航灯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用心来呵护。虽然一个灯光指令在瞬间就能完成,却需要通过不同的设施设备提供电源、远程操控、发送指令、调节亮度以及反馈信息,这是一个庞大的运作体系,涉及许多的设备,如调光器、监控系统、UPS、柴油发电机等。“亮灯人”便是每一场“演出”的总指挥,工作环境的好坏,并不影响干活的热情,他们每天根据气候和能见度的不同演绎出变幻莫测的缤纷光影。
“文化亮、制度亮、责任亮、初心亮”,这是一批又一批“亮灯人”踏着前辈们的脚印接续传承的亮灯精神。在平凡的基层岗位,多少老一辈“亮灯人”无怨无悔将青春奉献在这里,至今仍然默默埋头苦干,他们日日坚持着夜航结束上跑道维护灯具、排查故障,不论严寒酷暑,一干就到天亮,只因有种力量支撑着他们的内心;多少青年“亮灯人”放弃休息时间,主动要求加班,为了解机场的设备及布线情况,苦点累点不要紧,为尽快修复故障设备,吃一天的饼干馒头也不要紧。他们不为得到多少夸赞,也不为得到多少加班费,只因为他们心中那份信念与坚持。
都说男人粗心,可“亮灯人”对自己管辖的设备却如数家珍,看看整齐、清晰的各项记录就能体会到他们的细心程度,再看看设备保养的情况就会知道他们倾注了多少感情。每天看着一架架飞机安全起飞与着陆,他们脸上便会露出满足的笑容。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平淡寂寞中,他们默默描绘着人生的本色,用亮灯精神诠释着爱岗敬业和职责担当,确保“助航灯光持续适航,起降航班平稳安全”,在机坪散发着最闪亮的光。
匠心坚守 专注奉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20年11月,民航局安全督导组莅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进行指导检查,在现场高度赞扬了灯光站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水平,大力肯定了班组标准化建设成果。督导组认为,助航灯光站的管理具有文化意义,一个“亮灯”明确了工作目标,有手册、规程、记录,有宣传视频,有教学课件,有教学视频,有演练场地,有自主创新,熟知自己的任务和目标,知道自己面临和面对的问题和困难,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说起来默默无闻,干起来激情满满。
同时,咸阳机场灯光站也彰显出四型机场发展理念。最具代表性的是灯光站引进了专业的蓄电池维护仪器,针对不同型号的蓄电池制定了相应的放电维护标准。近年来,灯光人先后对454块蓄电池进行了15次放电测试,对蓄电池寿命延长起了关键作用,一般6年左右的电池更换周期,现在提升至9年。此外,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接受民航局安全管理体系(SMS)的专项考察,成为首家通过审核的机场公司。从全球范围来看,咸阳机场一直在积极探索超大型枢纽机场安全管理新模式,致力成为行业“平安机场”建设的标杆,也为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亮灯光,五色彩带勾跑滑构型。
指方向,精准引导助航班起降。
一盏盏助航灯在机坪中闪烁着特有的光芒,像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温暖地指着方向,仿若告诉你:漫长黑夜,不要害怕,因为我有光……(《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