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面服务部搬运工正在搬运旅客行李(房天翔/摄)
编者按:7月以来,南京气温高达40℃,机坪地表温度超过50℃。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顶着炙热刺目的烈日,脚踩在热浪翻滚的机坪,无惧高温“烤验”。他们正是坚守在暑运保障一线的南京空港人,向他们致敬!
安检保卫部 烈日下监护飞机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脚步踏遍了机坪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捍卫空防安全的道路上,与天气作斗争,挑战身体极限,他们正是南京机场的安检监护员。

安检监护员烈日下监护飞机(房天翔/摄)
机坪上,烈日刺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新员工小徐每一次上岗,都会认真查验每一位上下飞机人员的证件,仔细核对旅客登机牌信息,避免出现错上或者未经过安全检查的人员登上飞机,坚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
对于机坪巡视员赵陟来说,这是他在机场经历的第6个暑运。长期高温户外工作,使得小赵皮肤黝黑,也造就了他坚韧不拔的工作毅力。暑运旺季,机场航班量持续增长,恶劣天气多发、保障压力不言而喻。为了保障航班,小赵经常骑着车在4号机坪各机位之间奔波,水都顾不上喝,过了饭点他也就简单扒两口饭,这样一干就是一整天。
飞行区管理部 “享受桑拿”的特车司机

飞行区特车司机进行机坪FOD巡查(赵阳/摄)

飞行区加强FOD防范进行人工保洁(赵阳/摄)
7月以来,高温酷暑接踵而至,机坪到处热浪滚滚,地表温度已接近60℃。小唐是一名特车驾驶员,他每天负责驾驶扫地车在机坪上对各个机位进行保洁。为方便观察机坪飞机动态,扫地车被设计成了三面玻璃结构。虽然车内有空调,但为了方便驾驶,出风口在脚下,加之天气闷热,感觉就像大热天里“蒸桑拿”,灼热感无法言喻,没一会功夫,就会汗流浃背。可他依旧坚守岗位,仔细观察机位线,不放过机坪上任何一个细小的FOD。
一次机位清扫中,小唐发现了一处道面小破损,虽然破损尚未出现掉块形成FOD,但为确保机位适航,他用双手将晒得滚烫的混凝土碎块一点点抠出,随后通知科室进行后续修补工作。

飞行区场务维修员露天维修设备(赵阳/摄)
动力能源部 及时抢修除故障
7月13日下午2:10, 登机桥维修人员在进行廊桥维护保养时,突然接到225号桥位桥载空调紧急故障的报修通知。桥载空调主要负责给飞机提供冷气,保障航班正常运行,如若发生故障,将直接影响飞机靠桥服务质量,重则会造成航班延误。

廊桥维修人员抢修设备(陈凯/摄)
事态紧急,维修人员立即赶赴现场,经查看后发现是空气开关过载导致不断跳闸,可原因不明需进一步排查。正午烈日当头,热浪扑面,维修人员钻在狭小的机器缝隙中,摸着滚烫的机器零件,仔细对比图纸一一寻查故障点。经过 2个小时的细致排查,维修员代恒发现故障原因是主电源柜接触器没有吸合,他立即拆换主接触器,并经过反复比对调试测试,桥载空调终于又恢复正常。
为确保暑运期间各类设备的安全运行,维修人员又对其余各桥载空调进行了全面检查排故。
航站区管理部 老巡查员的坚守与执着
进入暑运以来,为进一步做好高峰保障,航站区管理部运行调度中心巡查队于7月1日起实行24小时工作制。可因为队员年龄偏大、身体状况欠佳、人手不足等矛盾,则成了队里的一大难题。张勇是巡查队里的老党员,在日常巡查过程中他总是认真细致,不放过任何一处隐患。当旅客遇上困难时,他也能时刻牢记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事事冲锋在前,及时为旅客解决困难。一天晚上,老张在巡查中发现一名旅客身体不适,他立即与TOC值班经理将该旅客送往江宁铜山医院,并陪同旅客进行检查和治疗。确认旅客无碍后,他立即进场参与后续的大面积航班延误服务保障,一直忙到了次日凌晨。航延保障结束后,他只是倚靠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了4个小时,清晨5:30又开始了新的巡查工作。
因为老张身患糖尿病20多年,身边的同事总会上前关心询问是否需要换岗休息,可他总坚持说:“说不累是假的,但只要想到自己是守护航站楼安全的重要一环,想到自己是一名老党员,就立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

货运搬运工搬运货物(陶光辉/摄)
货运保障部 提前15分钟的等待
梅雨季刚过,高温加旺季为货运保障部机坪保障科带来了不少困难,通宵模式、“烧烤”模式则成了家常便饭。
机坪操作员张顺兴,虽不过四十,但常年的风吹日晒让他已经一脸沧桑。中午的机坪,地表温度已超过50℃,仿佛一个巨大的“炼丹炉”,头顶是高悬的烈日,脚下是如同着火的地面,即便是站上一分钟,就汗如雨下,但他为了能多保障一个航班,却选择在烈日炙烤下多等待十五分钟。前段时间腿部意外受伤让他走起路来还不大利索,长时间的站立等待使得老张的病腿又开始阵阵作痛,尽管如此,他仍然跑得比谁都快,做得比谁都多。货物一卸完机,他就冲上前去,五六个一吨多重的货物加平板,全靠他徒手拖、拉。忙完一圈,他还要站在拖车后的观察台,仔细注视平板车货物的装载情况,避免因掉货造成的FOD安全隐患。
在他的带动下,机坪保障科开始流行起十五分钟“时差”,大家自发选择提前十五分钟在烈日下等待,只为多保障一个航班。

机务人员头顶烈日放行飞机(唐燕江/摄)
机务工程部 高温下接送飞机
7月20日下午2:00,调度通知231号位飞机APU故障,需要接通电源、空调,离港时还需要接气源。勤务员潘俊杰、徐继科两人刚送完飞机,还没来得及歇息,便又赶往现场。
此时一望无际的停机坪犹如一个大蒸笼,地表温度最高时可达55℃,两人决定分工合作,开启了上烤下蒸、汗湿交替的工作模式。潘俊杰小心翼翼地在飞机机头侧面指挥电源车靠近飞机,与此同时,徐继科半蹲着身子,将十几米长的桥载空调管拉开。由于空调接口在飞机机腹下面,飞机飞行之后,机上的金属零固件温度很高,拍出的热浪让人呼吸困难,但小徐知道,身为机务,最重要的就是细心仔细,任何一个小动作一个小疏漏都有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经过两人交叉检查接口确保没有问题后告知机组,总算完成了工作,而此时汗水早已经浑身浸透,止不住地从脸上流淌下来。

机务人员正在检修飞机(许云飞/摄)

行李查询员正在清点行李(袁媛/摄)
地面服务部 为了101件少收行李
7月15日,腾冲至南京KY8317航班落地后,大量旅客因未取到行李,将行李查询柜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当班人员致电前方站后得知,共计101件行李因载量原因被拉下。
此时正值午后进港行李高峰期,大伙立即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联系前方站台,有的主动向旅客解释原因,有的负责引导旅客排队办理少收手续。为了节省时间,应急小组的行查员们改变传统作业模式,旅客仅填写一张不正常行李运输事故记录单,并留下地址、电话、行李颜色类型和递送方式,便可快捷办理。
19:00,KY8203航班落地,科长袁媛带领王廉正、阮星,胥成亚、罗军将101件行李从行李转盘上取下。不一会儿,总重1341公斤的行李便整齐地摆放在存放区。为了能让更多的旅客尽快拿到行李,他们来不及休息,又将所有行李按区域整理,一一核对、装车、交给负责派送的司机师傅。
22:30,直到最后一车行李交付,大伙这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汽运司机认真为旅客拜访行李(李静/摄)
汽运分公司 “披星戴月”只为旅客畅行
暑运以来,“火炉”南京也进入了“烧烤”模式,气温骤升、天气多变、客流猛增,大面积航班延误持续发生。南来北往旅客顺畅成行的背后,是无数大巴驾驶员们高温下的默默坚守和辛勤奉献。
潘学兵,这位有着11年场龄的驾驶员,自7月以来,几乎就没睡过一个好觉。每天清晨6:00潘师傅从停车场取车后到达指定站台等候旅客,便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一天下来,潘师傅约出车10台次,行驶里程近500公里,再加上高频率的航延送休任务,一般凌晨3、4点才能回家休息。6月10日,机场公司启动橙色预警,上个班刚跑完7个台次的旅客、2个台次航延送休的他,当接到场内运力不足的电话后,立即带车进场增援,这一干又到了次日凌晨。
6月以来,由于大夜航平均结束时间推迟到次日5点30,很多汽运驾驶员们通常要通宵保障航班。据统计,7月仅航延送休便出动各类车辆1370多台次、运送旅客5.3万人次。(中国民航网通讯员杨文彦、刘志凯、陈勇、司汤阳芷、陈凯、陆焰、徐菁媛、蔡杉 、郭中伟、阮星、毛文婕、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