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一个倒地的耄耋老人,我们怎么办?也许很多人会犹豫——是否要等一等、看一看?是否应该等警察、等医生?但是,街头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老人随时可能被撞;如果再有其他疾病,那更是等不起、拖不得……
而面对如此的“时代考验”,山东滨州有名大学生,没有等待,没有观望,没有犹豫,而是立马上前,为老人挡车挡风挡寒,叫来了救护车,赢回了生命安全!
他,就是山东滨州学院飞行学院的“雷锋式”优秀团员青年——2019级飞行技术(驾驶方向)专业本科8班的杨浩喆。
“救人要紧!”——面对受伤的倒地老人,杨浩喆没丝毫犹豫即出手相助
时光上溯到今年1月12日下午,放假回家的杨浩喆,在看望爷爷奶奶途中的一个十字路口,迎来了这场“扶不扶”式的成长考验——距离人行横道仅有数米远的马路上,躺着一位老人!虽然路上过往的车辆很多,却没有一人停车上前。
情况不明之下,几乎是本能的反应,只有19岁的杨浩喆小跑着来到老人身旁蹲下查看情况。他发现,老人的意识不清,声音虚弱,手一直在流血。于是,杨浩喆扶着老人慢慢平躺。
慢慢地,围观的人多了起来,“咋回事”“可别粘上麻烦”的嘀咕声中,还是没有人上前搭把手。
但杨浩喆却始终在忙碌着,“救人要紧”成为他当时唯一的念头。
杨浩喆第一时间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同时小心守护着老人,等待救护车的到来。看到老人家痛苦地蜷缩在地上,他顾不上刺骨的寒风,又脱下自己的大衣,顺手披在了老人身上。
几经辗转,小杨陪着老人来到了邯郸市中心医院急诊室。他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又向朋友借了400元,为老人垫付了急诊费。然后,他一边联系老人的家属,一边陪着老人做各项检查。待家属赶到医院后,杨浩喆又帮着家属带老人拍片,做各项检查。
经检查,老人被确诊为左肩粉碎性骨折。医生说,如果不是及时送医,倒在寒冷的街头,面对川流不息的车流,这位已经86岁的老人将凶多吉少,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直到老人得到了有效救治,杨浩喆这才放心地离开。
老人家属称他是“雷锋式”好青年,老师说他是专业扎实的“航拍达人”
老人康复后,家属第一时间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对杨浩喆的行为连声感谢。

信中,他们情真意切地说:“小杨的行为,让我们看到当今社会还有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勇敢、乐于助人’的优秀青年。他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雷锋式’好青年。我们全家人都非常感谢他。恳求贵校对杨浩喆给予表扬和肯定,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助人为乐的行为,更值得大力提倡和鼓励!”
其实,这样的行为,在杨浩喆的成长履历表上,还有很多。老师和同学们一致公认,他是个热心肠的小伙,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无私助人。
飞行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帅说:“杨浩喆平时在学校就学习刻苦、专业扎实,多次获得奖学金,而且航拍技术高超,还担任学院组织宣传中心无人机组的组长,是个阳光、上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杨浩喆从小酷爱航模,自学了摄影知识和无人机操作技术,并刻苦钻研航拍技艺,主动请缨承担了学校各项比赛活动的航拍工作。入校以来,他从不同角度航拍学校,很多画面都美得令人陶醉。小杨航拍的城市美景视频,还登上了邯郸当地电视台。不仅如此,在生活中,他总是热心地将“航拍手艺”分享给学弟们。
有一次,他带着学弟们进行无人机飞行训练。可在拍摄中,无人机突然出现低电量警报,师弟被吓坏了——这种情况会导致无人机快速降落,如果降落时碰到了人,后果将不堪设想。杨浩喆看到后立刻夺过操作手柄,让无人机迅速向前方和高处飞行,并平安降落,化险为夷。而后,杨浩喆一边安慰师弟,一边耐心地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更好地使用无人机。
飞行教育让他自动摒弃“救人被讹”“麻烦不断”的顾虑,梦想是成为一位“优秀机长”
面对倒在路上、情况不明的耄耋老人,为何当时的杨浩喆救人之际丝毫不曾犹豫?
对此,杨浩喆解释:“这可能是源于飞行教育对我们的影响。我要感谢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是他们培养了飞行员的责任意识和对生命的敬畏态度。老师们常说,将来飞行时即便牺牲自己,也要保证每一位乘客的安全!那么,这种精神放到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的!”
或许正是有了这种铭刻在心中的敬畏生命的思想,杨浩喆才会自动摒弃“救人被讹”“麻烦不断”的顾虑,做出了“救人要紧没想其他”的义举。
对于杨浩喆见义勇为的举动,飞行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同印深感欣慰:“民航机长的行为关系着乘客的安全。飞行学院一直将敬畏生命的内容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始终以‘思想过硬、纪律严明、行为规范、技术精湛’的院训教育和引导学生,成长为心中有大爱、肩上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今,杨浩喆的故事,已经传遍了滨州学院。他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像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刘传健一样优秀的中国机长,更好地展现“时代担当”。
让我们一起祝福他圆梦蓝天!(《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记者许晓泓 通讯员苏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