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科研院校
中国民航大学:聚才筑梦 托起民航美好未来
来源:《中国民航报》2019-07-12 11:07:00

 

聚才筑梦 托起民航美好未来

——记中国民航大学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南航打破国外在复合材料维修领域长期技术垄断的局面,掌握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合材料修理核心技术,源于与中国民航大学的一项合作研究项目;今年3月,中航大飞机防火及应急研究所负责人周晓猛教授入选“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目前广泛应用的新一代国家空管系统,凝聚着中航大空管专家团队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推动民航科技进步的持续力量,离不开中航大为人才成长所提供的优质土壤,搭建的良好平台。

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民航大学作为民航人才重要的聚集地和培养源,多年来坚持“党管人才”,按照民航局“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要求,以“人才兴校”战略以及人才发展建设思路为指引,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服务全校“一体两翼三支撑”学科发展体系和八大科研平台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为目标,坚持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发展相结合,分类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打通横向与纵向职业发展及流动通道,构建人才立体化成长体系,促进人才发展与学校需要相统一,为高素质人才梯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打破藩篱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2016年,中航大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以蓝天学者特聘教授的身份引进周晓猛,并积极支持其组建团队。在中航大工作两年后,因成果突出,周晓猛教授成为继吴仁彪教授2003年获得中国雷达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赵嶷飞教授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之后,又一位成功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的高水平人才。

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中航大助力民航强国建设的重要法宝。目前,全校1400多名专任教师,拥有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为首的国家级人才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民航科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112人次,省部级教学名师10人,蓝天学者特聘教授7人,蓝天学者讲座教授9人,蓝天青年学者44人,蓝天教学名师20人,青年骨干教师199人,省部级科研团队9个,省部级教学团队7个。

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保证是首位。中航大党委切实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履行了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保证人才工作科学决策、政策落地。2017年7月召开的中航大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国民航大学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指导意见》,对人才工作进行整体布置。同时,中航大成立了党政一把手挂帅,其他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职责、任务和工作规则,为人才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周晓猛教授选择来中航大工作,不仅是因为作为朝阳产业的民航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因为中航大为支持科研所提供的发展空间以及为人才发展所培育的土壤。“来到中航大之后,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校党委对人才的重视、对科研的尊崇以及对教学的高标准要求,让我对民航的未来以及自己的科研充满了信心。”周晓猛说。对于引进的蓝天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中航大建立了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校领导与之“一对一”结对子,切实解决新引进人才来校后遇到的实际问题。

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是人才队伍质量的有力保证。中航大建立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打通通道 构建立体成长体系

深受学生喜爱的青年物理教授周青军,一年要给全校学生上500多节物理课。中航大的学生说,上周老师的课,从不会踏入同一条河流。即使同样的课程,周青军每节课都会加入新的内容。“我喜欢给学生讲课,看着学生有收获,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周青军能够心无旁骛地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得益于中航大积极打通人才成长通道、构建立体化人才队伍建设体系的举措。近年来,结合“人才兴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工作会议确定的“分类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打通各类人才横向与纵向职业发展及流动通道,中航大构建立体化人才成长体系”这一人才发展主导思想,在吃透、用好外部政策基础上,优化现有资源,按照“学术型、教学型、技能型”3种人才类型,突出“高精尖缺”原则,建立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制订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构建起与国家、天津市、民航局各级各类人才计划紧密衔接、相互促进的人才建设与支持体系,努力引进和培育高水平行业专家和团队。

搭建了平台后,中航大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走3条通道。针对3种类型人才,青年教师可申请不同类型的“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而后进入更高一层的“蓝天系列”培养计划。针对学术型人才,在“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基础上,实施了以引进和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的“蓝天青年学者计划”;出台了以构建一支行业著名、国内知名、国际民航界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队伍为目标的“蓝天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计划”;实施了以培养高水平领军人才为目标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与支持计划”。针对教学型人才,按照校级、省部级、国家级3个培养层次,实施了“蓝天教学名师培养计划”。针对技能型人才,出台了以建立一支具备很强操作能力的技能型师资队伍为目标的“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科研和教学缺一不可。中航大设置的通道,让教师可根据自身的特长有所侧重,消除了教师成长的后顾之忧,从而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经济管理系中青年教授崔婷介绍。

为拓宽教师的视野、更新知识结构,青年教师进入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以及“蓝天系列”培养计划后,学校组织知名教授、学者为其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并在各个节点指导其成长。不仅如此,中航大还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海外交流机会,很多创新成果也正是在交流中取得的。

传承基因 培养民航优秀人才

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是反哺教学、支持科研、引领创新,为民航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

“老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己任”。周青军每个学期都要给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上公共基础课,给特定专业的学生上专业课。“学生培养的质量直接关系我国民航的未来。我必须把每一堂课讲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民航大学求真务实、一丝不苟的精神传承下去。”周青军说。

崔婷是中航大经济管理学院的“青年名师”,她和团队6名教师担负着全校“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15个院系的1500名学生同时上一门课,但教学的内容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作为第一批“蓝天青年学者计划”和第一批“蓝天教学名师培养计划”的青年教师,崔婷说:“学校对教师的多元培养途径以及立体化成长体系,确保了科研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中航大的学生一入学就知道,想“混一混”就能毕业是行不通的。对于学生培养,一年365天都泡在实验室里的机务维修专业教授王志平最有发言权。他不仅带领团队与南航合作,取得了飞机复合材料维修的突破,也在飞机叶片维修领域长期进行高精尖技术研究。王志平对团队成员的要求是,除了要对科研怀有梦想外,还必须有“坐穿冷板凳”的精神以及不断创新的追求。

王志平代表了中航大教授们的精神传承。空中交通管理学院副院长赵嶷飞除了科研和教学任务外,还担任青年骨干教师的指导教师。他会像教学生那样耐心细致,助力青年教师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在创新道路上有所发展。“在中航大,当了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时刻进取。青年教师既当老师,又做学生——学校的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保证了教师队伍的质量”。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今年,中航大党委坚持“抓大放小”,相继出台各类人才引进规定,在提供基础保障、完善考评体系、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的基础上,“放权”各院系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人才引进、选拔、使用、培养和考评工作细则。合理配置教学和科研资源,营造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学术自由、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开创了“尊重人才、服务人才、争做人才”的良好局面。中国民航大学党委书记曹胜利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将以第二次党代会为契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担负民航业高素质人才培养者和塑造者的重任,努力打造成为民航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基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地、行业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孵化地和聚集地、服务国家及民航发展的重要智库,为实现民航强国梦注入不竭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璐 通讯员张雅博)

责任编辑:lihaiyan 000
推荐新闻:
西北局党委举办第一期党纪学习教育读书...
吉林机场集团举行第一届飞行区职业技能竞赛
西部航空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企业力量
温州空管站多措并举全面做好雷雨季节保...
温州机场“火警图文一体化管理系统”获...
民航福建监管局对厦航福州维修基地开展...
南宁机场多措并举做好防汛安全工作
乌鲁木齐机场分公司安全检查总站开展“...
南航新疆分公司举办“保卫地球,和谐共...
天津滨海机场物流公司顺利完成服装类货...
提升安全运行能力 十堰武当山机场实现“...
深圳空管坚持细节发力做好雷雨季节保障
富蕴机场助力博乐机场实现跑道灯再利用
徐州机场侯振国:让青春之光闪耀在空防一线
南宁机场扎实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
民航厦门监管局对厦门航飞行签派员定期...
东航助力第135届广交会举办
东航江苏公司飞行员代表清明凭吊抗日航...
丰富家庭旅客出行体验!海口美兰国际机...
延吉机场新增延吉—潍坊—长沙航线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0603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