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九阳 报道:11月22日,在2025湖南(国际)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产业博览会期间,国内首部系统聚焦低空基础设施发展的综合性研究报告——《低空基础设施发展研究报告(2025)》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国信息协会低空经济分会组织编写,旨在为我国低空经济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低空基础设施发展研究报告(2025)》发布仪式(记者汪洋/摄)
该报告共分八个章节,立足于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全局,系统梳理了低空基础设施的发展脉络、技术特征与产业链条,深入解析其业务范畴、技术体系与政策环境,并通过典型案例与前瞻研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路径与对策建议。报告指出,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
报告明确,低空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低空基础设施涵盖综合起降设施、飞行服务设施、补给保障设施、安全防护设施等实体要素,以及低空智能网联系统等数字化平台,是实现低空飞行“管得住、放得开、飞得顺”的关键支撑。
面向“十五五”及更长远发展,报告前瞻性提出低空基础设施发展的八大趋势:空域管理从粗放低效走向精细质效;基础设施体系从孤立试点走向国家统一框架下的三级联动;起降设施从专用稀缺走向公共化、网络化和融合化;技术支撑从分离技术走向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融合;标准与规制从滞后碎片化走向前瞻统一与体系化;创新驱动从市场自发走向举国体制下的产学研协同;场景应用从示范展示走向规模化、商业化与民生化;发展模式从单一建设走向与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协同共建。
为推动构建现代化低空基础设施体系,报告提出六大建议: 一是坚持前瞻布局,将低空基础设施纳入城乡总体规划顶层设计;二是强化顶层规划,构建多场景、多主体、多层次的起降网络;三是深化技术融合,加快构建数字化低空运行环境;四是注重新型设备应用,避免因技术落后导致重复建设;五是加强成本控制,坚持以好用为主,杜绝盲目追求“高大上”;六是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培育“低空+”新业态。
报告强调,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社会各方协同推进。未来五年是低空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应坚持“统筹规划、标准先行、技术驱动、场景引领、全面发力”的原则,加快建设广覆盖、高韧性、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低空基础设施体系,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低空基础设施发展研究报告(2025)》的发布,将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行业企业战略布局、科研机构技术攻关提供重要参考,为推动我国低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贡献智慧力量。(编辑:王亚玲 校对:贾昊天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