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信息监控能力不断提升 民航信息使用效能持续优化
——深化民航改革工作系列述评之五
运行信息监控网络建设是民航局党组“一二三三四”民航总体工作思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总体把握、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务实有效”的工作原则,“提升运行信息监控能力”专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民航运行信息使用效能持续优化。
一是运行信息监控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为进一步健全民航运行信息资源管理机制,“提升运行信息监控能力”专项改革工作组深入开展调研,在充分征求民航运行单位、服务保障单位、科研院所及行业协会等意见基础上,相继制定出台了《民航运行信息管理指导意见》《中国民航航班运行数据开放管理办法》《民航生产运行信息系统发展和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运行信息监控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得到加强。
二是全国流量管理系统建设加快推进。通过编制《中国民用航空流量管理实施路线图》,建立了三级流量管理体系和预战术流量管理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了次日航班大面积延误的分析和预警能力,使预警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发布至各个空域用户。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实施路线、流量管理基础培训大纲,初步建立了空管、机场和航空公司为主的三方协同决策机制。同时,还与周边主要国家建立了流量管理协同关系。
三是飞行计划、监控信息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全国预先飞行计划集中处理和全国次日飞行计划集中处理系统相继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国领航计划等相关动态电报的集中处理,提高了飞行计划数据质量,为战略、预战术和战术流量管理提供了有效手段,减少了飞行计划审批环节,减轻了飞行计划工作人员工作负荷。完成全国CDM数据联网,建成ADS-B工程三级数据中心及315个地面站,初步实现航空器位置ADS-B监视。加快推进机场视频集中监视系统工程建设,完成了青岛、海口、三亚、博鳌、珠海等机场的监控视频信息引接。
四是航空器全球跟踪监控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编写、修订《中国民航航空器追踪监控体系建设实施路线图》《航空运营人使用地空数据通信系统的标准与指南》《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推动地空数据通信系统在飞行运行中的应用,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建立航空器追踪监控系统环境数据库,实现了基于卫星宽带通信的航空器追踪监控。顺利推进全国统一的协同决策系统建设,制定了《机场协同决策系统(A-CDM)实施规范》《机场协同决策(A-CDM)建设评估办法》,完成了国内年旅客吞吐量3000万人次以上的10座机场的A-CDM建设评估工作,为亚太地区机场A-CDM布局贡献了力量。
五是民航运行数据中心揭牌成立。2017年9月,民航运行数据共享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23个民航单位签署了《中国民航运行数据共享协议》,全行业深层次、大范围数据共享的大幕由此拉开。2018年10月,中国民航运行数据中心在民航运行数据共享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揭牌成立。该中心的成立是“提升民航运行信息监控能力”专项改革方案中的重要工作任务。中心揭牌标志着民航运行数据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为解决民航信息化多源异构与数据孤岛问题奠定了基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民航深化改革第三方评估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