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夜色尚未完全褪去,在四川达州的蜀宣花牛养殖场里,牧民们已经开始忙碌。他们将刚刚宰杀处理好的牛肉装箱,贴上“达菜入舟”的标签。而1800公里之外的浙江舟山,渔民们正在忙碌地分拣海鲜,为“舟鲜入达”写下生动的注脚。
一边是川蜀土地的馈赠,一边是东海浪花的回礼,一个个航班、一张张订单,串起一条横贯1800公里的空中物流链。这条链在舟山与达州两地政府的协作推动下萌芽,在两地机场和相关企业的联动探索中成长,让东西部合作共赢的战略化作农民、牧民、渔民脸上朴实的笑容,化作百姓餐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具体而温暖。
串链
时间回到2022年7月8日8时50分。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声,由四川航空执飞的3U8975航班从达州金垭机场腾空而起,约两个半小时后降落在舟山普陀山机场的跑道上。
这一刻,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是四川达州与浙江舟山间的首个直飞航班,架起了一座连接内陆与沿海的空中桥梁。客舱内人头攒动,旅客脸上写满期待。来自内陆的他们即将启程,拥抱东海的蔚蓝与辽阔。
事实上,这条航线的开通早已在东西部协作的蓝图中埋下伏笔。2018年,东西部协作的号角已然吹响。面朝大海的舟山与山高林秀的达州携手立志,共同书写跨越山高水长的“山海情”。2023年,中共舟山市委印发的《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重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再次明确了这一方向,提出要强力推进东西部协作。
然而,在首航的热闹背后,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在飞机货舱内,除了旅客的行李,几乎很少有其他货物。它像是在无声地提问:东西部协作的战略宏图如何在具体实践中找到更多有效的落点?
舟山机场的管理层意识到,航空物流很可能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破局的念头自此发芽,而真正的行动始于一次次脚踏实地的调研。舟山机场领导组织市场部、地勤部人员成立调研团队,走访达州机场,与川航物流深入洽谈。随后,深入达州田间地头,实地走访达州市昌红村的农业基地。回到舟山后,他们还探访了本地的超市、企业食堂和海鲜加工企业,分析现实痛点与真实需求。
数日的密集走访后,机遇清晰浮现。调研团队发现,两地资源互补性较强,物流互送的需求较为迫切。尤其是舟山市场能够快速消化达州的部分蔬菜、肉类产品,可解决当地农产品滞销难题,解农户的燃眉之急。
但1800公里的物理距离成为横亘在“物畅其流”面前的鸿沟。对娇嫩的生鲜农产品而言,传统的36小时陆路运输几乎是“死亡之旅”,空运成为唯一可行的选择。而高昂的物流成本却成了制约这条协作链诞生的最大拦路虎。
调研团队的汇报引起了舟山、达州两地政府和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大家意识到,要打通这条协作链,必须打破常规、合力破局。
于是,一场由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行动迅速展开。两地政府分别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明确对“菜篮子”空运物流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让更多原生态、好品质、有特色的达州农产品进入舟山,也让达州老百姓品尝到新鲜、优质的东海美食。两地机场特事特办,提供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保障。舟山机场还专门出台了货运操作费用减免政策,通过让利优惠切实降低商户的物流成本。

舟山机场和达山机场召开货运交流会
所有努力终于在2023年10月27日迎来了历史性突破。回忆起当天的情形,达州市高新区河市镇昌红村党支部副书记陈靖的言语中仍然洋溢着喜悦:262公斤达州牛肉通过四川航空3U6759航班运往舟山,全程损耗率为零,实现了“24小时从牧场到餐桌”。航空物流首轮测试圆满成功!

达州土特产在达州机场“登机”
更令人振奋的是市场的反馈。陈靖介绍,首批运抵的正是达州本地的蜀宣花牛牛肉。这些牛肉一到舟山,便迅速被当地市民抢购一空。消费者纷纷赞叹牛肉肉质优良、肉香浓郁,口感远非本地牛肉所能比拟。“咱们达州的牛肉,吃一次就忘不了!”

达州土特产落地舟山机场
强链
在首航的喜悦逐渐沉淀之后,如何让这条初生的协作链持续稳定运行、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摆在各方面前更艰巨也更关键的任务。
舟山机场市场部负责人胡大伟认为,“要让这条链真正活起来、强起来,关键在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链主’主导全局、整合资源、赋能全链”。
在传统的航空物流生态中,像舟山机场这类中小机场往往扮演的是被动服务角色——提供场地和基础操作,依赖航空公司和货运代理的业务输入。但在这种模式下,业务链条容易处于松散脆弱、随机波动的状态,缺乏内在的凝聚力和成长性。
“我们必须转变角色,从被动的‘服务者’转变为主动的‘组织者’甚至‘创造者’。”胡大伟强调,“要主动挖掘需求、整合碎片资源、打通运行堵点,把分散的生产者、运力、市场与政策要素高效串联起来,形成闭环,从而真正解决问题,让链条具备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运转。”
正是秉持这样的思路,舟山机场主动承担起“链主”的职责。他们将协作的目光投向链条的两端,一步步打通制约发展的两个断点。
第一个断点在于“第一公里”。为了解决货源不稳定、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舟山机场主动牵线搭桥,推动舟山本地具有较强分销能力的陆峰阳光公司与达州市昌红村集体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依托昌红村千亩集中连片的土地,双方采用“订单收购+定向种植”模式。陆峰阳光公司提前下达采购订单,明确品类、数量与品质标准;昌红村则按单组织,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种养殖。订单在前、种植在后,这种“以销定产”的模式为“菜篮子”空运项目提供了源源不断、品质可控的稳定货源。
解决了“源头活水”的问题,舟山机场又将重心转向链条的另一端。链条的生命力最终要靠市场的认可、消费者的持续购买来证明。如果农产品被顺利运到舟山,但后续销售环节未能跟上,整条协作链依然打不通。
为了打通关键的“最后一公里”,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接连落地。2023年,位于舟山市新城金岛路466号的浙川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万源馆正式开门迎客,成为两地协作成果的展示窗口和稳定销售终端。达州运抵的农产品在机场货站享受绿色通道快速通关服务后,直接由万源馆的工作人员取走,第一时间上架,面向舟山市民销售。

浙川东西部协作乡村振兴万源馆
同年,舟山平太荣远洋渔业集团在达州开设了金枪鱼日式料理旗舰店。“希望以金枪鱼美食为媒,共谱浓浓山海情,将东海之滨的鲜美原封不动地带到巴蜀食客的餐桌上”。舟山平太荣远洋渔业集团董事长倪剑波的话道出了两地“双向奔赴”的协作初心。

达州金枪鱼日式料理旗舰店
就这样,达州的山货出现在舟山的货架上,舟山的海味“游”上了达州的餐桌。双向流通的销售网络,让“最后一公里”不再是制约协作的难题。不过,舟山机场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停歇。
“要不要试试把菜市场开到机场?”2024年1月,时任舟山机场总经理徐蘋彦的提议激起涟漪。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在半年后的6月18日成为现实——“祥云小菜圃”亮相机场,达州农副产品首次进入舟山机场候机楼商业体系。
“祥云小菜圃”由昌红村负责供销一体,舟山机场出台了场地免费政策,还配套冷藏柜、收银台等基础设备,并且允许机场员工用餐卡直接结算。胡大伟告诉记者,目前“祥云小菜圃”每月销售额稳定在3万元~5万元,达州的牛肉、排骨与鸡蛋成了最受欢迎的明星产品。“甚至有没买到的员工托领导走后门预留牛肉。”陈靖笑着说。

舟山机场“祥云小菜圃”
优链
金山银山,昌红村千亩绿田,立足巴蜀打造近郊“菜园”。
东西协作,机场负国企担当,跨越山海共享丰硕“果实”。
这并非纸面上的口号,而是近两年来每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日常。
自航空物流完成首轮测试以来,舟山与达州之间的航线不仅方便了人员往来,更成为物产高效流动的“生命线”。在达州起飞航班的货舱中,常常满是新鲜蔬菜、瓜果、松茸,以及散养土鸡、优质蜀宣花牛肉等农特产品。它们曾经困于山水阻隔、运输漫长、保鲜困难,难以走出大山;如今,却能在24小时之内“飞”入舟山市民的厨房。
“订单农业让我们心里有了底”。陈靖介绍说,与农户传统零散售卖相比,订单农业的亩均收入能增加1500元左右。目前,达州已有20亩标准化农田加入“达菜入舟”订单体系。今年,当地计划再新增20亩订单农田,实现规模翻一番,进一步夯实供应基础。“这不仅稳住了农户的收入,更从根本上减小了返贫风险,让大家的好日子有了实实在在的奔头”。
越来越多的达州农产品源源不断地“飞”出大山,“飞”入东部市场,百姓的“钱袋子”也一天天鼓起来。物质条件的改善,反过来又提升了他们对舟山海鲜的认知,激发了消费需求。如今,在舟山飞往达州的航班上,东海海鲜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在今年初的达州年货节上,来自舟山的冻带鱼、调味鱼干等产品大受追捧,市场反响远超预期。

舟山海产品在达州进行展销推广(本文图片均由舟山机场提供)
胡大伟告诉记者,目前两地间航班保持每周3班的频次,货运采用“腹舱带货”模式。最初确定的目标为每年“达菜入舟”150吨,同步推动“舟鲜入达”。随着中秋节等货运高峰的到来,货量需求或将持续增长,未来甚至有望升级至全货机运输。
如果说链条两头市场端的激活是基础,那么消费端的活跃才是协作链不断优化的关键。由此,可避免需求疲软导致链条中断,真正形成“你有需求、我有供给,你供优质、我需旺盛”的良性循环。
要让链条越来越优,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胡大伟认为,在这其中,“机场+村集体+航空公司”的三方协作机制尤为关键。机场作为“链主”,负责打通并持续优化整个产业链;村集体保障货源质量与规模;航空公司确保运力时效。三者通力合作,使得这条跨越千里的协作链高效稳定运转。
“我们希望这条协作链带来的不止于帮扶”。胡大伟特别强调,其核心侧重于“造血”式的产业赋能与资源对接,而非单纯的“输血”。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金融支持与人才培训等多维度综合赋能,推动企业实现真正转型,增强其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与意愿。“我们也期待这套协作机制能为更多东西部地区提供参考。”他补充道。
一条航线串起了山海,连起了民生。陈靖表示,希望这条协作链能够长久延续、不断深化,更期待以民航为桥梁,越来越多的达州人能够走进舟山,学习先进的理念、管理模式与商业经验,在更广维度、更深层次开展合作,为两地人民开创更多发展机遇与美好未来。(《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方笑)(编辑:李佳洹 校对:许浩存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