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徐业刚 报道: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调研,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这一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生态文明思想,如同春风化雨,浸润之江大地,成为引领浙江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作为连接天地的空中门户,浙江省机场集团在“两山”理念指引下,通过“规划—科技—文化”三轮驱动,走出了一条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绿色发展之路,在蓝天与大地之间架起了一座践行生态文明的金色桥梁。集团策划开设《“两山”映长空》专栏,生动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机场实践。
破题之道
在顶层设计中厚植生态底色
杭州机场T4航站楼的“接天莲叶”,宁波机场的“乔木、灌木、草坪”三层绿化结构,温州机场的“栖息地治理—智能驱鸟—生态补偿”三维防控体系……盎然绿意遍及全省机场,成为绿色理念的生动实践。浙江省机场集团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机场规划、建设、运营、产业拓展全领域和各环节,筑牢生态基底。
在项目建设初期,设计团队深入研究地方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巧妙运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建筑遮阳等被动式节能技术,精心优化立面窗墙比,最大限度减少建筑能耗。同时,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全方位构建绿色机场体系。
杭州机场三期工程将绿色基因融入建筑血脉,T4航站楼采用辐射制冷膜金属屋面和智能通风窗,每年可节电超90万千瓦时。宁波机场的立体绿化系统实现了“点线面”的多维延伸,248.52万平方米绿地占总面积的53%,绿植成活率超99%,每年固碳量相当于30万棵树的生态效益。近年来,杭州机场新建T4航站楼和陆侧交通中心,宁波机场T1航站楼接连获三星级绿色建筑认证,成为机场厚植生态底色的有力证明。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鸟类活动频次增加——如何平衡绿地保护与航空安全?温州机场给出了答案。其构建的“栖息地治理—智能驱鸟—生态补偿”三维防控体系,破解了平衡航空安全与生态保护的难题:通过在周边8公里范围内协同地方政府开展机场周边环境治理工作,科学减少鸟类觅食地和栖息地;自主研发的风光储声灯驱鸟装置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使鸟类撞击事件同比减少77%。
科技赋能
创新驱动绿色蝶变
科技创新是支撑全省机场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浙江省机场集团围绕省委“创新浙江”重要部署,打造各具特色的绿色机场示范项目。
“双碳”管理、配电监控、智能照明……在杭州机场智慧能源管理大平台上,各项数据一目了然。该平台基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建立感知体系与数据体系双轮驱动模式,实现能碳管理、安全生产及应急响应的智能化管控。通过24小时不间断监测、每15分钟自动采集数据,平台可自动发现异常并告警,大幅提高管理效能,实现年节水约32万吨、节电90万千瓦时、节气1.5万方,节省能耗支出约213万元。杭州机场成为国内继上海浦东机场、昆明长水机场之后,第三个通过碳管理体系认证的机场。
更值得一提的是,智慧能源管理大平台二期建设项目已被列入2025年度浙江省“尖兵”科技计划项目,创新研发的“航空器低碳滑行指挥法”入选“2023年度CAPSE民航‘双碳’实践案例”,每年可减少航空器地面燃油消耗约5203吨,减少碳排放24089吨。
打破信息孤岛是推动智慧赋能的应有之义和必经之路。宁波机场全面整合物联网和既有系统数据,构建统一运营指标体系,实现设备联动和三维可视化监控,具备实时监测、运行体征分析、事件管理及决策辅助等功能,投运当年发现并修复漏水点24处,日用水量从2000吨减至1400吨,能源浪费问题得到解决。
温州机场智慧决策体系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旅客服务平台,通过动态优化航班调度和行李追踪路径,使航班放行正常率从2017年的57.07%大幅提高至2025年的97.14%,有效减少了飞机地面等待期间的燃油消耗和碳排放。即将投用的智能机器人导航系统更具有创新性,通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可为旅客提供最优节能路径指引,将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
文化浸润
让生态文明融入行动自觉
从办公场景的“减纸减塑”到千万旅客的“节能实践”,向“绿”发展需要全员发力。浙江省机场集团将节能降耗理念深植于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细节,让“绿色机场”从口号变为可感可知的生动实践。
为打造环境友好型办公环境,浙江省机场集团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文化血脉,通过制度规范、宣传教育、示范引领,推动节能降耗成为每名员工的行动自觉。在日常工作中,在全集团范围内提倡无纸化办公,推行电子发票、线上报销审批系统,严格落实限塑要求。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节能从制度要求逐步转化为员工和旅客的日常习惯。
依托年客流量8000余万人次的航空枢纽优势,浙江省机场集团以“流量”聚“能量”,构建“全场景、多维度”宣传网络。在全省机场航站楼、巴士车站、停车场、员工食堂、办公楼和宿舍楼等主要人员流动区域,LED(发光二极管)屏滚动播放节能短片,“随手关灯”“节约用水”等可视化标语随处可见,持续推行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理念,让节能降耗成为全民共创共享的新风尚。
“两山”回响,青绿“浙”里启航。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上,浙江省机场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截至2024年,集团已有4个成员机场获得“双碳机场”星级评价,其中舟山机场更是中小机场中全国首批、全国首个首次参评就被评为三星级“双碳机场”的单位。全省机场光伏装机容量达16.3兆瓦,年发电量超1300万千瓦时,单位旅客吞吐量能耗降至0.48千克标煤/人次。积极推进APU(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备安装和使用。截至2024年底,所有廊桥均配备APU替代设备,航企使用签约率达99%,APU替代设备使用率达99.9%,年减碳超9万吨。
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浙江机场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懈追求,更是“两山”理念在民航领域的生动实践。
为了让每一次飞机起降都成为生态文明的注脚,浙江机场已擘画了一张绿色发展新蓝图:到2030年,实现新建建筑绿色全覆盖、节能灯具全覆盖,场内车辆100%电动化或清洁化,APU替代设备使用率达到100%,加快推进低碳、零碳机场建设。正如浙江省机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魏建根所言:“浙江机场不仅要当好经济发展的蓝色引擎,更要成为“两山”理念的‘第一窗口’、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
从钱塘江畔到东海之滨,浙江机场正在书写新时代民航绿色发展的精彩篇章。当银鹰翱翔于绿水青山之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家企业集团的转型升级,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这片孕育“两山”理念的热土,正以机场为笔、蓝天为纸,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画卷。(编辑:许浩存 校对:李佳洹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