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AI浪潮来袭为民航业发展增添新“智”力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5-06-25 11:07:00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之涵 报道:当前,以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正如潮水般席卷全球,为各行各业创造全新的生产模式和发展机会。尽管AI“解锁”了连科幻小说中都未曾设想过的能力,但这种前所未有的变革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站在这个转折点上,各行各业不仅面临关乎未来的选择,也从AI浪潮中不断窥见未来发展的一角。民航业也不例外。

从5月底举办的第三届民航科教创新成果展(以下简称“第三届科创展”),到6月初举办的2025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和首届交通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以下简称“2025科创大会”),再到同期举办的2025年智慧机坪新技术交流研讨会,都不约而同地聚焦AI技术在民航业的落地实践与融合应用,生动描绘了民航业发展的崭新图景。

AI已经在我们身边,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生成式AI”“大模型”“多模态”“具身智能”……一系列热词从各个民航领域相关论坛现场频繁传出,成为炙手可热的议题。主旨演讲、圆桌讨论等多个活动环节紧密围绕这些议题展开。

事实上,这些热词并不只是潮流词语。无论是短视频、智能问答,还是智能家居、自动驾驶,这些词语早已融入人们的生活。尽管耳熟能详,不少人还是会疑惑这些技术到底是什么?现在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未来又将如何推动行业发展?近期举办的展览论坛的交流研讨,给出了AI技术在民航业落地的无数答案。

从AI的发展进程来看,其发展大致将经历决策式AI、生成式AI以及最终目标通用AI(AGI)三个阶段。其中,决策式AI以规则、预测和优化为核心,是AI发展的较早阶段;生成式AI能够生成文本、图像、声音等多模态内容,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段,同时也是当前AI所处的阶段;而通用AI是拥有类似人类认知能力、能够完成广泛任务的阶段,是AI发展的最终目标。简单来说,在决策阶段,AI只能完成简单的问答对话,不具备创造能力;而进入生成式阶段后,其不仅能完成问答,还从此具备了创造内容的能力。

在当前阶段,生成式AI在各行各业已取得不少进展。民航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对生成式AI的应用已渗透到安全、效率、服务和决策等多个环节。在2025科创大会航空运输前沿技术论坛上,记者了解到,在繁忙机场管理航班时刻资源的过程中,包括机场、航企等民航单位通过应用AI技术,不仅能更好地分析航班延误和取消的原因,还能基于这些分析进一步构建繁忙机场航班时刻容量模型,使其能够根据航空公司的偏好和运营模式变化进行调整。此外,目前不少机场都在部署DeepSeek(深度求索),如新疆机场集团已将DeepSeek-R1大模型集成到气象监测体系中,不仅实现了实时分析风速、温度、能见度等气象数据,还能自动生成气象预警和运行处置建议。

除了生成式AI,“具身智能”也是热议话题。究竟何为“具身智能”?从众多专家学者的交流分享中可以简单概括出,如同其字面意思,具身智能就是“具身化的人工智能”,是将AI融入机器人等物理实体,为“大脑”赋予“身体”,使得它们拥有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是从物理形态层面对AI的划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从屏幕里的虚拟算法向实体智能跨越有了顶层设计支撑。

在机场道面等多模态感知融合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民航业已应用空地一体化的具身智能设备,为科研领域注入了动能。时至今日,走入各大机场不难发现,各式各样的机器人服务旅客乘机出行的各个环节。如在深圳机场航站楼内,旅客代步机器人、行李运输机器人正在主动为有需要的旅客提供智慧化服务。旅客若想喝咖啡、点外卖,还有咖啡机器人、送餐机器人带来不一样的用餐体验。此外,东航、春秋航空、深圳机场、福州机场等推出的“数字虚拟人”客服服务,基于AI大模型为旅客提供多渠道、多语种、智能化的信息问询服务。而让AI以物理形态进入塔台管制室、驾驶舱等辅助空中管制和飞行,或许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AI的发展不是非黑即白的,也没有简单的发展答案

几乎每种文明都有一个关于洪水的神话,并让人们深刻意识到:一场巨浪可以席卷一切,随之而来的是世界的重塑和重生。技术的崛起和传播也一直以重塑世界的姿态出现。当前,一场AI技术的新浪潮正向我们汹涌而来,伴随“浪潮”而来的,还有对潜在风险的遏制问题。而这不仅是包括民航业在内的交通运输行业探讨的重要话题,也为AI赋能交通运输各行业发展提了个醒:AI的发展不是非黑即白的,也没有简单的发展答案。我们必须在技术的超强能力与潜在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

安全是AI发展的基石,更是民航业不可逾越的生命线。面对汹涌而来的AI浪潮,民航业一方面积极拥抱新技术,科学助力安全生产;另一方面,又以高度审慎的态度,安全有序推进新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民航积极推动智慧安检建设,通过AI技术不断优化安检流程,逐步形成智能化、自动化的安全防护体系,在确保航空安全的同时,为旅客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出行体验。AI智能判图算法便是典型代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T3航站楼引入的AI智能判图设备,充分结合AI的高速度、稳定性与安检员的经验、判断力,大幅提高了安检精准度和可靠性。在空管领域,AI也正在编织精密的守护网络。以华东空管局发布的面向空管通导业务的智能体系统为例,该系统深度融合空管领域专业知识与业务流程,通过本地化部署和多模型协同,实现对业务数据的智能解析、故障推演和运维辅助决策。作为空管深度融合AI的标杆实践,该系统的投用验证了大模型技术在空管这一高安全性领域的可行性。

民航业在积极拥抱AI、赋能安全发展的同时,也始终对AI应用的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觉,不仅清醒地看到其发展面临的潜在风险,更秉持审慎稳健的推进态度。如AI算法的决策过程通常像是黑箱,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又如AI在航班调度或飞行安全监测等关键领域若出现误判,极有可能导致旅客损失、航班延误等。因此,民航业在推动AI落地时,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不断严格规范数据管理,加大技术审查和监管力度,力求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将风险减到最小。

无论是第三届科创展的展区现场,还是2025科创大会的论坛交流,都传递出一个鲜明的信号:民航业既惊叹于技术指数级发展的力量,又对其潜在风险感到忧虑。就像登山的首要事项并非速度,而是安全,民航对新技术的应用也是如此——这也是当前民航业的共识。

“以人民为中心”是科技的正道,更是发展的正道

“未来,会替代人的不是AI,而是会用AI的人。”

在2025科创大会上,众多专家和嘉宾都提到了这个观点。这一观点不仅回应了当下人们对“AI是否会替代人类”的忧虑,也表明技术的本质是工具,而工具的价值在于服务人类。任何技术的兴起与迭代若不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民航业来说,应用新技术“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以每一位渴望安全便捷出行的旅客为中心,又是以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行业整体为中心。

旅客的需求是民航业不断推陈出新的起点和发展的动力,民航业始终坚持以旅客为中心推进AI技术的应用。AI的每一次算法优化、每一次预测分析、每一次决策辅助,最终目标都是让旅客出行更安全、更便捷、更舒适。从智慧安检、“无感”通关,到智能行李托运系统的高效便捷;从智能导航系统为旅客提供精准的路线指引,到多功能AI地服机器人、行李搬运机器人协助工作,AI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为旅客高效出行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在城市上空为人们配送外卖、在田间地头辅助人们耕作、在灾区紧急运输物资的无人机更是让技术切实服务于人。

从民航业积极应用AI的过程来看,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始终是其重要目标之一。民航局印发的《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指出,“积极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技术推进飞行区保障无人化作业,提升航站楼服务智能化水平,实现航空物流关键设备自动化”“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产业与民航深度融合,推进数据资源赋能民航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民航业应用AI并非局限于单一环节的效率提高或成本降低,而是着眼于通过AI赋能,系统性优化航空运输链条的各个环节——从提高运行效率、安全裕度和旅客出行体验,到实现资源管理精细化,再到优化决策支持体系——从而驱动民航业在安全、效率、服务、效益和可持续性等多维度实现协同进步和质的飞跃。

交通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而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抓手。《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要提升智慧发展水平,加快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联化,推动人工智能等行业应用。可见,以AI为核心的技术是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民航业作为构建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的重要一环,其智能化水平直接关乎国家交通体系的整体效能。因此,AI在民航领域的应用必须服务于更宏大的目标——构建“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和“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全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到推动行业效率变革,再到服务国家战略,AI技术的终极价值始终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从而让交通更智能,让国家更强大,让人民更幸福。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中国民航正以审慎而坚定的步伐,推动人工智能与行业发展深度融合。既拥抱前沿技术,又坚守安全底线;既追求效率飞跃,又不忘人文关怀,唯有此,AI才能真正成为托举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智慧之翼,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澎湃动能。编辑:李佳洹 校对:陈虹莹 审核:程凌

责任编辑:lijiahuan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东航江苏公司2025年职工子女暑托班圆满结业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海南航空出席2025年梅西大学中国校友会...
济州航空上半年航班准点率上升4.9个百分点
尖兵闪耀赛场 包头机场消防队全市比武展...
包头机场细化服务举措让旅客旺季出行更安心
江西航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机上活动
锡林浩特机场探索非航新业态
上海监管局全力迎战台风“竹节草” 督...
河南机场集团启动危险品互信社区郑州试...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多举措严防基孔肯雅热...
我国自主研制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陕西成...
江西航空“成都—南昌”航线专属产品助...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