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新技术护航雷雨季:每一架飞机起落安妥的“未雨绸缪”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5-05-21 15:11:00

6月~8月,民航业又将迎来雷雨季节的考验。“坚持安全第一、强化调度指挥、加强动态应对、维护运行秩序”——这是民航局在日前印发的《2025年雷雨季节民航运行保障总体方案》中提出的雷雨季节民航运行保障工作原则。今年的雷雨季,全国航班正常率不低于70%的总体目标如何实现?

面对早出港、晚进港等关键保障环节,以及可能出现的航班集中备降、大面积延误、夜间大流量运行等高风险场景,通过科技赋能的精准预报、智能调度等以及机场、航空公司、空管等单位的协同管理,为飞行安全保驾护航,是民航给出的保障雷雨季节安全有序运行的答案。

精准预测第一步

测风、测云也测雨——虽然都是对天气的预测,但与日常天气预报不同,航空气象预报聚焦航空安全与运行效率,需要以分钟级更新、公里级分辨率监测机场周边和航路的风切变、积冰、低能见度、雷暴等气象情况,并融合雷达、卫星、飞机实时传感器等多源数据,预判危险天气对航班起降和航线的动态影响。

换句话说,航空气象服务对预报的时效性、范围和精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起飞、航行到降落,飞机飞行的每个阶段都会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为更好地支持航班起降、航线调整等工作,航空气象预报通常采用定点、定时、定量的方式发布。”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定点,指航空气象预报要精确到机场或者具体航路点及其附近几十公里范围;定时,指航空气象预报要精确到航班运行时间区间,如起降时刻的天气预报;定量,指气象要素及强度预报要更为精确,如风速精确到以米/秒为单位、风向精确到10度、能见度精确到米等。

高精度、高时效性的气象信息为飞行员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航空公司和机场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天气对航班运行的影响带来了帮助。航空气象服务如何实现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

在江苏,航空气象数据融合与高影响天气预警服务实验室成立后,开发了“爱美翼”航空气象服务平台,探索出气象科技赋能发展的一条新路径。该平台采用智能网格预报、雷达三维产品、分类强对流临近预警等数据,结合机场终端区和进近区、机场和飞机航线定位数据,配置实况报警、雷达卫星、短时临近预报等功能模块,共集成了10余项适合机场运行保障的精准预报预警气象技术。

在内蒙古,气象部门已完成7个机场的气候可行性论证、8个机场的仪器检定,实现8部天气雷达数据的共享共用,制作发布了三大类32种航空气象服务产品,服务保障了1个支线机场和6个通用航空机场的近3000架次航班安全有序运行,为民航机场降低了超70%的气象业务运行成本。

此外,全国首部C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在北京大兴机场投入业务化运行,首部S波段双偏振相控阵天气雷达在广州白云机场完成架设……航空气象服务依托不断精进的技术,提升航空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除了技术的不断升级,气象预报模型也在进化。过去,数值气象预报是物理驱动模型,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计算,然后得出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如今,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持续进步,算法优化、数据质量和多样性提升、交叉学科融合等催生了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并与数值气象预报深度融合,形成了更强大的系统。

2023年底,我国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成,实现算力、算法、数据统一调度,服务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0.3秒,收集了国内外20类、10个行业、260种地球系统多圈层数据,数据资源存储总量超75PB(千万亿字节)。2024年6月,中国气象局发布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风清”、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和人工智能全球次季节—季节预测系统“风顺”……国内气象大模型的发展瞄准国际前沿,为我国航空气象服务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气象应用的创新生态,秒级更新的航空气象信息在雷雨季时,为民航相关保障单位留足了提前决策的时间,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保障了飞机正常运营。

协同联动筑根基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2025年雷雨季节较往年偏早,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自5月初以来,我国多地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复杂天气对民航运行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民航局《2025年雷雨季节民航运行保障总体方案》中要求,各单位要坚持安全第一思想不动摇,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强化协同联动。

民航业运行链条长,涉及单位主体、人员岗位众多,在雷雨季节高压状态下的安全运行,需要全员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其中,由机场、空管、航空公司等运行保障单位组成的运行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运管委”)是雷雨季节来临时,各保障单位协同联动、会商施策的重要平台。

依托运管委所建立的应急协商机制,通过A-CDM(机场协同决策)系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各保障单位能够实时沟通,完成对航班运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智能决策,从而保障航班动态调整高效可控。

以5月8日~9日华北地区迎来明显降水天气为例,此次降水天气对北京首都机场、北京大兴机场的航班运行造成了影响。在接收到最新气象信息后,依托运管委建立起的应急协商机制,华北空管局空管中心第一时间下达响应指令,调度各运行单位进入临战状态:首都机场塔台管制室密切监控首都机场跑道条件、天气变化和运行容量,动态实施滑行引导和放行控制;大兴空管中心管制运行部积极与外部相关单位协调,共同决策调整塔台整体运行,根据雷雨天气实时发展情况,及时就离场放行、跑道使用等进行合理调配;终端管制室则综合考虑航路通行能力和雷雨云团分布情况,及时发布绕飞方案,动态调整进离场流程,强化多机场间协调配合,引导航班安全避让强对流区域。

各保障单位协调配合打出的一套应急保障的完美“组合拳”,不仅保障了飞行安全,还保障了旅客的出行体验。

在收到强降雨、雷电等特殊天气预警后,机场会同步出台保障旅客出行的措施。在2024年的雷雨季保障中,青岛机场除增设手推车、座椅等保障资源,做好网约车、出租车、机场大巴等运力储备外,还从旅客需求出发,与各航空公司保持密切沟通,通过广播、航显屏第一时间告知旅客;在值机区、安检区、候机区、行李提取区等旅客密集点位,增派流动问询人员及保障志愿者近百名,做好旅客问询引导、爱心帮扶、退改签协助等工作;航站楼内各商业单位提前备货并调整备勤人员,适当延长店面营业时间。

要做到运行全链条的协同联动,数据的高效流通至关重要。以民航华东空管局实施的民航气象信息共享与服务系统工程项目为例,其以民航飞行气象情报交换核心业务、气象信息共享和气象信息服务需求为导向,在华东地区设有7个空管局气象中心和36个空管分局(站)气象台实现了整合资源、共享信息、统一服务;海南空管分局自主研发的民航多源数据融合综合显示系统则打破了不同运行部门之间的系统数据壁垒,让数据流动起来,为雷雨季节运行保障提供助力。

空管部门做好气象预报预警;航空公司提高飞行员应对能力,加强旅客服务工作;机场确保设施设备安全、旅客出行舒心、航班运行秩序良好……在多年雷雨季节保障过程中,民航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保障经验。“早预警、早会商、早决策、早处置、早告知”的“五早”原则为各单位形成工作合力,保障雷雨季节航班安全运行和旅客顺畅出行打牢了基础。

安全飞行第一位

“为什么我的航班延误了?”“为什么飞行时间变长了?”在雷雨季节出行时,旅客总会有这样的疑问。绕飞也好,延误也罢,每一次决策都是为了安全飞行。

雷雨季节天气变幻莫测:风切变会使飞机剧烈摇摆和颠簸,影响飞行员对飞机的操控;雷暴带来的强烈雷电和电磁辐射会对飞机的飞行电子设备产生干扰;强降雨会影响飞行的能见度;冰雹会对飞机的航电设备和液冷系统产生影响。雷雨季节安全飞行,对飞行员的技术和心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面对雷雨天气时,飞行员为飞行安全付出了哪些努力?

飞行教员/机长、民航一级飞行员刘清贵表示:“首先,我们会对照雷达天气图和空中气象分布图,认真查看飞行路线经过的区域,对飞行进行总体把握;其次,我们会与签派员进行充分沟通,做好绕飞路线规划,同时确保飞机油量充足,支持绕飞;再次,在空中飞行期间,我们会依靠专业的设备,提前研判10分钟~15分钟的飞行路径,做好绕飞决策;最后,在绕飞时,我们会及时与管制员沟通,按照手册规定从上风面而非下风面绕飞,保障飞机安全、平稳运行。”

除了飞行员本领的提高,技术也在不断助力飞机在雷雨天气条件下的安全飞行。机载气象雷达是飞行员的“空中气象助手”,通过微波信号的发射与接收,其能够获取云层、降雨等气象现象的详细信息,分辨率、探测参数和三维信息获取等方面的长足进步则为及时收到气象预报和保障飞行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视景增强系统(EVS)为飞行员赋予了透过迷雾看本质的“透视”能力,可以实现无外界引导设备依赖的自主进近着陆;平视显示着陆系统(HUD)作为飞行员的“空中眼镜”,利用光纤技术传输信号,将导航、自动飞行等飞行参数以投影方式显示在驾驶员或飞行员前方视野内,飞行员无须低头查看仪表就能获取重要信息……

以“未雨绸缪”的姿态保障每一个航班安全起降是筑牢雷雨季节安全防线的关键。

在地面,地勤人员也在为安全飞行保驾护航。一方面,机务维修人员会在航前航后检查飞机放电天线、放电刷、气象雷达等雷雨季节飞行关键设施设备的性能,确保飞行安全万无一失;另一方面,航务保障人员会与防雷检测专业技术人员一道,对机场导航站、机房、变电站、停车场、航站楼等区域的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和等电位连接等进行全面的防雷检测,并对直接影响航班起飞和着陆关键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全面测试验证,保障运行安全。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技术、新业务、新需求,数据安全也是保障安全飞行的重要一环。为此,民航电信公司气象团队创新开发了多种自动化告警识别和处理程序。该程序能够实时监视系统组件的运行状态、各类产品数据的及时性,同时配合民航气象网络安全的配套防护设施,实时监控系统不正常访问记录,捕获网络攻击和数据扒取请求,形成自动识别、自动告警、自动封禁IP(互联网协议)的一整套自动化处理流程,提高故障和风险应急处置效率,为雷雨季节运行保障工作提供了智慧支撑。

雷雨季每年都会如期而至,但民航安全保障始终在与时俱进,以精准的科技手段、高效的协同机制,用“以变应变”的智慧,为每一次飞行筑牢安全防线,让旅客即使在雷雨交加的天气中,也能安心踏上旅途。(《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人尹)

责任编辑:wangyaling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江门首家重载共轴无人直升机F-600产线落...
伊犁伊宁国际机场推出行李防错拿新举措
海南空管分局全面升级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巴彦淖尔机场开启空管技能“强化模式”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保密教育系列活动
桂林机场扎实做好汛前准备工作
新疆机场集团博乐机场顺利完成2025年度...
那拉提机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
吉安井冈山机场开展防汛专项检查工作
乌海机场多举措做好滞留旅客应急转运工作
赤峰机场联合赤峰市交通运输局开展“民...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获评2024年度二星级“...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用科技塑一场与旅客...
二连浩特机场“五一”小长假客座率同比...
五一假期吉安井冈山机场迎送旅客1.18万人次
“五一”假期 乌兰浩特机场完成旅客吞吐...
江西航空开展五四青年节主题机上活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合创劳模创新工作室:...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与安委会开展交流共建
江西航空团委联合江西民航各单位团委举...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