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组织发展的战略资源。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承担着培养中国民航中级、高级管理人才和后备干部的重任,40年来,伴随我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变革和民航强国建设伟大进程,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学院培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彰显出助力行业发展的责任担当、使命担当。
“多年来,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各领域、全方面,在教学培训方面不断苦练内功,为民航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批批高质量人才,为民航强国建设贡献着自身力量。”学院党委副书记高俊表示。
党校培训对标一流 助力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
党的领导是发展的根本保证。学院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民航局党组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方向不偏、蹄疾步稳。作为中共民航局党校,学院在引导民航干部牢固树立政治理想、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坚定站稳政治立场、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民航党校班于1982年正式开办,“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名称与培训对象有所变化。在新时代,它最终以今日的‘民航司局级干部党校班’的新面貌承担着民航干部培养的新任务。”高俊介绍。
目前,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课程改革,党校班课程形成了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为代表的多门课程;并开展《中国共产党章程》《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实践论》《矛盾论》与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研究与教学。近两年共策划、组织完成231个培训班,培训达10000人次。其中,组织调训类培训包括民航局司局级党校班2期,64人次;空管局党校班7期,280人次;空管局支部书记培训班4期,220人次。
高质量的课程与特色的教学模式离不开学院自始至终从上到下的努力。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党校优势,选择具有方向性和长远性、涉及民航局党组或政府中心工作的理论应用型及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并以决策咨询服务为导向,高标准推进党校智库建设。近几年科研立项60余项,研究内容涉及民航“十四五”规划发展研究、行业政府监管政策与法律研究以及党建、党务实务类研究等。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团队完成的民航局承接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党建课题研究获得好评。
中青年后备干部队伍是民航强国建设的生力军。1995年,为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民航系统跨世纪中青年后备干部队伍,原中国民航总局与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罗·罗)公司合作创办了民航中青年管理干部研修班,分为国内、外两个阶段进行。学院负责国内教学,由党建与党性修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航改革发展、领导素质能力、学员论坛、实践交流和在线学习等模块构成。中青班至今已经举办了51期,成为民航局党校的一个金字品牌。
“今年,在于剑院长的带领下,学院以中青班为龙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全新的人才培训计划。”高俊表示,在精准设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设计中引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同时,整个课程体系强化系统思维,课程由“必修+选修”构成,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综合培养体系采用“校内+校外”的方式进行。中青班等主体班次的每一门课程,都按“五个一流”标准来进行,即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设计、一流的教学艺术、一流的教学团队、一流的教学管理。
在中青班的影响与带动下,多年来,学院与民航局各相关业务司局合作,相继开办了一系列民航中青年业务骨干培训班,如民航中青年财会业务骨干培训班、民航中青年规划业务骨干培训班、民航中青年运输业务骨干培训班、民航中青年安全业务骨干培训班等,形成“中字头”品牌矩阵。
学历教育转型升级 为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学历教育、干部培训、科研咨询”被形象地誉为学院事业的“三驾马车”,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多年来,“三驾马车”形成了齐头并进的局面,共同牵引学院事业前进。这种“三位一体”的办学格局成为学院事业发展的基石。学历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为民航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高素质人才。
建院之初,学院的成人教育只有4个专业(党政班、运输班、财经班、英语班),经过多次改革、转型与发展,目前形成了民航运输、民航安全技术管理、空中乘务与应用英语(民航方向)等4个专科专业体系。并通过学科专业建设促进内涵发展,与北京昌平职业学校合作,成立了学院昌平职业学校教学站(学历教育园区),开展空中乘务(航空服务)、民航运输专业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共育民航类高素质服务人才。
同时,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积极向北京市教委申请成为“1+ X”民航旅客地面服务、民航货物运输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院校。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学院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针对两个试点,学院已形成以民航运输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为核心的课程内容,具备国际化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期间学院与47所学校签订了生源输送协议,保证了80%以上的学生就业率。
2021年10月,学院作出了以促进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的协同、学历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协同、学历教育与战略高地的协同的战略部署,以“三个协同”为重点,推进学历教育“转型升级”。2022年4月,学院新增应急技术与管理、安全工程、物流管理等3个本科专业和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专科专业的方案,通过了北京市教委评审。2022年5月,学院申报的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物流管理3个本科(专升本)专业和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1个专科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2022年6月,“专升本”正式开始招生。分管学历教育的学院副院长王立新认为,此举标志着“学院学历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跨入了新纪元”。
网络教育提质增效 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院确立了成人大专高等学历教育和民航系统干部培训的行业使命与地位。经过40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形成了干部培训、经济管理、安全管理、岗位资质“四位一体”的综合培训体系格局,培训班数量和参训人次平均以每5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基本建成了完备的干部教育、航空安全与应急、航空经济与管理三大板块培训体系。
培训质量的提高、培训内容的丰富,更需要新技术、新手段的不断传播。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变革日新月异,“互联网改变教育”的趋势加速。2014年,在民航局的支持下,学院启动了“中国民航教育培训在线”平台开发工作。在8年的开发升级过程中,平台坚持以“立足民航、面向基层、服务边远、覆盖全行业”为使命,以打造行业在线教育高地为目标,以“两课堂”(民航党员在线课堂、民航安全在线课堂)、“两计划”(民航岗位能力提升计划、民航院校师资能力提升计划)为主要载体,以“花家地大讲堂”为新的传播抓手,充分顺应教育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化、终身化新形势,大力开发精品在线课程,逐步建设覆盖民航各专业领域、满足各层次需要的行业终身教育体系,实现行业在线教育培训高质量供给。“中国民航教育培训在线”平台已上线精品课程超过500多门,服务学员人数30余万人次。
“2021年,为探索新的行业传播与行业培训相结合的产品形式和运行模式,实现建设民航业高质量发展思想的传播高地目标,依托在线教育平台,学院全新推出了自主在线教育培训品牌——‘花家地大讲堂’。”高俊介绍。“花家地大讲堂”聚焦民航业发展重点话题、传播专家学者智慧、指导行业发展实践,致力成为全行业的学术前沿、标准前沿和实践前沿,更好地服务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花家地大讲堂”坚持每月一期的频度,每期一个主题的强度,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0期,吸引了3000多人成为在线教育平台的新注册用户,并为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了超过50余门精品课程资源,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行业影响力。
40年发展成绩不凡,40年改革步履坚定。学院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各项成就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院目前拥有一支政治合格、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在学院180多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到55%,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到66%。除了已拥有一批业内知名专家和教学名师,学院还聘请了7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院长于剑表示,“十四五”时期,锚定“成为民航业高质量培训教育的引领者、高质量发展思想的贡献者”的战略愿景,以“打造一流行业党校、品质安全学院、卓越干部学院”为目标,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将努力构建“目标明、内容新、模式优、方法好、师资强、效果佳”的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高质量教育培训体系,“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化”满足行业干部培训需求,为民航高质量发展开发人力、培育人才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