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通、全网联”,让更多老百姓享受民航发展的红利;提升“脱碳”能力,拓展行业发展空间;打造“新增长极”,解决卡脖子问题;加速恢复,为高质量发展积聚能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提气又聚力。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民航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对涉及民航发展的建议提案进行了大力报道。
联动让航线网络迸发活力
民航业的发展成绩是飞出来的,航点相连,人力、资源、资金等流动起来,盘活了经济。目前,我国干线航空市场已较为成熟,支线航空发展潜力及空间巨大。
市场数据表明,航空出行需求正进一步向三、四线城市释放。2021年,中小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15.7%,快于全国增速9.9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全国248个颁证运输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低于200万人次的中小机场达到187个;“十三五”时期,我国新建、迁建运输机场43个,大部分也都是中小机场。据此,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航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海鹰提出,应加快补齐中小机场短板,大力支持支线航空发展。他建议,对中小机场特别是高原、高高原等特殊机场加大政策补贴支持,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购买航空运力、航线联营等合作方式以稳定航线经营品质,建议行业主管单位适当放宽中小机场航线时刻二级市场互换和执行率考核,推动区域干、支线机场错位竞争和协同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王昌顺认为,在民航业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后,迫切需要优化我国现行支线航空政策,加快支线飞机产业发展。他建议,将保障基本航空服务需要的航线按同类航线补贴标准的50%予以上浮,将支线航空补贴范围由原跨省航段600公里以内(含)扩大到900公里以内(含),对支线机型采用最高档补贴标准。同时,他提出,应进一步完善飞机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对购买ARJ21等飞机提供财税政策支持,免收民航发展基金、起降费等,将ARJ21等飞机的运营效益、航班执行率等单独考核,对使用ARJ21飞机运营支线予以时刻配置倾斜。
近日,《羊城晚报》发表了评论文章《让支线航空的发展走入良性循环》,分析了在疫情下支线航空表现出更强韧劲的两大原因。一是在国内疫情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国内中短途旅行需求复苏更快,二是支线航空多用小飞机,飞行和运维成本更低,调整也较为灵活。文章同时指出,要提升支线航空的竞争力,关键在于两点:价格和接驳。降低支线航班的票价,提升接驳等配套服务,激活广阔的“下沉市场”,让支线航空的发展走入良性循环。
《“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以提高网络整体效率为导向,扩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枢纽机场之间的主骨干通道,畅通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国际航空枢纽、区域航空枢纽之间的次骨干通道。机场群建设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热议话题。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平川建议,以加快推进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建设为抓手,深挖潜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内客运市场恢复、国际货运市场突破。据介绍,重庆民航正在有序推进万盛、城口、石柱、开州、秀山等支线或通用机场布点,推动形成“覆盖广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通达”的“干支通、全网联”现代化机场体系。作为重要的国际航空交通枢纽,香港国际机场对外连接超过140个国际航点,超过粤港澳大湾区其他机场的国际航点总和,但目前只有37个内地城市可直飞香港。针对这一情况,全国政协委员、东海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楚标建议,推动香港国际机场陆路、海路口岸逐步实施“一地两检”,将内地口岸区前移至香港机场,大多数内地机场便可开通直达香港的航线并从香港飞向世界,使香港机场真正无缝接入全国空网。据测算,实施“一地两检”后,从香港国际机场进入香港的旅客数量将远超疫情之前,在不考虑航空物流的情况下,将直接或间接贡献超过180亿美元的客运产值,带动超过152亿美元的关联产业和临空产业。
绿色铺就可持续发展之路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当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前,绿色民航已经进入由大到强转型的关键期和攻坚期,资源节约、低碳运行成为行业增强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重要内容。
人民网报道,2021年末,中国民用机场协会发布《四型机场绿色性能评价标准》,从“资源节约、健康舒适、低碳减排、环境友好、运行高效”五大绿色性能角度,提出了绿色机场发展的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煜建议在机场规划建设、低碳减排、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污染防治、机场运行效率及旅客体验等方面建立评价标准和体系,形成完整、完善的国家标准。他提出,机场建设需要以资源节约、因地制宜、功能合理、降低成本为宗旨,机场航站楼等保障建筑设施在设计时应强化“空间节能优先”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技术适用、经济实用、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方案;在低碳减排方面,可通过机场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量等指标,对机场的减排表现进行详细评价;在节水和水资源利用方面,可对机场的平均日用水量、补水和节水等技术设置具体评价标准;在污染防治方面,针对机场大气环境质量、噪声、电磁波辐射、饮用水、河湖水、废弃物处理等方面提出环境与卫生管理的制度要求等。
民航业的绿色发展也是王昌顺长期关注的领域。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民航运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能源消费和排放量将持续刚性增长,实现民航绿色转型、全面“脱碳”,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王昌顺表示,在民航运输总能耗中,航空燃油能耗占比高达97%以上,因此,可持续航空燃料的研发和应用是提升我国民航“脱碳”能力、维护行业发展权益、拓展行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能够有序、有力、有效地保障我国民航深度“脱碳”。王昌顺建议,加快规划部署可持续航空燃料全产业链条,借鉴欧美实践经验,实施政策引导并给予资金支持;完善碳排放相关政策标准,建立航空公司低碳运行与管理标准体系,设立民航低碳转型基金;积极参与全球航空碳排放治理,深度参与国际碳减排政策和技术标准制定,为中国民航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航油成立了自己的油品研发中心、新能源技术中心,投资建设了新能源基地,致力于油品研发、新能源领域研发,积极参与中国生物航油的试飞和载客飞行工作。在与中国石油、国航、美国UOP及波音合作首次生物航油试飞过程中,中国航油在首都机场第二油库内建造了具备收、储、混、发功能的专用生物航油储运设施,并制定了生物燃料、3号喷气燃料和混合燃料的化验程序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油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强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航油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的攻关和应用,研究全球生物航油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市场运作模式,助力民航绿色转型。
探索新业态驱动行业复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民航业成为受影响最早、最大、最持久的行业之一。为支持行业顶住下行压力,民航局陆续出台“16+8”一揽子扶持政策,同时鼓励企业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市场策略,深耕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新形势下,航空物流、通用航空等新“增长极”,运行亮点不断,推动国内航空运输市场成为全球恢复最快、运行最好的航空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民航局原副局长李健已连续5年提交了有关通航发展的提案,今年他建议,释放低空空域资源,实现空域资源对通航的有效供给,加快通航现代化机场体系建设;进一步简化通用机场立项审批程序,增加对通航应急救援、短途运输、通用机场运营等财政补贴力度,以及低空监视、情报、气象等服务项目建设运营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购买通航服务的制度安排;开展低空通航飞行地区通信监视补盲工作,加强地面设施建设,利用北斗、5G、ADS-B等技术,为通用航空器加装机载通信导航设备,建强低空通信监视网。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首席执行官丁磊认为,我国低空经济已进入蓄势待发的关键时期,应避免因低空开放区域范围少、限制多,阻碍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使我国陷入技术与产业“卡脖子”的双重风险。丁磊建议,基于四川、海南、湖南等地低空开放试点经验,逐步扩大低空开放范围和限制,将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纳入新基建;鼓励更多企业、技术、资本投入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支持发动机、航电等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制造,形成产业链集群。随着湖南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进入“收官之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专职总师单晓明呼吁加大低空空域开放力度,常态化实施低空短途运输飞行计划,将湖南打造成短途航空运输示范省。她也希望通过推动全国目视飞行航图数据的集成应用,提升通航飞行的安全性和飞行效率,进一步提升湖南通用航空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能力。
通航的快速发展也对人才提出了需求。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建议尽快提升国内飞行训练能力,从四个方面改进通航安全监管工作与行业政策支持,即细化中小型运输机场保障飞行训练的安全责任,降低航校训练飞行起降费收费标准,通过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政策加大对中小型运输机场保障通航运行尤其是飞行训练的激励力度,对飞行员训练基地所在通航机场尽量少采用停航整顿方式,以免人为降低飞行训练能力。
疫情下,客运业务低迷,而航空物流业集成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等多种服务功能,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均瑶集团董事长、上海吉祥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均金建议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航空物流业发展。他提出,建立国家级行业信息系统对接统一标准,打通航空公司与机场货站之间的信息联通壁垒;鼓励航空物流业平台企业先行先试,用互联网思维、“数智化”手段打造全链路航空物流体系;为发展模式创新的平台企业提供政策帮扶等。
李健则建议将无人机物流运营所需的空域、场地、电气、通讯等资源纳入智慧物流、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促进数据共享,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城市物流网络建设,为无人机物流配送多场景应用提供支撑。他认为,通过加强研发、运营、监管等方面政策协同和扶持力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无人机物流龙头示范企业,能够发挥无人机物流对行业的引领作用。(《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田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