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航空运输
中国民航带您看山西之运城:望穿五千年
来源:《中国民航报》2017-05-02 13:49:00

人们说,五千年文明看运城。其实,运城古老的历史又何止五千年。4000万年前代表人类最早起源的垣曲中华曙猿化石在这里出土,180万年前人类最早发明用火的芮城西侯度遗址在这里重见天日。从尧舜禹开始,运城便是帝王的建都之地,是当时的“万国之中”,是古代最早被称作“中国”的地方。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均发生在这里。

运城,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最南端,西临黄河,与陕西、河南隔黄河相望。运城拥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山环水抱、土地肥沃,孕育了关羽、张仪、司马迁、薛仁贵、王勃、王之涣、王维、柳宗元、司马光等众多文武俊秀。而其特有的历史背景,在蜿蜒前行的历史长河中又不断激荡出文化的浪花。在春暖花开之时,我们怀着敬畏之心踏上了这方俊土,零距离地聆听它的过往,亲身感受它的隽永与厚重。

关帝庙:探寻“武圣”的忠义仁勇

提到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大多数人心中的形象多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关羽一生对国忠,待人义,处事仁,作战勇,享受着世代的朝拜和历代君主的追封,被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在民间尊关公为有求必应的武财神、平安神,关公文化也因此成为民俗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始建于陈末隋初、位于距运城市区20公里处解州镇的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关羽而兴建的。解州关帝庙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从南向北依次由结义园、庙区和寝宫三部分组成,其布局为传统的前朝后寝及中轴对称的宫殿式布局,是现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高耸的建筑配以参天松柏,颇具皇家气派。

进入庙内,目之所及是一座座楼亭、一个个牌坊、一道道门庭,廊庑环列、花木扶疏、寂静幽邃,随处可见“至忠至义”“义炳乾坤”“万世人极”“威灵震叠”等匾额,仿佛人间所有的溢美之词都不足以形容这位“红脸豪杰”。

徜徉在结义园中,关公手托美髯从金戈铁马、山河飘摇的三国年代穿越而来,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秉烛达旦、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这些故事与传说铸就了他盖世英杰的人生。

关帝庙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当属春秋楼,因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而得名,又名麟经阁。它创建于明万历年间,高33米,为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世传春秋楼有三绝: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楼顶的藻井为全木质结构,遇风可以旋转,谓之三绝。

欣赏完关帝庙的主体部分,还可游览位于春秋楼后的御园。御园的建筑布局一反主庙区的均衡对称规律,而是因地制宜,通过殿宇、亭台、楼阁等散点式建筑和迂回曲折的长廊,巧妙借用花木,构成了富有自然风趣的园林意境。千米彩绘长廊上的一幅幅图画描述着关羽的生平故事,而图画下方雕刻的倒蝙蝠,有到处是福之意。

除了奇观美景外,还有一项内容是万不可错过的,那就是御园内的高台花鼓表演,每日上午、下午各有一次演出。高台花鼓表演曾参加过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还在2009年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晚的舞台。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鼓乐舞蹈,给人以慷慨激昂、雄浑磅礴之感。

舜帝陵:轻吟历史与传说

舜帝陵位于运城市的鸣条岗西端,为中华民族“五帝”之一的舜帝的陵庙。民间关于舜孝道的故事有很多,舜帝不仅以孝理家,更重以德治国,因此被尊称为华夏民族的“德圣孝祖”。

舜帝花岗岩圣像

我们参观舜帝陵当日正值周末,景区内人流攒动,踏青赏花、游园拜祖,这里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休闲娱乐的佳境圣地。

舜帝陵占地1778亩,分为景区和陵区。景区内水系贯穿南北,皋、夔、稷、契4座拱桥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无不彰显北方园林建造者的智慧。

穿过1000米长的神道,便踏入了舜帝陵区,古柏广场上的两组千年古柏引得我们驻足观看。这两组4000多年的柏树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一棵枝叶茂盛的柏树怀中抱着一棵干枯的柏树。相传那棵干枯的柏树由大禹亲手为舜帝所植,柏树枯死以后,从其根部又生出一棵柏树来,且经历了千年风雨仍然虬枝纵横、苍劲蓊郁。由于是死柏生活柏,这两组柏树又被称为“母子柏”。

其中,东边的那组古柏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活着的那棵柏树像一条尾巴高摆、头颅低俯的祥龙,其根部又像一把龙椅。关于这把“龙椅”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汉室新主刘秀为了避难匆匆逃出长安东渡黄河。王莽得知后派兵追杀。刘秀逃到舜帝庙时已是午夜,庙门已关,情急之下便爬到树上避难。追兵没有发现便继续往前追去。这时的刘秀十分疲惫,下了树后就坐在树根上休息。刘秀乃真龙天子,他走后不久,老百姓发现这棵柏树就形成了一条卧龙的样子,坐过的树根成了龙椅的形状。

如今,这两组千年古柏已经成为了舜帝陵的一大奇观,每年引得无数游人前来朝拜祈福。它们历经朝代更迭、傲视雪雨风霜,在运城这片沃土上见证了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灿烂与辉煌。从两组千年古柏到山门共设有49级台阶,隐喻舜帝在位49年。跨进山门就进入了陵园,砖砌的方形墓冢随即出现在眼前。绕过陵冢便是陵庙最后一部分--皇城,又名“离乐城”,取离位享乐之意。以陵在前、庙在后的建造布局在历代皇家陵园中十分罕见。

结束舜帝陵之旅时已值傍晚时分。夕阳笼罩下的舜帝陵更显得威严、肃穆,王陵气势尽显。“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昔日舜帝手抚五弦琴在卧云岗上吟唱的《南风歌》犹在耳畔,令人时光交错,感慨万千。

李家大院:再现昔日荣光

来到山西就不得不提具有明显时代烙印的晋商文化。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其经营范围包罗万象,夺金融之先声,钱庄票号汇通天下,称雄500余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

李家大院再现昔日荣光

李家大院就是深植于晋南这片历史沃土中的一个晋商文化的成功范例。它位于运城市以北38公里处的万荣县阎景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在这里,有一段凝重浪漫的晋商史话,有一朵中西合璧的建筑奇葩,有一个信义兼济的慈善世家。

李家大院内景

李家大院原有古院落20组,现存古院11组,房屋290间,另有祠堂花园遗址等。大院建筑规模宏大,在院落布局上以北方传统四合院为主,整个建筑多为二进式、三进式四合院格局,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部分院落建筑采用了日式“推拉门”和欧洲“哥特式”建筑,因而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大气恢宏;装饰艺术,精妙绝伦,体现了南北融汇、中西合璧的建筑理念,是全国众多富有地方特色民居中的一朵奇葩。

俯瞰其全貌,但见亭台错落、轩廊回环、庄严肃穆、蔚为壮观;而行走在院内悠长的古巷道中,你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其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饰品,处处显示着晋南民间多子多福、耕读传家、富贵平安等吉祥含义,也向世人彰显着李氏家族昔日的辉煌。

在山西,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的说法。在李家大院古巷道的西端南墙上,有一幅善影壁,由正、草、隶、篆4种书体砖雕而成,共365个善字,寓意为一年365天,天天行善,这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砖雕善影壁。李家大院至今还保存着民国年间李家人赈灾济困的“赈灾锅”,而18米高的“放赈楼”依然矗立在大院的南边。

这些凝固了的物化实体,虽经上百年的社会动荡和风雨剥蚀,至今仍熠熠生辉。这是亘古河东地方人情的真实写照,更是李家人践行“善”文化的历史见证。

永济:最具诗情与画意

在黄河金三角有个美丽的地方叫永济。永济有以诗歌名扬天下的鹳雀楼,以爱情传颂千年的普救寺,以神秘而著称的黄河大铁牛……星罗棋布的城郭遗址和宝寺名刹彰显着这个城市的深邃文化。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鹳雀楼》使黄河边上的鹳雀楼名垂古今。它与江南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四大历史名楼,多少文人墨客在此驻足,留下诗词佳句。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700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后得重修。

由启功先生题写的“鹳雀园”是进入景区的第一道大门,入大门便进入宽广的迎宾广场。鹳影湖上碧波荡漾、垂柳依依、风光旖旎。下了鹳影湖桥,就是名楼游览区了。盛唐广场吸纳了历史文化中吉祥如意的元素,渲染着盛唐时期的文化氛围。

鹳雀楼主体为仿唐高层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为六层,重檐翘角、巍峨壮丽。四周回廊,廊柱浑圆壮硕;月梁拱顶,彩画精美,多为唐代飞天形象,襟带飘逸,栩栩如生。登高远眺,舜都遗址、奔流不息的黄河景象尽收眼底。

与鹳雀楼近在咫尺的普救寺,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因唐代的一部《莺莺传》和元代的一曲《西厢记》成为举世闻名的爱情圣地。

普救寺具备了完整的佛家道场格局,大钟楼、大雄宝殿、回廊塔院、弥陀殿、罗汉堂、藏经阁等一应俱全,与《西厢记》故事密切联系的建筑“张生西轩”“梨花深院”“书斋院”穿插其间。在西轩,张生第一眼看见了貌若天仙的崔莺莺,上演了惊艳的开场戏码,从而延伸出曲折动人的佳话;而最令游客向往和仰慕的“梨花深院”,是相国夫人、崔莺莺和红娘居住过的地方,《西厢记》故事中的“惊艳”“请宴”“赖婚”“拷红”等情节都发生于此,冲破了天下寺庙不谈情的禁锢。

进入山门拾级而上是108级台阶,象征着人生要经历的108个磨难。当游人怀着敬意,仰视着一步步登上台阶,意味着把平生的苦难都踩在脚下,昭示着佛门普度众生救苦救难的宏愿。

在普救寺的西轴线上屹立着一座古朴秀雅的方形密檐式砖塔,这便是著名的莺莺塔。在塔外西墙外的“听蛙榭”,用石块敲打便会传出酷似青蛙鸣叫的声音。民间说法是,当初建塔时在塔底藏有一只金蟾,这成为到此游览的游客必要聆听欣赏的声音。

永济蒲津渡铁牛雄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一直被视为镇水神兽。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当数站立在黄河上的铁牛,俗称“开元铁牛”,因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铸造,以巩固黄河蒲津渡口上的蒲津桥而得名,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蒲津渡遗址位于永济市区西18公里的蒲州故城西门外,黄河东岸侧,东与普救寺相依。站在古蒲州城的城门洞里端详黄河大铁牛,我们依稀可以窥见昔日蒲州城的繁荣景象。当时铸造大铁牛采用的是失蜡法群炉铸造,即先用蜡把牛的模具做好,再在它的表层糊上一层胶泥,待其自然阴干,然后用温火在它的表层加热。蜡膜有了温度以后就溶化了,牛的模具也就形成了,再把它搬放到现场,在模具周围同时架起100多个炉子,同时炼铁,通过导糟往牛的模具里面浇灌,其技艺的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元末桥毁,黄河变迁,大铁牛也就失去了它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公元1555年华阴地震,引发天塌蒲州,铁牛没入泥沙之中。上个世纪末,在蒲津渡遗址经勘查发掘,四尊传说中无与伦比的大铁牛终于浮现人间。

蒲津渡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大型黄河渡口遗址,出土的铁质文物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大的一处铁质文物保护群,它在考古学、桥梁建筑、冶炼铸造、工艺造型、黄河变迁、水文地质等学科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芮城:一个会讲故事的地方

运城市芮城县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处,黄河中游“金三角”地区的中心位置,素有“鸡鸣一声听三省”“黄河金三角”之美称。

位于芮城县西侯度村的西侯度文化遗址,据考证,距今已有180万年。遗址中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烧骨的发现,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130万年,证明了中华先民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火和使用火的人们。为了向人们展示西候度的考古发掘资料以及人类进化的重大意义,在西候度文化遗址上建立了一所博物馆。绕过博物馆缘坡而上便来到圣火广场,在此可饱览黄土梯田的旖旎风光、黄河蜿蜒前行的奔流景象。

黄河流经芮城108公里,积淀了淳朴民风,孕育了浓郁的黄河风情。沿线的大禹渡景区以大禹治水、引黄高灌和黄河游而名扬四海。

大禹渡又名神柏峪。据史料和当地传说,公元前2100年间,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大禹受舜之命率众治水,踏勘水势来到此处,在这里栽下一棵柏树作为确定高山大川观察水势的标志,又在柏树下得到圣水观音点化,悟得疏而导之的治水良策,遂把治水大军屯住在这里,由此乘舟上凿龙门,下开三门,连续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取得治水成功。后人就把大禹受神灵点化治水,大军乘舟出发之地称为“大禹渡”。大禹亲自栽种作为标记的那棵大柏树,称为“神柏”。如今,那棵神柏虽历经4500年的沧桑仍然苍劲茂盛、虬枝参天,成为大禹渡景区的独特标志。

大禹渡扬水工程始建于1970年。与黄河水亲密接触的是一级站,其抽水泵车会随着不同时期的水位变化而上下移动。紧挨一级站的是一个沉沙池,河水在这里沉淀为清水,然后由二级站将清水直接送上扬程高达200米的高垣,成为当时的亚洲之最。

参观大禹渡,最有情趣的莫过于乘气垫飞船游览黄河,被人们誉为“万里黄河第一游”。坐在其上畅游于迅疾的黄河,一睹晋、秦、豫三省两岸的绮丽风光,令人心旷神怡。那曾经在大禹眼中疯狂肆虐、桀骜不驯的黄河,在此时此地却变得沉静、温顺。时近黄昏,遥想当年,栖息在此的大禹是否也惊叹于这“长河落日圆”的美景?

芮城还有一处著名的古迹——永乐宫。这是一座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大型道教宫观,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元代全真教祖庭。它始建于唐末,初建时为唐末著名道学家吕洞宾的家祠,因元代全真教盛行,遂升观为宫,并以精美绝伦的壁画艺术、富丽堂皇的宫廷建筑、举世瞩目的搬迁工程,以及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享誉华夏、名扬四海。

永乐宫,因原建在永乐镇而得名,因黄河三门峡工程会将其淹没,所以从1959年起,历经6年,将永乐宫迁移到现址——芮城县城北的龙泉村东,原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这是世界文物史上的一大奇迹。

永乐宫精美壁画

永乐宫最为世人瞩目的当属1000平方米的元代壁画,享有“东方画廊”的美誉,可与敦煌壁画媲美,尤以三清殿的《朝元图》最为蔚为壮观。《朝元图》整幅画面全长97米,高4.26米,描绘了道教尊奉的290位天神地祇,朝拜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的盛大场景,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人物画。

三清殿壁画的线描是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到最高成就的代表。290位人物,有坐有立、有正有侧、男女老幼、体态各异、动静相参,体现出设计师高超的构图能力。最令人惊奇的当属壁画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帝王威武严肃、帝后雍容华贵、真人飘飘欲仙、武将须眉飞动、玉女丰盈俊美……每位人物都描绘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画中走出来一样。

提到江南水色人们自然会想到杭州的西湖,然而你可知道,在芮城县陌南镇内蕴藏着一处碧波淼淼、柳岸画舫、十里花香的江南风光。它就是圣天湖,是上天眷赐给黄土高原的一颗翡翠。圣天湖相对高差200余米,光照充足、雨量适宜、地貌多样、空气清新、物种丰富。这里栖息着238种鸟类、147种湿地植物和52种鱼类,堪称我国北方少有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

圣天湖可谓仙乡圣水,四季有景、景色各异。春季牡丹雍容、月季妖娆、梅花吐香,各种花卉争奇斗艳,此起彼伏;夏日千亩野生丹荷随风摇曳,熠熠生辉;秋季渔船点点,渔民下湖撒网捕鱼,农民下莲池挖藕,热闹非凡;冬季上万只白天鹅迁移到此,把湖面装扮得生趣盎然。(《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雪  本稿图片由记者张哈斯巴根摄)

责任编辑:张薇 000
推荐新闻:
民航湖南监管局党委中心组集中研读《习...
民航安徽监管局对芜宣机场开展暑运安全督查
中国民用航空宣传教育中心2024年度部门决算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度部门决算
青岛空管站守护暑运天路 力保航班高效运行
便捷旅客出行路 乌兰浩特机场新增免费手...
海南航空出席2025年梅西大学中国校友会...
济州航空上半年航班准点率上升4.9个百分点
尖兵闪耀赛场 包头机场消防队全市比武展...
包头机场细化服务举措让旅客旺季出行更安心
江西航空开展八一建军节主题机上活动
锡林浩特机场探索非航新业态
上海监管局全力迎战台风“竹节草” 督...
河南机场集团启动危险品互信社区郑州试...
中国航油广东公司多举措严防基孔肯雅热...
我国自主研制新舟60民用搜救机在陕西成...
江西航空“成都—南昌”航线专属产品助...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丰富廉洁文化阵地建设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