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柏蓓、通讯员东服宣 报道:七月份以来,华东区域民航通行能力一直受限,导致大量航班取消、延误。东航地面服务部的工作人员们奋战在生产第一线,“延误季”那些通宵保障航班的“东航人”有着说也说不完的故事。
A380延误处置的“品质夜”
7月21日浦东机场多架航班延误,东航地服部浦东旅客服务中心外航代理二分部汉莎组保障的大部分航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瑞航LX189航班延误5小时、汉莎LH729航班延误15小时、LH727航班延误4小时、菲航PR337延误5小时……如此严重的延误让原本时间交错的航班全重叠到了一起,这使得汉莎代理小组本就不多的人手更加捉襟见肘。
汉莎航空的LH729航班是由世界上最大的客机A380执行的,当天那班一共有旅客526人,原计划起飞时间为13时15分,延误至翌日凌晨3时。由于航班延误时间过长,汉莎航空决定将所有旅客带出并送至宾馆休息,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需将旅客已经托运的500多件行李由到达转盘送至出发值机柜台,等待20时15分旅客从酒店回至机场后,重新办理值机手续并托运行李。

1000多件的行李搬运,真正体现了人多力量大(马超颖、贾韡/影)
500多人,500多件行李,就在如此庞大的保障量下,东航地面服务部浦东旅客服务中心外航部的领导带领其他科室可调配人员一起前往到达行李转盘搬运行李至3楼值机柜台。长航线的行李都较大,光全部搬运至行李车就要100多车次。看到部门领导向大家鼓舞士气,一车又一车的推运行李,员工们更加精神抖擞,虽然此时的体力都已超负荷,但情绪仍然非常高涨,成功在规定时间前将所有行李完成搬运,以保证航班准时开柜。
可是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在完成了行李搬运的工作后,员工们面临着汉莎航空LH729、LH727以及LH733三架航班近1200名旅客的值机办理。此时此刻,员工们已经20多个小时连续工作,体力和精力上都已疲惫不堪,但面对每一位旅客大家还是咬紧牙关,奉上专业而温馨的服务。当日很多早上6点就上班,第二天还要6点上班的员工都主动留下加班至凌晨,最终在翌日凌晨4点多钟圆满完成了三架航班的保障。汉莎航空也在第二日送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表扬信,肯定了东航地服部航班代理的高品质、高水准。

平衡中心的不眠夜(董昊赟/摄)
管理干部的“通宵夜”
整个7月份,为了应对航班延误压力、发挥人员的最大效用,浦东旅客服务中心启动应急预案,要求一定级别以上的管理干部、区域经理以及部分后勤人员组成A、B两个应急小组,翻班负责航班大面积延误时的处置服务工作。外航代理二分部的团支部书记孙逸雯是B组转签组的一员,从6月20日至7月30日期间,她积极投入到一线保障队伍中,固定每周7天内有3天前往离港部门参与支援行动。而仅仅12日、14日、16日一周内,浦东旅客服务中心应急B组已经连续启动了三次应急预案。
7月12日是个周六,一大早,孙逸雯根据排班计划来到机场帮忙,下班回家后得知中心启动应急小组,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机场,这一忙就不知不觉到了第二天早晨。那天,正在她忙着为旅客解释情况时,一位旅客焦急地找来,原来这位旅客是从济州到上海转机去纽约的旅客,因前一天的航班因天气原因取消,改走当天同一时间的航班,但他的行李却被留在了机场。眼看航班就快关闭柜台,孙逸雯立即联系了中转部,但中转部员工告知她没有任何遗留行李,听到这个消息,旅客当下急了。孙逸雯灵机一动,想到可能这些行李会留在行李中心做后续处理,便又立刻联系行李中心业务室,不一会儿行李中心的员工打电话来说该名旅客的行李已经通过“速运行李”的方式运去纽约了,旅客只要下了飞机和正常旅客一样去领取即可,终于这名旅客放心的露出微笑,而孙逸雯又低下头继续投入到后续繁重的工作中……
平衡中心的“不眠夜”
经历了前些日子雷暴天气的“洗礼”,7月22日凌晨1时许,上海配载岛内正在等待MU2423起飞的平衡员徐浩峻,对于当天全面启动的4级响应,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他时不时查看着现场保障系统中的航程信息,不断核对装机单信息和油量信息,为的是确保等待航班落地后,机长和装卸能够第一时间接受所有的航班信息。时间一分一秒的溜走,通宵的坚守,对于一个已经连续工作17个小时的员工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转眼时钟指针越过3点,浦东机场的机坪上,还有一个身影也在等待MU2423的离港,他是监装监控员李桃兴。已经年过50的他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老资格”而要求减少工作量,他常说:“岗位就是用来坚守的。”夜色中,他手持管控单和对讲机,站在机翼下、腹舱旁,3时21分,客舱门和货舱门正式关闭,交接、确认、签字,李桃兴再三确认其他围机作业工作人员就位后,回到调度室,继续待命,直至3时34分,MU2423顺利离港。
在熙攘的虹桥、浦东机场渐渐恢复平静之时,平衡大厅的另外一个角落里集中配载操作岛上还有一个平衡员付骏正在等待MU2708从张家界机场起飞,由于西安的暴雨天气,该航班已经停场待命良久了,他依旧在坚守。此时,平衡大厅里安静无比,只是通明的灯火,昭告着这里并没有收工。凌晨4时,屏幕上舱单被接收后显示的绿色与早班人员开门的声音如此同步。
这三个员工只是平衡和监装监控队伍中的缩影,在刚刚过去的多少个“不眠夜”里有的是无数“东航人”的付出。
下班以后的“陪伴夜”
7月21日上海区域通行能力下降50%,东北、西北、华北方向流控严重。当日,东上航班在上海虹桥和浦东机场进出港航班总量为750架次,两场取消航班64班,延误4小时以上航班76班,虹桥机场的最后一班出发航班由翌日凌晨2时21分起飞,浦东机场最后一班航班由翌日凌晨3时34分起飞;两场的进港航班更是通宵运作。而此后的许多天里,还有许许多个通宵达旦,许许多多个不眠之夜。
7月22日5时20分,虹桥机场T2航站楼26号到达行李转盘旁,地面服务部虹桥旅客服务中心区域经理傅政与FM9438包头到上海的最后24名旅客挥手道别。原计划7月21日14时55分到港的航班,在足足延误了10个多小时后抵达虹桥机场,机上有30名旅客不肯下机,傅政只好上机极力劝说,最终将旅客劝下飞机,傅政为了旅客平复“怒气”,亲自陪同引导旅客提取行李送部分旅客离开。但其中24名杭州的团队旅客不满东航安排大巴送至宾馆住宿的安排,坚持要讨说法,不肯离去,甚至将傅政推倒在地。傅政还是一边耐心地向旅客解释,一边不断致歉,始终陪伴左右,最终感动了那些闹事的旅客,在日出前自行离开了候机楼。
也是22日的凌晨,地面服务部浦东行李服务中心的值班主任吕生静候在行李转盘旁,待3时30分这个转盘的旅客提取完行李,他就可以下班了,而此时他已连续工作17个小时。但这时,他的手机里传来同事焦急的声音,“FM9***旅客因为航班延误,大家情绪都很激动,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解释工作……”
旅客们一到到达大厅,就把吕生团团围住,“我们的航班延误了,到上海那么晚,现在还要赶到虹桥机场住宿,东航要护送我们过去。”吕生诚恳地向大家致歉,耐心地告知大家所有信息:航班延误原因,考虑到旅客们晚些时候在虹桥机场转机,已经为他们安排了临近虹桥机场的宾馆,而大巴已在外等候。20多人在吕生的组织下,有序地登上了前往宾馆的大巴。安排完所有旅客住宿,迎着几缕晨曦,吕生走出宾馆时已过5点,天已经大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