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持续深化,青藏高原被赋予 “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基地、西部地区发展新增长极” 重要定位,而异军突起的青海民航以强劲的增长态势,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链接内外市场的关键引擎。
今年暑运期间,青海民航运输交出了一份格外亮眼的成绩单——旅客量增幅不仅显著高于全国机场平均水平,更以实实在在的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升级,为西部民航发展树立了标杆。
据统计,今年暑运期间,青海全省7个机场累计保障航班2.2万架次,运送旅客280万人次,同比分别实现17.5%和15.3%的大幅增长。第三方数据进一步显示,青海全省民航旅客量增幅高出全国机场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这一差距在全国民航运输市场整体稳步恢复的大环境下,显得尤为突出,充分彰显了青海民航市场的旺盛活力和巨大潜力。

西宁机场T3航站楼(记者路泞/摄)
作为青海民航的核心枢纽,西宁机场是名副其实的 “主力军”。暑运期间,西宁机场累计保障航班1.9万架次,运送旅客258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8.6% 和15.4%,旅客量增幅持续位居全国省会机场前列,成为带动全省民航增长的核心动力源。从月度数据来看,7月全省民航旅客量突破138万人次,8月进一步攀升至141万人次,连续两个月创下历史新高;单日运输量同样表现抢眼,西宁机场高峰日航班量达到330架次,旅客吞吐量突破4.6万人次,较去年高峰日分别增长17%和14%,单日运输能力和保障效率实现同步提升。
卓越成绩的背后,离不开青海民航对航线网络的精准优化与拓展。为更好地满足旅客出行需求、链接更多客源市场,西宁机场不断完善航线布局:一方面,积极开拓新兴旅游市场,新增11个旅游潜力城市航线,开通西宁至运城、烟台、大连、长春、南宁等11地的直达航班,让旅客的出行选择更加丰富多元,也为青海与这些城市间的旅游合作、文化交流搭建了空中桥梁;另一方面,持续加密主要客源地航班,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西安、杭州等公商务和旅游客流集中的城市,不断增加航线班次,有效提升了核心航线的运输保障能力,确保旅客“走得顺、走得好”;同时,着力优化省内支线航空网络,对玉树、格尔木、德令哈、果洛等省内重点城市的航线航班进行加密,进一步强化了西宁机场与支线机场的联动,构建起覆盖全省、高效运转的航空运输网络,让“空中通道”成为支撑青海各地发展的重要纽带。
压力成就动力。面对持续爆发式上涨的客流,西宁机场以服务升级为抓手,依托T3航站楼的硬件优势,全面提升服务效能,让旅客在“走得快”的同时,更能“走得舒心”。在通行效率提升方面,机场通过优化值机与安检流程,减少旅客排队等待时间;增设特殊旅客通道,为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群体提供便捷服务;同时,广泛开展“蓝马甲”志愿服务,在航站楼内为旅客提供引导、咨询、帮扶等暖心服务,全方位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在服务质量改进上,机场建立了旅客意见主动征集与快速响应机制,暑运期间累计梳理出321项旅客反馈问题,并系统推进整改落实,形成了“收集—响应—改进”的服务闭环。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青悦行”服务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更让旅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以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青海民航的快速增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价值。作为西部内陆省份,青海地理位置特殊,生态保护任务艰巨,经济发展需要更高效的交通支撑。民航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打破了青海地理空间上的限制,缩短了与中东部发达地区、周边省份的时空距离,更成为推动青海生态旅游、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便捷的空中交通,更多游客得以走进青海,感受青海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带动了旅游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高效的航空运输也为青海特色产品“走出去”、外部投资“引进来” 供了便利,助力青海打造西部地区发展新增长极。
对于整个中国西部发展而言,青海民航的增长更是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它证明了在国家战略支持下,西部省份完全可以依托自身优势,通过发展民航等现代化交通方式,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内生动力。随着青海民航航线网络的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其在推动西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国民航市场均衡布局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为造就中国式现代化西部注入更加强劲的 “航空动力”。(《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路泞)(编辑:陈虹莹 校对:许浩存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