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施文 报道:为攻克锂电池航空运输安全难题,由重庆交通大学牵头,联合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宁德时代、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担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防护技术与装备”项目,于2025年11月26日05:07成功完成航空运输应用示范首飞。搭载约500公斤动力锂电池货物的顺丰航空航班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起飞,按既定计划安全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运输时效较传统陆运提升近80%,标志着我国锂电池航空运输安全防护技术实现从实验室验证迈向实际应用的关键突破。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动力锂电池生产国。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锂电池航空运输量达64.5万吨,同比增长21.26%,市场需求持续扩大。然而,锂电池因能量密度高、存在热失控风险,被列为航空运输重点监管对象。根据国际民航组织《危险物品安全航空运输技术细则》特殊规定A99,重量超过35公斤的锂电池须符合严格技术要求,并获得始发国和运营人所属国民航当局批准后方可经货机运输。
此次运输任务中,民航系统各单位高效协同。从中南地区管理局的快速审批,到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的全程技术支持,再到承运航空公司的精细化运行保障,全面验证了锂离子电池的本质安全可靠性、专用包装箱的高效防护能力以及全流程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航空运输应用示范不仅实现了中国民航首次三元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运输,还将突破性地实现包装箱的循环利用以及经济性装载,由此构建起了一条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锂电池航空运输链条,并为大规模应用标定了新的安全与效率高度。
据项目负责人、重庆交通大学吴金中教授介绍,项目组研发的锂电池运输安全防护装备具备“主动预警、高效防护、轻质高强、经久耐用”等优势,能够实时监测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气体等12项关键参数,依托AI智能算法实现风险精准预警,并在异常情况下迅速启动应急防护机制,从源头阻断风险传播路径。该技术是破解锂电池运输难题的重要抓手。
此次首飞成功,不仅是我国在锂电池航空运输安全技术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更为全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安全运输示范样本。未来,随着相关技术标准和运行模式的不断完善,动力锂电池航空运输将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迈进,进一步支撑我国新能源产业全球化布局,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编辑:张薇,校对:李季威,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