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首都北京,阳光普照天安门广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深度报道党的二十大,为全世界报道这场盛会,他们是新闻媒体工作者。渤海之滨天津,在中国民航大学校园内,校园媒体记者策划开展系列报道,反映中航大师生对党的二十大的热烈反响,展现师生爱党护党跟党走的坚定决心,以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的信心。
近年来,中国民航大学坚持通过新闻媒体实践,推动网络育人、文化育人,让学生在媒体实践中发现校园之美,感悟成长历练,用理论武装头脑,用实践积累经验。
激发纯粹热爱 涵养深厚情怀
中国民航大学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电视台、广播台分别以交流研讨、集中学习等方式召开固定团日活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
与以往采访他人不同的是,这次学生记者们变成受采访对象,来自航空器适航审定工程专业2020级研究生韩郑弘从一个学长的角度,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引导自己的学弟学妹从加入社团的初心、进行媒体实践的初心、完成作品的初心等方面,与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青年的寄语相结合。通过交流会的方式,说感受、展担当、谋落实;新征程上,中航大青年信心满满、干劲十足。

韩郑弘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身在学业、社团工作等方面经历,对“情怀”二字进行由浅入深阐述。“最早对航空制造领域感兴趣,是因为参加‘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当时就觉得提到‘北斗’很帅,在后来深度参与过程中我会发现我对这个领域越来越感兴趣。”但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韩郑弘发现,所学专业的薪资待遇、工作模式等与自己的想象存在落差,“熟知的很多学长学姐已经在本专业领域就业了,有时会听到他们‘吐槽’薪水不高、加班严重、出差频繁,但没有人放弃,所有人都乐此不疲地奔波在为祖国航空事业做贡献的路上,我爱航空制造,是发自内心纯粹的热爱,不会为外界因素所改变。”
看着眼前融媒体中心的弟弟妹妹们,韩郑弘回想起自己初入社团时的心境:“我喜欢和大家一起排练节目,能复刻春晚上的节目也让我很有成就感!”韩郑弘坦言,当初的自己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功利心”,希望通过社团活动拓展人脉关系,也希望社团经历能帮助自己获得荣誉,但最终支撑自己在社团度过四个春夏秋冬的,是那颗热爱的初心。“四年的社团经历,我从普通的社员成长为部长,又逐步成长为副团长,一次次排练,一场场演出,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业余生活得以丰富,还收获了足以让我珍惜一辈子的友情、爱情。即便本科毕业后离开了社团,但四年社团经历所培养出的情怀、坚韧和信念感化作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生活和学习中时刻鞭策着我,而这一切,都源于最初最纯粹的热爱。”
“情怀”和“热爱”引发了在场学生强烈的共鸣。中国民航大学校园媒体人依托学生社团,深入开展媒体实践,通过实践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通过实践将自己融入学校、民航业、国家的发展中。融媒体中心大学生记者团骨干宋嘉懿深度参与“师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报道,既是报道者,也是学习者。宋嘉懿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与每个人都高度相关。报告中寄语广大青年‘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注重报道实际效果很相关。作为青年,要脚踏实地,不断学习,做记录者、见证者、参与者。”

学习、记录、感悟、成长,是“航小薇”微信公众号编辑朱璨琪的真实写照,他把握每一次办公室值班机会、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民航报》等报刊,学习权威主流媒体报道思路、学习新闻报道的新方式、新方法,将理论学习与媒体实践紧密结合。“投入热情、贡献力量,拓宽眼界,提升能力。”朱璨琪用16个字表达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像朱璨琪一样的众多学生骨干,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一代一代校园媒体人。
榜样的力量鼓舞斗志,榜样的旗帜坚定航向。中国民航大学发挥榜样育人作用,选树优秀学生典型,表彰先进学生典型。2021年度表彰3名新闻舆论工作先进学生个人,表彰12个年度好新闻学生作品。
融媒体中心坚持朋辈引领,以老带新,将媒体技能和情怀代代相传。邀请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师兄师姐作交流分享,定期召开技能培训会,分享媒体工作经验……“我刚刚加入社团的时候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师兄,他教我摄影技巧,毫不吝啬和我分享他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还会在我心事重重的时候不厌其烦开导我。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专业技能,传承了信念、情怀。我会将这份精神传递下去,做好融媒体中心‘萌新’的引路人,让热爱、情怀和信仰在大家心中深深扎根。”周自昕在记者团负责社团文化建设工作,他希望自己将前辈传授给他的“技术”教给更多的“团子”,更希望将学生记者的精神、社团文化传递下去。
“融”“马”携手共话同心圆
2022年9月,中航大迎来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民航业的鲜明特色,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为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的专业人才。中国民航大学融媒体中心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育人,融媒体中心定期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开展“大宣传”培训,讲授采编规范,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培养新闻思维。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定期为融媒体中心学生讲授大思政课,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投入到媒体工作中;推选优秀学生到融媒体中心实习,学习采写、编辑、摄影等媒体技能,参与学校会议、活动跟踪报道,运用所学创作新闻作品,并发布在学校各官方媒体矩阵。
“我高中时期是一名纯纯的理科生,万万没想到大学会考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学之后,我感受到了学校和学院对我们的高度重视,也在近两个月的学习中逐渐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闪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厉史责任’,我已经做好了成为马克思主义接班人的准备,必将不负国家,不负学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2级本科生、学校融媒体中心成员艾唯豪说。
中国民航大学融媒体中心坚持联动育人,“融”“马”携手,共同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2个月的媒体实践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王硕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了实践后的新理解:“凡事我们都要积极主动作为,穷尽力量,勇敢尝试,不要怕犯错。量力而行是指当我们面对结果没有达到自己心理预期时,保持理性,通过提升对客观环境、事物的认识,再提升自己。”他以自己做新闻报道举例,“我写一篇稿子、拍一张照片、制作一个视频,甚至有一个好的选题策划的创意,都希望被发表出来、被采纳,有这样的期待是很正常的。但是有时候不同媒体平台对于时度效的要求不同、对作品质量的要求也不同。如果作品被‘毙稿’,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吐糟、抱怨,而是分析自己如何挖潜自身能力,‘上稿’。换句话说我们一定要以‘尽力’的态度去‘为事’,以不断‘量’自己能力的谦虚,去‘行事’。”
育人育心“融”聚未来
从学生通讯员到新闻中心助理、再到社团负责人,金磊在学校打造的新闻媒体平台上一路成长,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校园媒体人,我们既要谈,更要干,以结果为导向。这个结果就是用优质作品讲好中航大故事、中航大青年故事,胸怀中航大,胸怀国家。”
近年来,中国民航大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论述精神,准确把握规律和趋势,努力写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建立起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各部门和教研机构分工负责、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大宣传格局,完善新闻舆论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全面提升宣传思想工作水平,奋力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为师生打造主动参与新闻舆论工作的良好环境和平台。
“大宣传”格局发布实施以来,中航大融媒体中心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扎实做好新闻宣传主责主业,坚持守正创新,坚决守好舆论阵地,不断提升融媒体中心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要求我们‘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融媒体中心进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全新方向和目标。”融媒体中心指导教师说。

制度保障打牢、夯实媒体实践育人基础,有效激励产生一批传播效果好、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凝结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着新时代青年在奋斗中磨砺出彩青春、在奉献中丰富生命厚度的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学校电视台应把握好宣传舆论导向,用我们的镜头记录好新时代中航大青年们的生动故事,展现学校的蓬勃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民航大学做出自己的贡献。”融媒体中心电视台学生负责人郑乐平说。
在“青春献礼二十大”短视频接力活动中,中国民航大学师生用原创作品献礼党的二十大。其中,飞行学子用一曲《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传递珍惜青春、珍惜友情、珍惜共同奋斗时光的青春感悟;空中交通管理学院讲述大学生在校生活,展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用奋斗成就精彩人生;航空工程学院视频短片《成长》以初入校园到毕业为主线,记录个人成长变化、校园变化;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呈现在中航大的求学之旅,讲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怀揣对中航大及祖国的满腔热忱,表达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憧憬以及对党和人民的铮铮誓言......
中航大空管青年微信视频号作品《民航强国,有我!》和CAUC融媒体中心视频号作品六种语言版《和光同尘》在“你好,天津”网络短视频大赛季赛中脱颖而出。
......
“‘坚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完善国家安全政策体系’,二十大报告一语中的,作为媒体宣传阵地的重要成员之一,我们不仅要发出服务校园的‘航大之声’,更要发出引领思想的‘理论之声’,弘扬积极向上的红色精神,确立正确导向,维护校园安全。”作为融媒体中心广播台的学生负责人之一,王壁铮对于宣传工作有着非常敏锐的安全思维,注重理论教育与宣传工作相结合,引导正向新闻舆论,同时广播台注重创新引领,在已有栏目基础上,丰富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节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奋斗,放飞青春梦想;奉献,绽放青春之花。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是媒体实践中培育的自信昂扬;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校园媒体人铭刻内心的谦虚谨慎。校园媒体人的舞台,在网络阵地、在文化阵地,更在每一次媒体实践中。起而行之不断奋斗、迎难而努力攻坚、担当作为勇于干事,中航大校园媒体人以实际行动讲好成长成才故事、讲好中航大故事、讲好中航大青年故事。(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李利滨 栗鸿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