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天路更宽广
——记珠海进近管制中心新终端项目转场中的空管人
南海之滨,石花山下,有一群在雷达屏幕前默默坚守,描绘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空中高速路,为银鹰领航的人。他们就是民航珠海进近管制中心的管制员们。
2018年7月,投资1.63亿元的珠海新终端项目动工。今年2月22日,新终端正式投入试运行。眼下,正是新终端区正式转场投用前的关键时期。
“两头跑”的吴颖
“转场工作无小事,两个现场都要安全。”珠海进近管制运行部副主任吴颖,在新旧现场接管演练讲评会上如是说。
为确保新终端大楼顺利投用,他们合理编排管制员作息,稳步开展理论和模拟机培训,截至3月1日累计完成管制员培训655课时,考核729人次,在岗管制员考核通过率达100%。“我们的管制员学习态度很积极,总是能发现新的问题。”吴颖说,“转场搬迁最大的挑战是确保万无一失。”每日测试运行结束后,安全管理部、管制运行部、技术保障部都会组织培训人员参加讲评分析会,解决新现场测试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运行经验。
据吴颖介绍,测试运行阶段通过讲评分析梳理出有关自动化系统、内话系统、CDM系统、管综系统等各类问题约60个,管制运行部和技术保障部派专人负责跟进,目前问题均得到妥善解决。
吴颖在参加新现场的测试运行讲评会后,又马上赶到老现场参与管理,像这样的“两头跑”早已成了他的日常。
董明强的“即时贴”
自新终端进入测试运行阶段开始,管制运行部技术业务室主任董明强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个写着“制订好方案,梳理好风险”的即时贴。作为管制部的技术业务领军人,他一如既往地用一张简单的纸条提醒着自己。
早在转场工作开始前,董明强就深刻意识到转场工作将面临的风险,董明强说:“新现场和老现场有太多不同,自动化、内话、管综系统的使用习惯有较大变化,一定要把所有的不同都找出来,让管制员能更加直观地面对差异。”一线管制员在学习风险通告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计划位、放行位、对空指挥席位入手,根据自己的工作方式特点,总结差异,提高认识,规避风险。许多管制员在完成规定培训任务后,主动延长到新现场操作新设备的时间,提高熟练度。
“我能看到管制员钻研的精神,因此对新终端顺利平稳运行充满信心。”董明强说,“新自动化系统新增了许多辅助功能,对今年有望实施的深圳机场独立进近运行以及未来航班量的增加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管制员的负荷。”
陈智勇的口头禅
自转场测试运行开始,管制运行部抽调专人全程参与。陈智勇作为部门技术骨干和资深管制员,主动承担起解决新现场各类问题的工作。同事听到他说得最多的话是“这个问题让我来!”
早在2006年,陈智勇作为管制员培训工作参与者,历经四五年的钻研,研发了第一套珠海进近模拟机系统。陈智勇说:“在这次转场中,大家发现的问题都很细,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反复修改测试,这是我的专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发现原有的绘图工具操作复杂,存在诸多不便,于是他利用开发模拟机时积累的经验,自己研发制作了一套新的绘图工具,极大提高了绘图效率。目前,自动化系统雷达视频图中的进离场程序、海岸线等均为陈智勇绘制。
“勇哥没解决完问题是不会下班的。”同事们既敬佩又心疼地说。大家总能看到陈智勇在处理好一天的工作后骑上自行车,在新管制大楼门前的路灯下留下长长的身影。
拄双拐的李晓飞
在忙碌的管制现场,有一个拄着双拐的人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是带班主任李晓飞。
转场测试运行前,李晓飞在参加篮球赛时跟腱断裂。李晓飞说:“住院期间,我最担心的是跟不上进度,新设备管制工作的开展必须以熟练操作为前提。”为了让自己跟上培训进度,他利用在医院的康复期认真研读班组管理、设备使用相关书籍。在受伤后的第8周,李晓飞穿着跟腱靴,拄着双拐站在了管制现场。从不能下地走路到勉强支撑着行走,他只用了短短一周时间,恢复期从12周缩短到8周。
回到岗位上的李晓飞,很快参与到转场工作中,“因为行动不便,同事们帮助了我很多,帮我开门、帮我拿话筒、接送我上下班,我们是一个团队,我很感激大家。”李晓飞说。虽然他走路慢了点,但对于管制工作,李晓飞处处都要走在前面,发挥好带班主任的作用。“我现在有两个心愿,一是新终端能顺利运行,二是能重回赛场。”李晓飞如是说。(《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朱思平 通讯员王子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