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粤这块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孕育着一支有着良好历史传承、生机勃勃的民航空管创新团队——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系统开发室。
系统开发室成立于1995年,致力于民航空管系统软件产品的研发、集成、运维、推广及技术支持工作,是民航空管系统为数不多的专业开发团队。开发人迎着民航高速发展的春风,秉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专注空管前沿科技,紧贴管制需求,研发出一款款适应中国管制特色的信息产品。
“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南空管系统工人先锋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多次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科学技术奖……这个团队荣誉等身,在推动空管信息化的道路上硕果累累。他们持续创新,在推进空管从信息化向智能化迈进的新征程中,策马扬鞭。
历史的沉淀,是奋勇前行的底气
23年光景,从成立至今,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系统开发室已研发出大大小小的信息系统数不胜数,在全国民航广泛应用的有3个,在民航中南地区全范围应用的有8个,软件著作权有45项, 2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系统开发室发展不竭的源泉,无论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工作都紧紧围绕着'创新'二字开展。” 中南空管局通信网络中心系统开发室相关负责人对此有着清晰的判断。
时光倒回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空管系统大规模引进发达国家的自动化系统指挥飞机。但这些外来的“洋和尚”,却念不好中国民航的“经”。由于飞行电报执行规范的差异,国外的自动化系统往往不能从中国民航的电报中获得有效的航班信息,造成管制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不便。
如何突破局限,研发出适应本地化生产运用的系统,是系统开发室打赢这场信息化攻坚战关键一环。由此,以贺华、高源为代表的第一代开发人走上了一条艰辛而富有成效的创新之路,日以继夜的研究琢磨,多次的实地考察验证,最终航班信息处理系统(FIPS)应用而生,作为国内首个由地区空管局研发的管制信息系统,实现了管制工作电子化、网络化,改善了管制业务流程。
及后,开发人陆续建功立业,研发出广州区管欧洲猫前置系统、民航清算管理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等一系列系统,为系统开发室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打足底气。
荣誉的加持,是持续创新的鞭策
进入新世纪,民航发展持续增速,航班量年年攀升,管制工作负荷节节高涨。新的情况,新的思考:如何用科技手段,实现空管保障能力与飞速增长的航班量之间的匹配?
为提升塔台管制工作效率,以朱治、罗秦为代表的第二代开发人,带领研发团队,驻守塔台管制一线,以管制需求为引领,以系统实用为目标,研发了广州白云机场塔台运行管理系统(TOMS)。2011年TOMS上线运行,白云塔台结束了以纸质进程单为基础的传统航班管制模式,开启了以电子进程单为基础的全新数字化塔台管制模式。TOMS实现了塔台放行的智能化、半自动化,航班的平均数字放行时间缩短到40~80秒,较传统模式提升60%,大大提高了塔台现场指挥调度和进、出港航班流量管理的能力;提高了现场运行效率,降低了人为失误的概率,达到了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TOMS也因此荣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3年,随着中南地区航班协同决策系统(CDM)、中南空管安全信息及运行危害预警管理系统等系统相继建成,使空管、航空公司、机场间的运行决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加强了,中南地区空管风险管控能力、安全管理决策水平也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走进系统开发室,一块块国字号、民航字号、空管系统字号的奖状牌匾印证着团队不凡的业绩,“荣誉的获得是肯定,是褒奖,更是鞭策。我们不仅要将'创新'作为企业文化刻在墙上,更要烙入每一个开发人的心里。”系统开发室相关负责人说。
“四强空管”的召唤,是不懈奋斗的动力
荣誉属于历史。民航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民航强国,空管先行,“强安全、强效率、强协同、强智慧”“四强空管”在召唤。如何用科技创新助力空管提质增效,是新一代开发人思考的命题和背负的责任。
“秉持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就是生产力的理念,我们新一代开发人积极尝试新技术,先后开发出机坪管制移交系统、管制运行管理系统等多款产品。” 系统开发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当中,“机坪管制移交”是民航局全面深化民航体制改革、推进空管系统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做法。系统开发室主动作为,依托对航空管制需求的独到理解,持续致力于机坪管制移交系统的研发推广。2017年完成海口美兰机场机坪管制移交系统的开发、部署工作;2018年成功开发并部署了“白云机场机坪管制移交系统”,填补了国内跨系统电子移交领域的空白;确保机坪塔台与空管塔台之间航班移交协调以电子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手段高效顺畅进行。后续,该系统还将在三亚、长沙、武汉陆续部署。
新一代开发人还积极响应“推动两翼齐飞”的民航发展思路,在ADS-B、通航等新领域开展前沿研究。ADS-B数据站、通航服务站等在研系统正陆续从实验室走向实用。
一代接一代的开发人,以持续创新的信念,不懈奋斗的热情,耕耘着科技创新的沃土;用汗水浇灌“四强空管”之树茁壮成长,用恒心守护“四强空管”建设开花结果。(《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郭瑛 实习记者 冯智君 通讯员 康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