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高雅娜 报道: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其中,有一位大家熟知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
谈起亮相首场“代表通道”的体会,刘传健感慨:“作为一个民航人,非常荣幸,也非常开心可以走上‘代表通道’,与大家交流民航情况。希望通过我的发言,让更多人了解民航、关注民航,让旅客对民航多一些理解与支持。”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总飞行师刘传健(记者汪洋/摄)
把学生培养得更优秀
2022年,刘传健来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任总飞行师。在天上飞的时间少了,但肩上的担子一点儿也没轻。飞院现在有1万多名在校飞行学员,要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飞行员,非常不容易。
“我希望把一些好的飞行理念、安全理念、运行理念和我自己对飞行的理解等,贯穿到教学过程当中,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得更优秀。我来自航空公司,知道航空公司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就是从学校开始,培养我们的飞行员,让飞行员到航空公司以后可以与其人才需求相匹配。”刘传健说。
正如刘传健在“代表通道”上所讲,机长肩上的“四道杠”分别代表着专业、知识、技术和责任。它随时随地提醒着我们,手里握着的不仅是驾驶杆,而是鲜活的生命;面对的不仅是冷冰冰的设备和机器,而是无数个幸福的家庭。
在刘传健看来,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高效的沟通能力、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超强的领导力。“要让他们从学校开始就树立这个目标,如果没有这个目标,那么,他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机长”。
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
今年两会,刘传健带来了两份建议,一份是关于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另一份是关于低空经济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近年来,以国产飞机为代表的民用航空生产工具取得技术突破,C919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国产大飞机“研发、制造、取证、投运”全面贯通;ARJ21飞机实现规模化运行,安全载客突破1000万人次;5G、北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赋能智慧民航建设。
刘传健表示,中国民航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掌握国际话语权,必须掌控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我国民航产业还需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引领行业发展。一切创新成果都离不开人才的努力和创造,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因此,为提升中国民航国际竞争力,亟需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
他建议,一是从基础教育改革的源头抓起,从人才培养的最前端实施创新基础教育战略;二是贯彻落实民航科教兴业战略,大力开展民航院校教育改革,要更加坚定的明确民航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三是深入实施民航人才强业战略,建立国际化培养渠道和职业发展路径相结合的机制,构建民航人才强业的新业态、新生态。
健全无人机安全管理法律体系
低空经济,尤其是无人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刘传健关心的另一个重点。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国内实名登记无人驾驶航空器126.7万架,无人机运营企业近2万家;2023年无人机驾驶航空器飞行2300多万小时。未来,随着无人机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不同类型的低空空域复杂交织,全国各类无人机同时在空数量可达百万级规模。
在调研中,刘传健发现,如此巨大的数量规模以及复杂多样的应用模式,客观上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隐患,一定程度影响运行主体安全效益,甚至是国家安全、公共安全、航空安全,给低空经济治理能力带来严峻挑战。
“现在,低空经济很热,但低空经济包括无人机怎么去运行管理,很多规则是没有的。要确保无人机安全、有序、可控运行,促进低空经济相关产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建立健全无人机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为此,刘传健建议,制定与《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执行配套的规章标准、规范程序和管理办法等,逐步健全适应低空经济发展需求的相关法律体系。同时,建立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跨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实行精准化、数字化、规范化管理。
掐指算来,刘传健已经在蓝天上飞了30多年,16000多个小时。“必须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每一次飞行任务。我觉得这是一名飞行员必须要做好的。”没有豪言壮语,但他语气坚定。(编辑:张彤 校对:王亚玲 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