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民航智库>智库专家>张洪
“十三五”期间民航高校“双一流”建设探析
来源:中国民航网2018-10-16 11:21:00

摘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民航高校要突出自身的行业特色与办学优势,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对标世界一流民航类大学,以服务于民航强国建设发展需求为根本导向,加快优化教育结构,集聚行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与行业型大学,引领民航业的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发展,为民航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智力的强大支撑。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发展战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民航高校实施“双一流”建设,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动力,充分发挥行业办学资源优势,积极服务于民航强国建设战略的具体实践。

一、正确把握发展形势,全面开创民航教育新态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战略,民航强国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民航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民航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创新驱动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翼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政策相继出台,国务院相关部委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对民航业发展特别是通用航空产业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与改革措施。当前,全国各地重点发展航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临空经济和低空经济,民航发展活力将进一步提升,通用航空发展势头迅猛,这为民航教育事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战略机遇,同时也对民航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三五”期间是民航高校深化各项事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时期。民航局冯正霖局长在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工作调研时提出了“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目标要求,中国民航大学也提出了“特色一流大学,特色一流学科,特色一流专业”的“三一流”建设目标。总体而言,民航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民航行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基于自身的办学经验与特色优势,以满足行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科学剖析民航教育事业的现存问题与发展瓶颈,科学定位与系统谋划自身的发展愿景、发展战略、发展思路与发展策略,围绕航空科技发展与行业发展需求,加强统筹协调各方资源,着力提升人才培训水平,全面增强综合办学实力,积极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不断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全力建设民航特色一流大学和民航特色一流学科专业,努力为建设民航强国持续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教支撑。

二、民航教育事业“双一流”建设的现实瓶颈分析

当前,民航高校建设发展中依然存在“两个不足”和“三个跟不上”的现实挑战与发展瓶颈。

“两个不足”是指办学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与人才数量与质量不足。民航高校的基础性、保障性的办学设施设备不能跟上行业发展的需要,民航特殊专业人才的培养成本高,专业学科实验室建设投入大,特别是飞行培训的空域资源环境、训练机队等基础条件要求更高。同时,民航高校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完善,人才梯队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团队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教职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飞行教师流动大,安全管理力量不足,飞行训练安全压力较大。

“三个跟不上”具体是:一是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跟不上新形势新任务新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国家全面深化行业改革与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面对最新的政策精神要求与法规要求,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民航高校干部职工的改革意识不浓,总结研究经验并创造性开展工作还不够,运用创新思维应对和解决的办法还不够多。二是管理能力与办学机制跟不上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总体而言,民航高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管理手段传统,办学机制有待创新,治理能力急需提升,运行效率相对偏低,与其他高校、行业单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三是教育质量与培训能力跟不上建设民航强国事业的人才需求。民航局要求加强专业队伍资质能力建设,民航高校的飞行、机务、空管、机场等特殊专业人才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为行业院校的民航高校通过“双一流”建设,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建设具有面向国际视野、自主创新规律的学术体系,在高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产学研融合、校企深度合作、技术技能积累和文化传承等深化改革方面能有所突破,在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创意创业、培养行业工匠、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解决科技成果应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能够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才能打造世界先进水平的支撑国家民航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三、坚持“三个导向”,全面深化民航高校的综合改革

民航高校要坚持以服务民航强国建设为宗旨,以贯彻国家教育综合改革为契机,根据民航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十三五规划以及民航教育科技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务必通过坚持“三个导向”来科学谋划民航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发展方略与实施方案。

(一)坚持政治导向,正确引领民航高校办学方向。

民航高校党委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注重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改变思想引领能力不够强、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的局面,坚持不懈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做“四有”好教师,培育引导广大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健康成长成才,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为建设民航强国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目标导向,有效推进民航高校升级发展。

民航高校的办学要定位为“扎根民航、服务社会、世界一流”,其发展愿景是建设学科结构涵盖理、工、文、管等民航运输生产主要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航空教育集团。民航高校的“双一流”就是要立足于服务民航强国建设战略,对标世界著名民航大学,坚持服务于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两翼齐飞”为办学使命,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布局,制订加快“双一流”建设的发展规划,从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服务对象、训练网络出发,开展行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进行业特色优势学科布局和管理构架的调整,健全科学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使用方式,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民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民航人才培训阵地,世界一流的民航科技创新基地”。

(三)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提高民航高校治理能力。

民航高校要统筹协调处理好“强行业特色”和“创世界一流”的关系,切实克服定位不清、贪大求全、办学特色弱化,同质化倾向等问题,更新现代大学治理理念,着力解决制约民航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着力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行业人才,不断增强民航院校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同时,坚持以大学章程为纲,以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为载体,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教授治教的办学方针,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学代会、学术委员会职能,扩大师生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构建起支撑“双一流”建设目标的现代民航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体系。

四、民航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实施路径

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我国民航高校务必围绕《民航教育培训“十三五”规划》,全面提升六大发展能力,全力助推“双一流”民航行业特色大学建设进程。

(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持续发展能力。

民航院校要科学系统地统筹自身的学科建设、人才队伍、专业布局、发展规模、训练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举措,聚焦中心工作,聚焦薄弱环节,聚焦破解难题,坚持抓重点和带整体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促进、重点突破和渐进推动相衔接,积极拓展与提升行业人才培训能力,大力推进民航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部、局、地方共建民航行业特色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有力推进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民航高校的领导班子要以一流的眼光、一流的气魄和一流的领导力,牢固树立改革是最大政治责任的敏锐意识,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改革,设立由行业专家、教育专家、主管部门领导、航企高管、杰出校友等组成的学校理事会,进一步健全“校—院—系”三级管理模式,增强分校或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务求民航教育领域各项改革推进更加科学有效。

(二)坚持强本固基,全面提升内涵发展能力。

民航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民航教育事业的生命线,重点在于面向国家、区域和产业重大需求,深入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加强青年人才队伍的引培,加大学术带头人队伍与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力度,实施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国际化素质培育计划、中青年骨干培养规划等举措,做好引进海外高级人才与挖掘校内人才潜力工作,形成科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人才管理,实现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同时,着力改善和克服人才培训条件单薄、办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困难,在民航特有专业培训过程中切实弘扬当代民航精神和工匠精神,基于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健全现代民航职业教育体系,抓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训练,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重点抓好飞行、机务、航务和机场等专业技术人员资质能力建设,加强应用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行业特色学科点建设,全力构建民航强国事业所需的“高职—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三)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升特色发展能力。

民航高校要根植于行业发展现状,聚焦行业产业重大战略需求,坚持特色办学发展思路,把“双一流”建设和特色发展引导相结合,促进相关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强化人才培养优质性,建设具有特色办学基础、有发展潜力、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一流学科,以不断强化民航院校行业特色。通过对航空科技与交通运输相关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投入和扶持,实施民航特色学科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工程,加强以飞行技术、空中交通管理、航空器维修工程、机场运行管理、适航技术专业和航空安全管理等为主的民航特有专业群建设,全面深化国际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健全“学历+执照+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航空职业执照考试机构,打通民航行业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支持与民航重点领域产业发展高度关联、紧密契合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集群建设,完善面向行业的开放共享式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建设有国际视野的民用航空学术体系,在不断凝练和彰显特色中打造行业教育培训升级版。

(四)切实坚守底线,全面提升安全发展能力。

民航高校在飞行训练工作中要坚持“持续安全观和系统安全观”,落实航空安全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正确处理好“安全与质量、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用标准降风险,用质量促安全,狠抓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风险排查到位、照章办事到位、物防技防到位、安全文化建设到位。通过开展安全班组建设,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强化岗位资质能力管理,全面建设通用航空SMS体系,健全安全绩效管理机制,建立以信息为驱动、以风险控制为手段的航空安全绩效管理,完善风险排查防控治理机制,全方位、全层级、全链条地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岗位责任、监察责任、领导责任,全面提升飞行训练安全保障能力,特别是要抓好职业诚信文化建设,注重培养安全理念和安全管理能力,提高全员遵章守纪的职业素质,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安全文化环境。

(五)推进产学融合,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民航高校要立足于民航行业的现实需求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据自身的专业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情况,打破管理体制壁垒,突破制约机制障碍,通过整合校内校外、行业内外的创新资源,积极推进校际、校企、校所、校地深度合作,大力推动研究成果孵化与转化,促进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功能的协同发展。通过深化与主管部门、地方政府、航空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的交流合作,构建具有民航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创新团队、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平台,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模式,全面推进民航高校与民航系统的深度融合发展。同时,深化与国际民航行业组织、国内外航空制造商、运营商、服务商的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与支持所在区域发展航空经济,着力拓展对外开放办学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双一流”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推动民航高校成为技术研发促进产业变革并提供行业政策管理咨询的创新基地和高端智库。

(六)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升科学发展能力。

民航高校党委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按照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目标,秉承办人民满意大学宗旨,建立管党治校的责任体系及考评机制,健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重点要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增强教职工队伍的“四个意识”和“四个自觉”,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六个从严”和“八项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党风廉洁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发挥党委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为保障民航高校达成“双一流”目标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保证。

五、小结

民航高校“双一流”建设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色与学科优势,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行业产业互动,全面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与服务行业能力,更好地支撑起国家行业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创世界一流、民航特色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新征程。(中国民航网智库专家 张洪 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

(注:原文发表于《中国民用航空》2018年第8期)

责任编辑:wanglei
相关新闻: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持续优化旅客安检体验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以全会精神为指引,...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2024年拟接收高校...
中秋之夜 新海航“飞飞乐”现金抽奖活动...
中秋假期广州白云机场口岸已超8.3万人次...
济南机场安全检查部开展中秋特色服务活动
济南机场头等舱休息室开展中秋节送月饼活动
长龙航空保卫党支部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
桂林机场联合桂林市公安局机场分局开展...
旅客乘扶梯摔倒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安检员...
暖心服务 郑州机场主动帮助中转旅客顺...
新疆空管局空管开展民航气象信息共享与...
武汉天河机场多措并举推动纪检工作高质...
全力护航“开学季”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多...
锡林浩特机场开展离港系统中断桌面应急演练
昭苏机场启用“失物招领”平台
甘肃省民航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5亿...
深航郑州基地保卫部召开年度业务考核动...
“每日每夜”品牌便利店入驻于田万方机场
暖心服务上线 乌兰浩特机场多措并举保障...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0603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