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证在首”的方便快捷,到高效安检通道的轻松通行;从24小时智能停机位监测系统提供的高效航班保障,到地理信息平台再造的数字孪生机场……作为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智慧含量远不止于此。
“十四五”时期,民航局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民航体系,推动智慧民航发展。《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明确了智慧机场是智慧民航的四个核心抓手之一,并从机场全域协同运行、作业与服务智能化、智慧建造与运维方面,为智慧机场的发展擘画了清晰的蓝图。首都机场积极响应并深入落实民航局关于推动智慧机场建设的相关要求,紧密围绕智慧民航建设主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各项智慧业务场景的落地实施。在数智化浪潮的驱动下,首都机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业务与科技融合更加紧密,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数字化水平显著提高,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持续提高运行品质和运行效率,不断优化旅客服务流程,为旅客打造更加高效智能、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智慧 让协同运行更高效
机场是一台紧密衔接又精密复杂的“机器”。在“首都机场”这个统一的名称下,如今有近百家驻场单位、几万名工作人员,保障着旅客出行的每一个环节。“中国第一国门”是如何有条不紊地运行的?背后又有哪些“黑科技”在默默提供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首都机场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技术在数据共享、运行监控、进程管理、空地协同和效率评价等场景中的应用创新。科技的力量已经充分融入机场运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
高效智能、全域协同的数字化运控体系是首都机场“含智量”满满的有力证明。依托云平台,基础设施资源可以实现智能化按需调配和高效共享,进一步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利用大数据平台,可有机整合首都机场各业务领域2900多个数据项,预测到港航班滑行时间、机位容量、场道结冰等信息,为运行指挥和资源配置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借助地理信息平台,对时空数据进行高效整合、处理、存储和分析,实现了机场业务的实时态势感知和全景“一张图”可视化;通过物联网平台,接入并管理近3万台设备,数据日吞吐量达300余万条,有效消除了信息孤岛;网络安全平台实现了全局安全态势感知,并为网络安全事件处置提供了智能化的辅助决策支持;统一运维平台则整合了传统数据中心、虚拟化及私有云的管理功能,构建起一体化集中式运维体系。该平台支持接入多监控平台的告警数据与性能数据,能够实时感知系统故障,并推动故障得到有序且高效的处置。
开展民航局智慧民航全流程运行场景试点,联合多方推进12个信息化项目,成功实现航班拖曳自动分配,靠桥率提升2%,地面保障车辆和人员的分配与调度时间由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保障效率提高15%以上,在跑道换向时航班正常率提升约10%;开展数字全景机场建设,形成“前瞻规划+预测预报+动态感知+监控预警+联动指挥”的一体化能力;完成停机位监测系统建设,融合视频识别与微波雷达技术,实现入离位、关舱门、除冰等34个保障节点数据的自动识别;持续完善首都机场A-CDM系统和生产运行智能管理系统,全面实现数据共享、运行监控、进程管理、空地协同和效率评价。
“十四五”以来,首都机场智慧成果不断涌现,其运行品质和服务效能随之持续提升。同时,在民航局的相关评估中,首都机场凭借突出的数字化运行能力,获得了行业广泛认可,在全国大型枢纽机场中稳居优势地位。
智慧 让旅客出行更便捷
首都机场航站楼面积达到141万平方米,在这么大的空间里办理各种手续会不会很吃力?有了“黑科技”加持,全流程办理更便捷,无纸化出行更轻松。
“太方便了,只要刷一下脸,就可以在机器上查询自己的航班信息,还可以查看前往登机口的路线。戴着口罩,它也能认出我!”旅客方女士在首都机场第一次体验智能旅客导乘导航屏后赞叹道。不仅如此,在首都机场,“刷脸乘机”已经成为旅客便捷航空出行的常态。旅客凭有效购票证件即可自助完成值机、行李托运、安检验证等多个环节,“刷脸”即可登机,轻松解放双手。
为了给广大旅客带来更便捷、更全面的美好出行体验,近年来,首都机场持续加码科技创新,成功创造并落地多项接地气的智慧化成果,智能旅客导乘导航屏、智能客服系统、高效安检通道、行李全流程跟踪系统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3号航站楼国内出港流程中推行“一证通关”服务,简化旅客出港流程。在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持二代身份证或新版外国人永居证购买国内航班机票的旅客,仅需要出示一张证件就可以完成值机、安检、登机全流程的出港手续,全程无须出示纸质或电子登机牌。“一证通关”服务的成功落地,使旅客安检验证环节通行效率提高约40%,减少了出示多种凭证的烦琐手续,提升了旅客出行便捷性。
智能客服系统可以全天候精准回答旅客提出的问题,在必要时解旅客的燃眉之急。目前,首都机场已在各个用户端部署了智能客服系统,并在航站楼内的导乘导航设备中载入该功能,全方位服务旅客出行。与此同时,首都机场搭建的“一体化”服务平台全面整合了旅客从家门到舱门所涉及的各个出行场景所需的108项服务功能,旅客通过手机就能随时享受来自首都机场贴心、周到的服务。
安检通道的科技创新最能让广大旅客对智慧出行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会。首都机场将“5+1”条高效安检通道组网并行,实现了通道内全流程安检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关联绑定,使标准安检通道的过检效率提高了177%。95%的旅客能在10分钟内过检,有效解决了旅客安检排队问题,减少了等待时间。
“查行李就像查快件一样简单”是不少旅客对智慧出行的期待。为了让行李有“迹”可循,首都机场推出了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借助射频识别技术(RFID),形成面向旅客开放的“行李大数据”。旅客只需要扫描手中的行李条码,就能看到托运行李在机场的运输轨迹和状态。不少旅客表示:“查行李就像查快件一样,随时跟踪,让人放心了不少。”
在为旅客打造便捷出行体验的基础上,首都机场还搭建了国内首个聚焦提升旅客服务体验、面向机场非航商业的综合营销管理平台。该平台通过对商业营销业务进行全流程管理,构建了跨业态营销、精准营销和社交营销等多个应用场景,并结合旅客行为习惯进行个性化精准营销,为旅客带来便捷、个性化的商业服务体验。旅客登录“首都机场常旅客会员”微信小程序或者“航诚商业”微信公众号,进行相应授权后,即可收到所处位置周围店铺的最新购物信息和优惠券。
智慧 让安全管理更可靠
安全是民航业的生命线。在全面推进智慧运行、智慧服务的同时,首都机场同样高度重视智慧安防建设,持续增强运行安全、网络安全及安防人员应急保障能力,夯实智慧机场的安全基础。
首都机场日均航班量大,研究一种行之有效、低成本、高精度的停机位监测技术对于机场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首都机场充分融合视频监测的直观可视与微波雷达监测的稳定抗干扰优势,创新建立了“视频+微波雷达”的机位监测模式,构建了智能停机位监测系统,实现了航空器全场景34个保障节点的自动识别与采集,可全程监控停机位、航空器保障状态。该系统不仅实现了任何天气条件下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的停机位探测,还能有效解决停机位状态更新不及时、停机位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高效利用停机位资源。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首都机场作为“第一国门”,其网络安全至关重要。如果把首都机场比作一个人,那么其上百个运行系统就是器官,而信息网络就是连接各个器官的神经,能准确掌握每个器官的状态。首都机场针对其信息系统复杂、承载信息量大、数据交换接口多、信息交换频繁等网络安全特点,创新开发了安全监测平台、跨网安全交换平台、网络边界准入管理平台等网络安全综合监测平台,通过整合系统内外部威胁情报,实现了全局安全态势感知,为网络安全事件处置提供了智能化的辅助决策支持。
此外,首都机场还搭建了“1-2-1”安全管理平台,将日常巡检任务、隐患风险识别及安全控制指标有机结合,推动安全管理从传统的“靠人盯”模式升级为自动化监控预警,显著扩大了监控范围,有效增强了安防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在“打造世界一流大型国际枢纽”的战略引领下,首都机场将继续深化智慧民航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成为发展新动能。通过完善地面交通功能、探索数智化转型、提高基础设施投资质量和经营效益,推动机场运行品质提升,实现安全主动化、运行协同化、服务个性化、管理智慧化,以科技创新赋能服务体验升级,为奋力谱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民航篇章贡献力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见习记者蒲婉莹 通讯员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