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畅行机场的密码藏在我们的生物信息里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5-07-23 09:55:00

指纹、掌纹、人脸、静脉……生物识别技术通过提取个体独一无二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认证,实现了精准高效的身份核验。从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到刷脸安检、刷脸登机,在智慧民航建设中,推动“出行一张脸”的智慧化应用不仅能显著提高安检效率、通关效率,还能大幅缩短旅客的登机时间。不仅如此,生物特征识别也在机场驱鸟、航空货运等领域崭露头角,助力民航运行更安全、更高效。

智慧出行“一张脸”

如果你是旅客,在喀什徕宁国际机场候机楼入口处仅需要出示一次身份证进行人脸比对,即可实现“候机楼入口—自助值机—自助安检验证—自助登机”的全流程“刷脸”出行。如果你是机组成员,喀什机场引进的空勤证查验一体机在生物识别技术的助力下,让你能够快速、准确地完成安检验证和登机手续。

作为“东联西出、西引东来”的新枢纽,喀什机场的1.5小时航空经济圈覆盖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八国首都或主要经济城市,通过持续扩容和国际化转型,已成为连接中国西部与欧亚大陆的空中门户。据了解,预计整个暑运期间喀什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110万人次。生物识别技术的智慧部署,让在喀什机场乘机起降的旅客和机组人员享受到高效便捷的“刷脸”体验。

近年来,在机场“刷脸”畅行、无纸通关已不足为奇。随着国内旅游航线运力大幅提升,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暑运期间客运航线达33条,每周近180班,其启用不久的T3B航站楼内14个安检口均设有安检验证闸机,71个登机口、151套自助登机闸机都能为旅客提供基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服务。自7月初以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进出境航班数量环比增长10.68%,进出境旅客数量环比增长10.19%,其在入境区域布设的3条一体化智能查验通道,让外籍旅客也能“不到10秒钟无感通关”。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暑运期间预计完成旅客吞吐量478.95万人次,日均7.73万人次;客运航班3.19万架次,日均515架次,其T3航站楼内的自助托运设备、一体化智慧安检通道、登机口无纸化设备等实现了旅客乘机全程电子化。

此外,在中国航信机场生物识别服务平台OneID的加持下,不少机场纷纷进入“一脸通关”时代:旅客在乘机出行前采用线上或线下方式采集个人身份和人脸等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授权,系统完成人证合一核验会在后台生成唯一身份标识。旅客在机场仅凭“刷脸”就可以在值机、行李托运、安检和登机等各个环节快速办理手续。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在广州、上海、昆明、兰州等地机场投入使用,并不断拓展业务场景,实现“走遍机场一张脸”。

一家三口刚从广东旅游归来的王女士告诉记者:“不用机票,不用出示二维码……从进入广州白云机场开始,值机、托运、安检、登机甚至通过海关,我都可以‘刷脸’,无须进行‘我是我’的证明。坐飞机的体验真棒,为民航点赞!”

2020年,民航局印发的《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航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指出,以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和服务品质为重点,做好“旅客出行一张脸”,简化出行流程,压缩综合出行时间。2022年,民航局印发《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在智慧出行层面对“出行一张脸”进行了详细阐释,旨在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深化无纸化、生物识别、电子身份证等应用,实现旅客从买票到抵达目的地的全流程便捷出行,包括无感安检、快速通关、便捷签转、行李服务等。

生物识别技术无疑为“出行一张脸”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指纹、掌纹、人脸……这些高精度的生物特征识别方式不仅确保了身份认证的准确性,还极大地加快了处理速度。

生物信息成为出行密码

生物识别技术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的结合,利用如指纹、指静脉、人脸、虹膜等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如笔迹、声音、步态等行为特征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技术。与钥匙、证件、密码等传统身份鉴定方法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具有更安全、保密、方便的特点,不易遗忘、防伪性能好、不易伪造或被盗用,且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用。

为什么在民航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最为常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常见的生物识别技术中,最早诞生的是指纹识别技术。如今该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人们手指若有磨损破损等情况,指纹识别就无法起作用。掌纹识别与指纹识别类似,且所需的设备体积更大。声纹识别是从说话人发出的声音频谱图中提取身份特征信息和声纹特征,可以随机改变朗读内容,即便曾在网上或其他地方留下语音信息,也不易被复制或盗用,但在登机口或者安检闸机处朗读文字显然有些“社死”。静脉识别采用近红外线读取静脉模式,被认为是“指纹识别2.0”,但受限于模块体积大、功耗高等不足,无法实现大规模商用。

因此,人脸识别成了机场运营最常使用的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自然性,即通过观察就可以比较人脸来区分和确认身份;二是非强制性,被识别的人脸图像信息可以主动获取而不被被测个体察觉,对个体而言是隐蔽的;三是非接触性,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是非接触性的,用户不需要与设备直接接触;四是并发性,在民航众多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

“人脸识别技术利用计算机对人脸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识别,它融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今,多模态融合三维人脸识别技术在人脸识别过程中,机器并非直接处理原始图片,而是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识别,这种处理方式确保了只有在用户面对镜头时才会生成相关数据,极大地增强了安全性”。业内专家表示,除了民航领域,目前我国已经将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安防、金融、服务等领域。

“请张大嘴巴”“眨眨眼”“请按方向转动头部”……

如今,这样的验证环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是因为人脸识别技术需要完成图像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比对识别、后处理、存储和应用等环节。其中,图像采集是重中之重,要求摄像设备采集的图像高清、无遮挡,这样才能在应用中准确无误。

随着机场提供给旅客的服务越来越多,机场所采集旅客生物信息的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这无疑让一些旅客在心中打上问号:“生物识别技术真的不会泄露我的个人隐私吗?”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询问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崔坚律师。她告诉记者,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六条以及《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第四条和第十三条,在公共场所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可以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但需要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所收集的个人图像和身份识别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应当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采用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因此,旅客无须担心隐私泄露问题。

不止于“无感出行”

10秒钟通关,3秒钟~5秒钟完成身份验证,识别准确率达98%……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不仅方便了旅客出行,还促进了机场管理的智能化升级。

在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智慧海关集成的多项高科技功能可让行李查验效率提高50%,通行效率提高超30%;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覆盖全流程的300余套人脸识别设备应用多模态视觉感知技术,每小时保障能力突破600人次;杭州萧山国际机场T3航站楼内的25条国内安检通道均已部署人脸识别系统,旅客从递交身份证到完成身份识别,整个流程的时间被大幅缩短至3秒钟以内……

各机场不仅部署生物识别技术设备,更加快部署集成生物识别技术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机场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业内专家告诉记者,通过集成生物识别技术的管理系统,机场能够实时跟踪和分析旅客流量,根据数据动态调整资源分配,比如增加或减少安检通道、调整登机口工作人员数量等,从而确保机场安全顺畅运行。

除了往来旅客和工作人员,麻雀、燕子等鸟类也经常“光顾”机场,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而生物识别技术为机场的驱鸟工作提供了新的智慧方案。

从声音驱赶、视觉威慑到物理阻拦、无人机驱鸟,机场在驱鸟工作中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目的是减少机场及周边区域鸟类的活动,减少飞机在起飞和降落阶段与鸟类相撞的风险。在驱鸟工作中,鸟类特征提取是最关键的一环。将生物识别技术深度融入驱鸟系统,不仅能精准识别鸟类,还能协同联动,对鸟类实施定向驱逐。

生物识别技术让驱鸟工作新招频现。云南机场集团“7+1”智慧鸟防平台接入视觉大模型,利用超万张本地鸟类图像进行预训练,可快速区分黑颈鹤、红嘴鸥等迁徙鸟种,识别准确率提高超30%,识别后自动匹配该鸟种最敏感的声波频段、激光波长或天敌影像,实现“一键定制驱离”;“云鹰”扑翼驱鸟机器人通过生物识别技术集成轻量化目标检测算法,鸟类识别精度达97%,借助仿生外形与飞控系统,可在发现目标后模拟猛禽俯冲轨迹进行物理威慑。

未来,通过生物识别技术与其他智能化手段联动驱鸟,机场能够在确保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实现对鸟类栖息环境的保护。

在活体动物运输中,生物识别技术同样大有可为。通过识别动物生理特征和行为模式,集成了生物识别技术的监控系统能精准监测其健康状况,确保运输过程安全。同时,结合温湿度传感器,可实时调节机舱内环境,保障动物舒适度,减少运输应激反应,提升整体运输质量。例如,在进行赛马马匹运输时,广州海关就开发了全球首个马脸智能识别系统,实现马匹行进间“无感查验”。如果在货机机舱内有效部署生物识别技术,还能为赛马提供个性化护理方案,实时监控其生理指标,确保其竞技状态不受影响。(中国民航报 记者张人尹)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扎实开展分层分类廉洁...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丰富廉洁文化阵地建设
内蒙古空港贵宾服务公司:拓宽多元化经...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打好反诈“预防针” ...
“西云数据”助力航旅智变 数据科技重塑...
大手牵小手 安检“童”样暖 大兴机场安...
襄阳机场创下通航以来最快破百万记录
新疆机场集团伊宁管理分公司2025年上半...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战高温 出“凉”策 ...
北海机场智能探识驱管一体鸟击防范系统...
甘肃空管分局管制运行部塔台管制室单日...
内蒙古机场集团开通24小时航空公司服务热线
呼和浩特机场高效护航60人儿童团队
2025年华东地区民航空管(通导)岗位职...
“抛雪车”变身“撒药车” 巴彦淖尔机场...
吉安井冈山机场联合机场公安开展无人机...
呼和浩特机场积极应对暑运持续雷雨天气
吉安桐坪机场启用飞行服务站
南宁机场新增恢复南宁—合肥—青岛航线航班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