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探秘民航雷雨季节运输保障“全链条”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5-07-23 09:36:00

夏日的傍晚,一团乌云突然从偏西方向翻滚过来,路上的人们纷纷加快脚步,想在雷雨到来之前回到家中。

此时,在距离北京大兴机场一公里的华北空管局大兴空管中心气象综合探测场内,气象观测员倪震正站在二楼观测台上,凝神注视着天空:“这是北京夏天常见的雷阵雨,一般持续时间不长,但短时降雨量不小。今天的航班又早不了。”

话音刚落,一道紫色的闪电划过天空,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

每年7月,全国各地进入雷雨多发期。当频发的雷雨遇上火热的暑运高峰,许多旅客都关心:我的航班能准时起飞吗?雷雨中如何确保飞行安全?

极端天气能够被精准预报吗?

民航业一定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夏季雷雨天气带来的强对流、低能见度、雷电等恶劣气象条件,不仅影响着航班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也给旅客出行带来很多不便。

空管气象是与雷雨天气联系最紧密的部门,通过观测和预判天气,可以为飞行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情报和服务。日前,记者来到全国民航气象服务的中枢——民航局空管局气象中心,这里主要负责全国民航气象服务的运行管理,发布全国性航空天气预报产品。

民航局空管局气象中心预报室副主任梁爱民介绍,总体来看,今年雷雨季节(5月~9月),我国气温持续偏暖,夏季风偏强,对流天气偏多,极端天气频发。全国降水量分布较历史平均水平呈现“北多南少”的特征。今年登陆我国的台风有7个~9个,略多于往年,强度总体偏强,而且可能有超强台风登陆我国。

近年来,极端天气呈现逐年增多态势。强对流天气引起的强风、低空风切变、龙卷风、大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天气多发突发,大提前量精准预报难度较大。“热力性雷雨等局地恶劣天气的发生,就好比一锅开水中首先冒上来的气泡,很难提前预测那个泡从哪里冒出来。为此,我们建立了递进式的预报和服务模式,从大提前量的‘粗’到临近时间的‘细’,为航空用户提供递进预报和服务。同时,我们也在推进建立完善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和预报系统,将机场终端区局部有雷阵雨的预报逐渐精准为某个时刻、某个机场跑道点有雷雨的预报。”梁爱民说。

为加强雷雨季节航空天气预测,尽早发出针对性的影响提示,气象中心加强与航空公司的协同,每月两次协同制作、发布未来一个月全球/全国航空天气预测,重点关注重大天气过程及其对全球/全国飞行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临近,发布的预报周期越来越短、内容越来越精细:每周制作未来一周全球重大天气过程咨询信息专报,为国际远程航线飞行提供决策支持;每周两次滚动制作未来一周全国航空天气预报,向所有航空公司、机场共享发布,辅助提前决策;提前2天~3天发布重大天气过程快报和台风快报,对全国范围内影响较大的重大天气过程提前预警;每天滚动制作未来54小时全国千万级以上机场、主要终端区、主要航路精细化预报。遇有突发重大天气,气象中心会及时发布重大天气预警信息,对突然发生的重大天气以及未来几小时的发展演变进行预报和预警。

如果突遇雷雨、台风等天气,旅客的行程会泡汤吗?实际上,在发布天气预报或预警后,民航气象部门会持续跟踪天气变化,空管、航空公司、机场会进行协同决策,在优先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对旅客行程的影响。

今年暑运期间,华东空管局构建的精准降雨强度量化观测体系投入使用,将降雨强度判定从此前“一小时的模糊估算”升级为“一分钟的精准量化”,被称为判定降雨强度的精准标尺。这套体系通过设置在机场跑道边的气象传感器实时采集降雨数据,经告警平台深度分析处理,精准推送至一线运行岗位,让机场实现60秒内气象信息的无缝流转和应用。一气呵成的高效衔接能帮助飞行机组精准捕捉降雨间隙,优化航班起降方案,同时也能全面提高机场运行效能。

怎样决策航班能不能飞?何时能飞?

精准预报只是第一步。当复杂天气来临时,航班能不能飞?何时能飞?这是广大旅客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考验民航各单位各部门协同能力的重要问题。

在雷雨和台风天气频发的夏秋航季,航空公司会根据市场变化、飞机运力安排、天气影响、流量控制等因素适时调整航班计划,通常会力争在航班预计起飞时间72小时前做好调整,方便旅客提早安排行程。在没有雷雨等复杂天气或者流量控制等特殊事件发生的情况下,航班都是按照提前计划好的时间起飞的。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当雷雨尤其是强雷雨甚至台风来临时,航班计划被打乱了。哪个机场能飞?哪个机场不能飞?哪个机场能飞多少架次航班?这些问题不是一家航空公司或者一个机场可以解决的,需要全局考量。一个全国统一的协同平台——全国流量管理系统(NTFM)——应运而生。

在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运行指挥大厅,记者看到,除了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外,还有航空公司协调区、机场协调区,全国各大航空公司和机场都在此派驻了工作人员。这种模式方便各个单位第一时间了解全国航班运行情况。民航局空管局运行管理中心飞行流量室副主任魏晓冬介绍:“我们每天都会组织召开协同会,主要是沟通航班情况和改航情况等。有了驻场协同之后,沟通非常高效。”

有了NTFM的全国协调,接下来就是各个机场和航空公司的处置应对。目前,国内的航空公司都按照要求建立了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响应机制,明确启动标准、启动时机和启动流程。当恶劣天气导致航班大量积压、旅客大批滞留时,各大航空公司将按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民航各单位、各部门会增加一线力量,有序应对各类不正常情况。

风雨中如何保障航班安全?

运行指挥中心作为保障航班运行的“大脑”,通过空管、国家气象网站等多个渠道收集气象监测和预报信息,主动监控天气发展趋势、范围以及涉及的机场和航路,并预判对航空公司航班的影响,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及时作出相应的航班调整,并发布预警信息。当辖区内机场遭遇雷雨天气时,运行指挥中心重点关注空中绕飞、地面保障完毕以及滑行等待起飞的航班,做好统筹协调。在极端天气消散后,运行指挥中心会提醒各部门按照机场恢复节奏抓紧保障,同时做好旅客保障,争取航班尽快成行。

机务维修部门作为保障飞机运行安全的坚实后盾,会在雷雨、台风等天气预警发布后,根据风险等级开展转场—停入机库—地面系留等工作,避免飞机产生移位碰擦等风险。一线维修人员直面恶劣天气挑战,在风雨中严格进行飞机绕机检查,对机身、航电系统、起落架等关键部位进行细致排查,不放过任何潜在隐患,严把飞机放行关,确保每架飞机以安全状态投入运行。

从地面到空中,从数据研判到实时决策,飞行员全程以专业严谨的态度应对复杂天气的挑战。记者从东航广东分公司了解到,在航前准备会上,飞行员会借助EFB(电子飞行包)气象软件查看机场天气、卫星云图、雷达图、闪电定位等信息,精准定位危险天气和颠簸位置,全面掌握起飞机场、目的地机场以及航路上的天气状况,分析雷雨云的位置、移动方向、强度等要素,据此科学合理地制订初步绕飞方案。

不仅如此,飞行员还需要与签派员反复核对航班油量、停机位等细节。针对可能出现的特殊天气评估影响,机组内部会专门演练防雷击预案,明确各自在应对复杂天气时的职责和分工,确保在飞行过程中能够高效协作。

在飞行过程中,飞行员会在飞机进入跑道前开启雷达观察起飞航径,根据雷达显示的天气信息,判断雷雨区域的边界和危险程度,为绕飞决策提供依据。如果在飞行中发现天气变化或处于危险区域,飞行员会及时向管制申请改变高度或航向,配合指挥尽快脱离高风险区域,并在绕飞过程中与管制保持密切联系,随时报告飞机的位置和状态。同时,飞行员也会全力保持平稳操作,确保飞行姿态稳定,给旅客带来更加平稳舒适的飞行体验。

复杂天气响应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面对雷雨季节的复杂天气,民航运行单位均建立了分级响应机制,妥善应对不同程度的恶劣天气造成的影响。以广州白云机场为例,其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响应根据延误情况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四级,由低到高逐渐升级。

一般来说,在特殊情况发生前三天,机场会根据气象预报评估运行影响情况,在必要时提前调拨人员、物资,做好应对准备;提前两天,根据天气状况和空管单位发布的通行能力评估,机场组织协同机制各成员单位会商并制订调整方案,由航空公司实施航班计划预调整,通过更早的航班合并、调时操作,在尽量保证旅客成行的同时,方便旅客尽早合理调整出行计划;提前一天,根据更精准的气象预报和空管局修订发布的预战术通行能力再次组织会商,开展航班计划调整工作。

在特殊天气发生当天,机场会根据天气状况,密切跟踪航班调整情况和运行动态。广州白云机场运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李俊颐表示:“我们会严密监控航班运行状态,重点关注长时间延误的航班或者关闭舱门较久的航班,与空管、航空公司协调,进行重点保障。”

机场飞行区是保证飞行安全的重中之重。机坪上设施设备众多,在大雨来临前都要提前进行检查和固定。以今年第1号台风“蝴蝶”侵袭广州为例,6月12日19时47分,广州白云机场飞行区管理部接报台风预警启动信息。飞行区管理部立即检查飞行区内航空器、无动力设备地锚以及围栏等防风设施和飞行区排水沟渠等;组织机务单位预防性回收反光锥等设备,当天22时完成设备回收;次日1时,完成全场防风设备和拴系检查。

6月13日15时44分,广州白云机场台风蓝色预警生效。飞行区管理部立即加强现场巡视检查和视频监控巡查,持续关注跑道、滑行道和机坪等飞行区场地适用性,为航空公司和空管等单位提供及时的信息。

直至6月15日11时37分,广州白云机场解除台风蓝色预警后,飞行区管理部还要进行飞行区场地、设备检查。至此,一次完整的雷雨保障过程才算真正完成。

航延后的这些服务,您了解吗?

雷雨说来就来,航班延误有时因天气而无法避免。航班延误后,旅客最需要的是清晰的信息和高效的服务,这也正是航空公司和机场努力的方向。

近日,受台风和西南季风影响,深圳的雨下个不停。当发生大面积航班延误时,深圳机场联合航空公司第一时间发布天气影响和乘机提示信息,各航空公司也通过网站、App、短信等官方渠道及时发布航班延误调时信息,方便旅客提前掌握信息,做好出行安排和计划调整。为缓解旅客焦虑情绪,机场会在航站楼内充分利用各类电子屏滚动发布航延提示信息和天气卫星云图,方便旅客及时掌握天气状况和航班动态。

一旦发生航班延误,或旅客出于自身原因想要变更行程,往往需要退改签机票。如今,退改签机票的手续越来越便捷。例如,广州白云机场推出了自助改签服务,结合实际增开航延签转、补班专柜,提高退改签效率。广州白云机场航空运输服务分公司服务中转部副经理花蕾介绍:“在隔离区里,我们协同东航、国航等航空公司,在做好旅客候补改签机票的基础上,还打通了跨航企改签渠道。”

航空公司针对退改签机票也推出了许多便捷服务。今年暑期,东航在多个枢纽机场推出“隔离区自助改签‘随改随走’”服务。已完成线上值机且无托运行李的旅客,扫描机场内的“东航专属行程服务专区”二维码,便能获取自动推荐的最优改签方案。通过客舱内的“中转空中智能服务方案提醒”功能,旅客甚至在空中飞行时就可以通过机舱内的Wi-Fi获取转机改签方案、中转柜台位置等后续航班中转动态信息,有效避免误机风险。

航班延误后,为滞留机场的旅客送水和毛毯,让他们在等候期间有舒适的候机环境,这是民航航延服务的应有之义。北京首都机场服务品质部旅促会业务负责人介绍,首都机场协同川航、国泰航空共同推出航延券服务功能,乘坐川航、国泰航空航班的旅客在遇到航班延误时,可以使用航延券在首都机场多家零售和餐饮店面就餐或购物。

雷雨、台风是天空的考题,航班准点是旅客的期盼。每一年的雷雨季节都恰逢民航运输生产旺季,许许多多民航人正用不分昼夜的坚守、环环相扣的协作,确保每一次起落安妥。

科普

雷雨季飞行真相大揭秘

雷雨季节来临,航班延误、取消的情况增多,旅客难免焦虑。一些常见的误解可能让您困惑或者“踩坑”。为了让您在雷雨季节出行更安心、更从容,我们梳理了较为常见的五大雷雨天飞行误解,并为您一一揭开背后的真相。

误解一:我这里晴空万里,航班延误是航空公司没效率。

真相:飞行安全取决于全航路的天气状况,而非起飞机场或目的地某一点的天气。

即使您的出发地阳光明媚,但航路上可能正遭遇大片雷暴区,飞机必须等待或绕行以确保飞行安全。同样,即使目的地机场天气良好,如果飞机进场必经的航段有强雷雨,飞机也无法降落。此外,雷雨常导致空中交通管制流控,所有航班必须按顺序排队起降,这并非单一环节的效率问题。

误解二:预计起飞时刻出现跳变,是不是系统出错了?

真相:雷雨瞬息万变,流量管理决策需要灵活调整。

航班时刻跳变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虽然民航气象部门不断提高预报精度,但雷雨生成消散迅速、移动路径不定,如果突然生成的雷雨云比预报更快覆盖“走廊口”,流量管理决策就必然进行相应调整。此时,航班时刻难免有所变动。反之,如果雷雨天气突然减小或者消散,管制部门会“见缝插针”放行航班,灵活调整流量管理标准。

误解三:飞机被雷击会很危险,必须完全避开才行。

真相:现代飞机有抗雷击能力,绕飞是为躲开复合危险。

现代飞机机身的金属结构可导走电流,关键系统有屏蔽保护,雷击对飞行安全的直接威胁较小。但飞行员仍会尽量绕开雷雨区,主要是为了规避雷雨常伴随的强颠簸、冰雹、低能见度等复合危险,确保飞行安全,而非单纯的“飞机怕打雷”。

误解四:延误后改签其他航班,一定能更快起飞。

真相:盲目改签也许更慢,优先保障有顺序。

雷雨季节天气影响范围通常较大,改签的航班可能同样受限于同一区域的雷雨,或因机场流量管制而面临更长的等待时间。航空公司和机场在恢复秩序时,会优先安排已延误航班的放行,盲目改签反而可能因重新排队延误更久。改签前请务必咨询工作人员,了解航班的实际运行情况。

误解五:雨都停了还说“流量控制”,分明是借口。

真相:为避免雨后“空中塞车”,流量控制是安全疏通的必要手段。

流量控制是指通过限制单位时间内进入某空中交通管制节点的航空器数量,维持空中安全的交通流。雷雨天气导致航班积压,大量航班需要起飞,但机场跑道每小时可起降的飞机数量是有限的,因此空管部门会对航班进行流量控制,通过多次电话协调和计算,保证后续航班安全运行。所以,流量控制是为了给各位旅客提供更加可靠的安全保障。(《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高雅娜、贾璞瑜)

责任编辑:zhangwei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东航云南公司地面服务部站坪保障中心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丰富廉洁文化阵地建设
内蒙古空港贵宾服务公司:拓宽多元化经...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打好反诈“预防针” ...
“西云数据”助力航旅智变 数据科技重塑...
大手牵小手 安检“童”样暖 大兴机场安...
襄阳机场创下通航以来最快破百万记录
新疆机场集团伊宁管理分公司2025年上半...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战高温 出“凉”策 ...
北海机场智能探识驱管一体鸟击防范系统...
甘肃空管分局管制运行部塔台管制室单日...
内蒙古机场集团开通24小时航空公司服务热线
呼和浩特机场高效护航60人儿童团队
2025年华东地区民航空管(通导)岗位职...
“抛雪车”变身“撒药车” 巴彦淖尔机场...
吉安井冈山机场联合机场公安开展无人机...
呼和浩特机场积极应对暑运持续雷雨天气
吉安桐坪机场启用飞行服务站
南宁机场新增恢复南宁—合肥—青岛航线航班
郴州北湖机场圆满完成航空安保审计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