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雷雨天气高发的汛期。这一时期雷暴、强对流天气频繁,不仅影响城市交通,也给航空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航班延误、备降、取消的情况明显增多。面对雷雨天气的不可控性,民航各方要进一步增强应急响应和服务能力,旅客也应多一份理解与理性,共同守护安全、稳定的航空出行环境。
雷雨天气对航班运行的干扰主要体现在影响飞机起降安全,以及影响空域容量和航班排序上。数据显示,每年6月~8月,全国民航天气原因造成的航班延误占比超过60%,其中雷雨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空管部门会根据雷达信息对雷雨区域进行限流管控,影响航班的放行和进离港顺序。同时,大型机场周边航班密度大,一旦天气影响空域运行秩序,就可能形成“多米诺效应”,造成航班连锁式延误。
尽管天气不可控,但如何有序应对,最大限度减少对旅客出行的不利影响,依旧是摆在民航系统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从空管系统到航空公司、机场,民航各方正以科技手段和管理创新增强雷雨季节的运行保障能力。一方面,气象预警技术持续进步。民航局与中国气象局建立了雷暴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利用雷达回波、闪电监测和风场建模技术,为航班调度提供更及时、准确的预报信息。另一方面,民航协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例如,通过ACDM(机场协同决策)系统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民航各保障单位能够实时沟通,完成对航班运行相关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智能决策,从而保障航班动态调整高效可控,有效减少无谓的长时间等待和起飞中断。此外,航空公司和机场的地面服务也在不断改善。如国航、东航在雷雨季节推行“延误保障计划”,在天气预报显示航班将受影响的情况下,提前开通退改签绿色通道,并加强客服中心的人手调配。随着信息透明度的持续增加和应急响应能力的不断增强,民航有能力做好雷雨季节的服务保障工作。
在雷雨季节,旅客的出行体验往往会受到影响,万一无法成行难免心生焦虑。但我们也要认识到,航班延误并非航空公司“主观拖延”,而是对飞行安全极度负责的表现。面对不可抗力天气,旅客不应将情绪宣泄在民航一线工作人员身上,而应更多理解民航运行的复杂性。近年来,旅客在突遇航班延误时展现出较高的理性素养。例如,今年4月,广州白云机场因雷暴阵雨而导致数百架航班延误或取消。有旅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示,“虽然耽误时间,但天气不是人为能控制的,安全第一”。也有人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主动分享延误应对经验,比如及时查看天气App、关注航企账号、下载机场App掌握登机口变更信息、准备应急药品与食品等。这样成熟、冷静的应对方式既能缓解焦虑,也体现出对民航行业的理解和尊重。旅客的理性不仅是对自身安全负责,更是对整个公共出行秩序的守护。
雷雨季节带来的航班运行波动,既是对民航系统服务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旅客理性素养的检验。民航应持续增强技术能力、优化服务流程,真正做到“延误有解释、等待有安排、需求有回应”;而旅客也应充分理解“安全优先”的运行原则,用理性心态看待雷雨造成的暂时不便。在雷雨频发的季节,让我们相互理解、携手同行,让“出行焦虑”减轻一些,让飞行安全更稳一些。(中国民航报 记者王诗彧)(编辑:张薇,校对:张彤,审核: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