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起令人动容的紧急救援在云端上演,引发广泛关注:厦航乘务长用标准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成功化解2岁幼童异物卡喉危机;东航机组紧急救治突发疾病旅客,并果断决策备降,为抢救赢得时间……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民航人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更勾勒出民航构建空中生命保障体系的坚实足迹。
在万米高空中为生命护航,靠的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日复一日的专业积淀。民航乘务组已然超越“空中服务”的角色定位,成为经过严苛训练的“急救先锋”。厦航乘务长在面对幼童异物卡喉的紧急情况时,能果断采用正确的急救方法化险为夷,正是得益于严格的应急医疗知识和技能训练以及常态化的医疗复训机制。诸如此类的培训还涵盖创伤止血、现场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护送、心肺复苏以及各种急救用品的使用等内容。通过这些培训,乘务员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分秒必争地判断病情,精准到位地操作设备,有条不紊地协调分工。部分乘务员还自发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只为在关键时刻能多一份保障。
如果乘务组是“前线战斗力”,那么空地协同能力的不断强化则为患病旅客急救提供了可靠的“后方支援”。民航的机上医疗有着严谨的执行方案,一旦旅客突发疾病,乘务组会第一时间评估病情,随即通过客舱广播寻找医护人员。若机上无专业医生,乘务组便会依据培训所学对旅客进行初步急救和生命体征监测。而南航、东航得益于“机上医疗志愿者计划”“东航空中医疗专家”等项目的启动,寻找专业医疗救助力量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与此同时,机长会根据情况与地面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作出备降或调整飞行计划的决策。空管部门也会全力配合,开辟空中绿色通道。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织密了空中救援网,为患病旅客抢出了救援黄金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机上医疗设备也是开展空中救援的重要基础。常见的氧气瓶、急救药箱、自动体外除颤器等专业设备与乘务员的专业技能形成合力,为空中救援上了“双保险”。但近年来,随着航空旅客运输量不断攀升,空中旅客突发疾病数量也呈逐年增长态势,这对民航机上医疗设备的配备与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航空公司有必要增加机上常用医疗设备和药品的种类和数量,确保能够提供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医疗物资。同时,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推动航空公司引入更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以便在旅客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机上医疗保障水平。
民航业已在空中救援方面付出了诸多努力,但高空医疗的特殊性决定了“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对旅客而言,出行前做好健康自查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尤其是患有基础疾病或身体不适者,应提前咨询医生意见,评估自身是否适合乘机。如需要携带特殊药品或医疗设备,应提前了解相关规定并做好准备。在旅途中,若旅客感觉身体异样,应及时向乘务员寻求帮助,切不可拖延。
从个体的“教科书式急救”到行业医疗救护服务的逐步规范,我们能看到民航业对“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感悟和全面践行。这种将专业融入每个细节、把敬畏生命刻进服务基因的追求,终将架起一座可靠的云端生命桥,守护旅客平安飞抵目的地。(《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潘瑾瑜)(编辑:孙文瑾 校对:金杰妮 审核:程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