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防疫政策进一步优化调整以及出境游的有序恢复,我国国际航空客运市场开始进入恢复期。在国内航企逐步加快国际航线航班恢复步伐的同时,外航同样纷纷发力,开始积极有序恢复或加密至中国的航线航班,从而带动国际市场复苏。国际航协预计,今年亚太地区的航班运力将以超预期的速度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游的快速升温将给全球旅游业复苏注入巨大活力。
为行业全面复苏注入动能
2月6日零时15分,几十位中国旅客乘坐阿联酋航空EK363航班开启出境之旅,分别前往阿联酋以及埃及旅游。这是文旅部自2月6日试点恢复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业务以来,中国内地首个踏上出境游旅程的团队。
国际航协北亚区副总裁解兴权表示,中国重新开放和重启国际旅行,以及出境旅行团的再出发,必将推动航空业复苏。此言非虚。疫情发生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客源国。随着我国试点恢复出境团队游和“机+酒”业务,我国出境游市场将呈现持续回暖、加速复苏的趋势。
2022年,与其他地区相比,亚太地区客运需求恢复相对缓慢。根据国际航协的数据,2022年亚太地区的客运需求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44%,而其他主要地区已经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80%~90%。国际航协在2022年12月初发布的行业展望中预计,2023年亚太地区的客运量将恢复至2019年水平的70%,前提是中国在2023年下半年逐步放松限制。
实际情况是,中国在今年1月便重新开放边境。在解兴权看来,这必将积极推动亚太地区航空市场复苏,今年亚太地区的航班运力将以超预期的速度恢复。国际航协《世界航空运输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公民是全球第二大客群。解兴权说,考虑到中国游客出境游的规模和消费能力,中国市场开放尤其是中国游客回归经济意义巨大。
疫情发生前,全球航空市场的重心正在加速东移。解兴权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疫情极大地冲击了国际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但行业重心东移的趋势并未改变。“当所有旅行限制解除后,亚洲仍将是增长最快的地区”。
事实上,随着我国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国际航空市场上的出行需求快速释放,不少外航高管均直言不讳地强调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并增强了重回中国市场的信心。例如,亚洲航空马来西亚公司首席执行官里亚德·阿斯玛特表示,中国是其不可或缺的市场,疫情发生前其就为中国市场提供了最大的运力。亚航X首席执行官本杰明·伊斯梅尔则表示,在公司实施的“运营热门和盈利航线”增长战略中,中国是一个主要市场。传统航企的代表汉莎航空集团同样将中国作为其重要的战略市场。
“中国政府重启国际航空旅行为全球和地区航空业持续与全面复苏注入了动能,我们对中国和本地区的国际航空市场复苏与发展充满信心。”解兴权说。
外航加快回归中国市场
在我国放宽新冠疫情相关入境限制后,包括法国航空、荷兰皇家航空、阿联酋航空、新加坡航空、汉莎航空在内的多家外航纷纷宣布大幅增加在华客运航班,以满足旺盛的出行需求。
在众多外航中,服务中国市场近20年的阿联酋航空属于行动较早的。该公司在农历春节前夕便宣布,将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航班运营规模。目前,该公司不仅重启了上海—迪拜客运航线,将广州—迪拜航线增至每日1班,还将自3月15日起重启每日1班的北京—迪拜航线。届时,阿联酋航空在中国内地市场上运营的航班量将达到每周21班。
在中美市场上,达美航空、美联航均恢复了中美不经停直飞航班。在中欧市场上,以汉莎航空集团、法航—荷航集团和国际航空集团为代表的三大航空集团均表示将重启航班或增加班次。其中,汉莎航空集团旗下汉莎航空、瑞士国际航空、奥地利航空正陆续恢复、加密至上海的航线航班,国际航空集团旗下英国航空将在今年上半年重启伦敦至上海、北京的航班。
相比之下,法航—荷航集团在中国市场上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法航自1966年以来一直深耕中国市场,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前,每周运营往返中国的航班多达32个。该公司目前通航北京、上海、香港3个中国航点,自7月1日起这3条航线均将增至每日1班。荷航方面表示,鉴于商务旅客的需求水平,中国市场对其航线网络具有重要意义。该公司计划在今年夏秋航季加密至中国的航线航班,至北京、上海航线将在5月增至每日1班。
在疫情发生前,中国市场对新加坡航空集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新加坡航空在中国内地已经恢复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成都、厦门等7个航点。自3月起,该公司还将逐步增加至北京、上海、广州的客运航班,最终达到每周49班,方便旅客出行。其中,上海航线将增至每日4班。
作为新加坡航空集团旗下的低成本航企,新加坡酷航方面近日表示,新加坡往返中国内地航线将大规模复航增班,有13条航线、每周超过50个航班供旅客选择。其中,海口、西安、宁波航线将于今年4月复航,沈阳、南宁航线将于5月复航。同时,广州航线自3月起增至每日1班,南京航线将陆续增至每周10班,天津、杭州、郑州、福州航线也将陆续增班。
助力国际客运市场重启
“中国边境的重新开放和恢复出境团队游是积极的第一步,但市场复苏的速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座位数和航班量恢复到疫情发生前水平的速度。”解兴权表示。航班换季后,随着国际公商务人员往来和旅游、留学等市场的逐步恢复,中外航企的航班运力调整将逐步到位,国际航班量有望进一步增加。
让国际航空客运市场重回常态将是航空公司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解兴权告诉记者,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国际航协北亚区已经组建了由中国主要航空公司加入的民航业重启工作组,并与在华运营的各航空承运人代表密切联系,通过分享其他市场的复苏经验和各类实证有效的指南与工具,提供航班时刻、安全运行、人员与设施保障等领域的政策倡导和专业支持,助力这一市场快速有序地回归常态化运营和重返高速增长的航道。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太地区重启国际旅行的进程较慢,因此有机会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避免遭遇去年在欧洲和美国枢纽机场出现的延误和拥堵。国际航协还积极呼吁各国主管部门和机场关注疫情的翘尾影响,建议给予相关航企过渡期内相应的豁免措施。
同时,随着国际航班大规模复飞,航空公司在安全和运行方面同样面临挑战,如航班计划编排、人员复岗培训、运行控制、地面运行、机务和航空器适航等。其中,缺乏专业人员将是民航在短期内面临的巨大挑战。为协助航空公司应对以上挑战,国际航协前期已出台“为中国地区行业重启做好准备”“国际航协相关建议及标准·行业重启指南”等一系列相关专业领域的工作文件供航空公司参考和使用。
疫情发生后,旅客对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愈发重视,也更加偏好使用技术尤其是无接触式技术来提高出行的便利性。根据One ID倡议,航空公司正与国际航协合作,通过非接触式生物识别流程对旅客在机场的行程进行数字化管理。国际航协已制定行业标准,赋能旅客以数字方式证明其可前往国际目的地,避免在值机柜台或登机口停留查验旅行文件。
“国际航协全球旅客调查发现,83%的受访旅客愿意分享移民信息以加快机场处理速度。所以,我们相信这将在实施后成为旅客的热门选择。对航空公司和政府来说,这也是很好的激励,在旅客到达机场前即可提升数据质量、减少资源需求和解决准入问题。”解兴权解释说。(《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