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汇总>民航报推荐
在逆境中蓄力 2022年国内机场业盘点
来源:《中国民航报》2023-02-01 13:57:00

延宕3年的新冠疫情对民航发展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在过去一年里,我国民航面对安全压力、疫情防控、经营亏损等因素交织叠加,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逆境中爬坡过坎,经受住了考验。

2022年,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99.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07.6万吨,分别恢复至疫情发生前的46.3%、38.1%、80.7%。尽管民航客货运输在行业寒冬中放慢了发展的脚步,但是民航重大基础设施的前期工作和建设仍在稳步进行。

2022年,民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亿元,连续3年超千亿元,其中新建迁建8个机场,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54个,通用机场达到399个。在行业寒冬中,机场的建设与运营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积蓄着力量,时刻准备拥抱复苏的春天。

加大机场建设力度

2022年民航新建迁建8个机场,且不少具有标志性意义。其中,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建成并投入运营尤为引人关注。这是继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之后,近几年来民航的又一重点工程。

作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第四个、中国唯一的专业货运枢纽机场,2022年7月投运的鄂州花湖机场被外界视为中国航空物流枢纽参与全球航空物流竞争的母港。以顺丰速运为例,其能够以鄂州为中转点,发挥强大的网络辐射效应,提升运营效率,增加货量,从而与行业平均水平再拉开3小时以上的差距。这种服务中国和全球供应链产品的核心优势将重塑航空货运市场的格局。

最为人称道的还是智能建造贯穿鄂州花湖机场建设过程。作为数字化设计及智能建造的示范性项目,鄂州花湖机场全面应用数字工地精细化施工管理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传感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工程管理人员可以迅速掌握最新和最准确的施工人员、机械、车辆、物料、施工过程数据,辅助进行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实现了对施工全过程的精细化管控,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效率。

未来,一批“多航站楼+多跑道”模式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开建,一批填海机场、高高原机场等建设项目上马。无论是工程数量还是施工难度,都对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行业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鄂州花湖机场的建设过程为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机场设计精细化水平和施工管理效率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除鄂州花湖机场外,西部高原地区也有数个机场建成通航。这是《“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中“完善非枢纽机场布局,新建一批非枢纽机场,重点布局加密中西部地区和边境地区机场”的具体实践,意义非凡。例如,2022年12月正式通航运营的新疆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是继昭苏天马机场、阿拉尔塔里木机场之后,新疆2022年建成通航的第3个运输机场,新疆运输机场总数由此增加至25个。作为我国最西端的机场,也是新疆首个高高原机场,它将塔什库尔干到首府乌鲁木齐的时间由开车超过24小时,缩短为空中飞行2小时左右。

像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这样的位于老少边穷地区机场的建成通航,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大大提升了出行的便捷度与幸福感,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对外交流交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更快捷顺畅的空中通道。

以“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和“十四五”民航发展规划建设任务为重点,民航今年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2023年颁证运输机场达258个。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厦门、呼和浩特等新机场建设,支持首都机场“提质增效”项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突破枢纽容量瓶颈;全面提升机场规划设计水平,推动以BIM为代表的智能建造新技术拓展应用,推动国家综合机场体系向更高质量迈进。

提升机场服务品质

民航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机场建设加速推进,为民航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今,我国民航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持续提升机场服务品质和旅客出行体验是机场运行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行业逐步恢复的阶段,要发展速度,更要品质和温度。

2022年,民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续开展服务质量专项行动,航班正常率连续5年超过80%,全国251个机场实现了国内航班无纸化便捷出行,购票环境持续优化,行李运输明显改善,机场餐饮基本实现“同城同质同价”。

值得一提的还有不断优化的首乘服务。尽管不是全新概念,但它是2022年民航服务工作的亮点之一。尤其是包括西部多个机场在内的西北民航各单位自2022年初以来,以首乘服务升级行动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创新的服务举措为基础,持续推进首乘服务标准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首乘服务标准化程序、作业指南、服务规范,解决了首次乘机群体的出行难题,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西北民航的成功探索推动了其他地区的机场打造有特色的首乘服务品牌,如北京大兴机场的“首乘计划”、昆明长水机场的“首乘首帮”、武汉天河机场的“首乘无忧”等。事实上,首乘服务的背后,是机场、航企等以此为抓手,持续以服务升级助推市场发展,有效刺激市场需求,为后疫情时代市场恢复注入动能。

随着智慧民航建设不断推进,科技持续为提升机场服务品质赋能。在这方面,北京大兴机场成为全国机场的样板。2022年,北京大兴机场推出了登机提醒预约服务,乘机旅客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预约登机提醒,这样办理完值机手续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时间,不必再担心误机。

像查快递一样查行李,是不少旅客对智慧出行的期待。因此,北京大兴机场行李全流程跟踪工作也在不断提升。2021年9月,北京大兴机场已全面实现进港行李可视化。2022年8月31日,北京大兴机场联合东航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出港行李可视化服务。如今,旅客可以在行李转盘航显屏、值机柜台航显屏上查看行李车在场内的运行轨迹以及行李实时卸载画面,进一步缓解旅客等待行李的焦虑。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行李服务让机场长期以来的服务痛点真正变成了亮点,以上这些服务举措也让旅客深切体会到“人民航空为人民”的行业宗旨。

建设高质量机场网络

2022年初,民航局印发的《民航局创新“干支通,全网联”服务模式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末,要基本建成广泛通达、中转顺畅的国内“干支通,全网联”高质量航空运输服务体系,以有效满足中小城市、边远地区民众的航空出行需求,持续提升旅客对航空运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截至2022年底,我国运输机场总数达254个,通用机场达399个。全行业在机场数量快速增加的同时,加大力度推进中转便利化,让干线、支线、通航短途运输之间的“供血”效应加速显现,网络融合度持续提升。其中,由中航信负责开发建设的中转旅客服务平台为旅客中转提供公益平台服务,正在实现中转场景中民航运行、服务、监管方式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流程创新和多系统、多机场、多业务协同,使旅客中转更加便捷、舒适。

2022年,北京大兴机场开展了内蒙古扎兰屯—北京大兴—福建厦门航线试点,两个航段分别由河北航空和厦门航空承运。试点主要围绕中转旅客保障流程和行李保障流程展开,全程只需要5小时50分钟,其中在北京大兴机场中转只需要40分钟,过程顺畅。在对“干支通,全网联”网络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内蒙古、云南、新疆等不同省区都结合各自航空市场的特色与优势,以及当地重点产业与旅游资源,开发出适合自己且能持续发展的中转产品与模式。

由于通用航空与公共航空在设施设备、客票销售、安检登机、运行保障、机场服务等方面规范性、一致性、连通性不足,在打通通程航班运营堵点方面,各地机场也不遗余力。内蒙古鄂尔多斯机场积极推进运输机场与通用机场安检互认工作,并制订了鄂托克前旗—鄂尔多斯航线的一次安检可行性方案;云南芒市机场则对中转系统进行升级改造试点,将通程航班数据成功接入智慧中转TCS系统,率先实现了“干支通”三网数据互联互通。据悉,2023年,民航局将继续扩大“干支通,全网联”试点范围,深入研究跨航企中转模式,完善通程航班管理,发挥网络效应。

2023年已经到来,我国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民航运输市场也将迎来显著复苏,要坚持打基础、谋长远、增后劲。除加大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布局完善、功能完备、保障有力、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综合机场体系外,民航未来还将大力建设以机场为核心、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多种交通方式深度融合,总结上海虹桥、北京大兴、成都天府等机场的实践经验,推出更多的“航空+”联运产品,加快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提升民航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占比,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交通强国目标。(《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程婕)

责任编辑:jinjieni 000
推荐新闻: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江门首家重载共轴无人直升机F-600产线落...
伊犁伊宁国际机场推出行李防错拿新举措
海南空管分局全面升级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巴彦淖尔机场开启空管技能“强化模式”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开展保密教育系列活动
桂林机场扎实做好汛前准备工作
新疆机场集团博乐机场顺利完成2025年度...
那拉提机场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
吉安井冈山机场开展防汛专项检查工作
乌海机场多举措做好滞留旅客应急转运工作
赤峰机场联合赤峰市交通运输局开展“民...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获评2024年度二星级“...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用科技塑一场与旅客...
二连浩特机场“五一”小长假客座率同比...
五一假期吉安井冈山机场迎送旅客1.18万人次
“五一”假期 乌兰浩特机场完成旅客吞吐...
江西航空开展五四青年节主题机上活动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合创劳模创新工作室:...
首都机场安保公司与安委会开展交流共建
江西航空团委联合江西民航各单位团委举...
返回首页
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24158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06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10120170026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3657

本网站所刊登的《中国民航报》及“中国民航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国民航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中国民航网 办公电话:010-67355289 传真:010-67355289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2264信箱 邮政编码:1001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55289 举报邮箱:news@caacnews.com.cn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