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丰蘩 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
在提出激发和满足主要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纲要》也为民航指明了着力点,包括加强航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和区域枢纽机场、释放通航消费潜力、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等,引发多家媒体关注。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同时,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及其展现出来的巨大内需潜力,为扩大内需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凸显了扩大内需的重大意义。
《纲要》发布后,相关媒体聚焦其中与民航相关的重点内容,认为《纲要》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行动路线,在优化防疫政策和国内经济急需恢复的情况下,其发布对未来民航恢复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具体来看,共有四方面涉及民航领域。
在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方面,《纲要》提出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海岛、邮轮、低空、沙漠等旅游业态。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
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纲要》提出加强航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和区域枢纽机场,积极推进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推动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
在促进重大装备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方面,《纲要》提出加快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机载设备等研发,推进卫星及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有媒体指出,随着C919国产大飞机正式交付,其安全飞行、高可靠性、高经济性被持续验证,必将带来大规模量产。与此同时,围绕大飞机上下游产业链的航空发动机、航空材料、机载设备等高端制造业将在国内高质量集聚,进而发挥对产业拉动的更大乘数效应。北斗卫星组网已经完成,其应用将是重点,更多基于北斗系统的航空制造解决方案将提升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同时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加强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方面,《纲要》提出完善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新型智能装备、航空消防大飞机、特种救援装备、特殊工程机械设备研发配备。腾讯网等媒体认为,基于航空能力构建应急救援体系是最快速、最可靠、最高效的方式。国产直升机、消防大飞机、大型无人机等高端装备技术日趋成熟,产品性能基本稳定。基于可靠性载具加速构建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将拉动我国相关产业迅速崛起。
民航内需市场庞大
扩大内需既出于对世界大势的深刻洞察,更源自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信心。我国已经建立起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具备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还有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升级方兴未艾。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这些数据说明,内需对经济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已经成为经济“稳”的重要基石。同时,这也充分证明,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内需是稳增长的重中之重。
内需市场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中国民航报》评论指出,依托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我国航空市场空间仍然大有潜力可挖。数据显示,在2021年我国新增航空人口中,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的占比达到53%;在2022年上半年新增航空人口中,来自一线城市之外的比例为90.8%。空客公司预计,未来20年,中国旅客运输量将增长2倍以上。到2041年,中国每年人均航空出行次数将从不到0.5次增长到1.5次。
业内专家认为,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民航应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有关服务消费升级、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等要求,一方面可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丰富度,服务数量持续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可通过扩大产品覆盖面,服务收入逐步增长的低收入群体基础出行需求。尤其是在扩大产品覆盖面方面,一是要扩大航线网络覆盖面。例如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未坐过飞机的人群较为集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周边无机场或有机场但航线网络布局不完善。因此,民航应进一步加快中西部机场的规划建设速度,同时完善航空公司在中西部地区的航线网络布局。二是扩大价格覆盖面。相当数量未坐过飞机的老百姓除确实无需求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民航机票价格相对较高,其暂时无法承担航空出行支出。因此,民航服务低收入群体的另一大方向是全面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向低收入旅客提供更基础且价格更优惠的出行产品,增强保障旅客基础出行需求的能力。
与此同时,与消费相比,投资的乘数效应大,受疫情影响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正如《纲要》中提到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民航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加强航空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和区域枢纽机场,推动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中国民航网认为,这一点契合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下的民航重点工作,不仅有利于推动惠民生、扩内需,也有利于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消费类通航体验逆势增长
2022年12月17日,从安徽芜湖直达安徽黄山、江西上饶、浙江建德3个城市的低空短途运输航线在安徽芜宣机场正式开通,为发展低空经济增加了“新航道”。
无独有偶。在湖南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这个森林覆盖率达80.2%的公园不仅成为长沙市民“享受绿色,回归大自然”的好去处,更成为群众“打卡”滑翔伞的选择。在河北,某通航企业表示,尽管服务大型文体赛事的航空摄影业务一度搁浅,但空中游览业务占比提高,2019年约为40%,2020年提高至60%左右。
对此,界面新闻等媒体认为,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一度掀起通航消费热,低空游览、跳伞运动等项目大受欢迎。某在线旅游平台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通过在线旅游平台预订跳伞产品的订单量较6月增长近两成;从价格来看,7月暑期跳伞人均价格较往常上涨一半,当月跳伞产品人均花费较6月也有大幅增长,增幅达到62%,显示出跳伞市场的“量价齐升”。
通用航空新消费领域主要包括低空旅游、航空运动、私人飞行、航空俱乐部等,其中围绕景区开展的低空旅游业务近年来发展尤为迅速。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到2030年,中国通用航空市场规模总和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2020年~2030年中国通用航空市场规模增量将达到1.2万亿元左右,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1%。而除了本次发布的《纲要》提到通航消费,早在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挖掘多样化的通用航空消费潜能。彼时,我国通用航空作业总量80%以上来自飞行培训和工农林航空作业,通用航空具有的交通、消费等基本功能应用严重不足。《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促进通用航空与旅游、体育及互联网、创意经济的融合,挖掘多样化的通用航空消费潜能,更好地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纲要》发布后,不少通航企业认为,其将极大地促进通航消费,但同时也表示,当前大部分消费者将通航消费当作尝鲜性项目,如空中游览只尝试一次或两次,很少遇见回头客。“为了吸引游客,一些通航企业尝试加入不同元素进行内容创新,比如推出景区飞行体验项目”。
业内专家指出,通航消费市场是一个潜在市场,需要进一步挖掘、激发,通航企业亦需要提升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提高盈利能力。建议通航企业主动亲近市场,不能被动地依靠旅行社或中间机构带客,不要沦为替旅行社或中间机构打工的“通航民工”。
不过,有了《纲要》等中央政策的指引,相信相关部门很快就会行动起来,我国民航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将得到充分释放,助力我国经济恢复增长基础进一步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