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研究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党中央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考虑与布局,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考量。
基础设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被称为稳健支撑型增长点,对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无论是1998年积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并产生了持续性影响。有测算显示,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一份基础设施投资往往可带来数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及国民收入。可以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是扩大总需求、稳增长的客观需要;长期来看,对于优化供给结构和补短板也非常必要。
近年来,我国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涌现出一批引领世界水平的机场样板工程,但也存在短板弱项。比如,中西部偏远地区支线机场覆盖不足,须加快构建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民航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再比如,航空物流等升级基础设施建设须得到更多创新支撑。因此,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把加强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把握好国家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的窗口,抓紧谋划一批关键性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现代化民航基础设施体系,努力实现民航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跨越式提升。
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稳住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构建现代化国家综合机场体系。要找出我国民航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关键和薄弱环节,通过联网、补网、强链,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既要疏通“大动脉”,又要激活“毛细血管”;既要“连点成线”,又要“织线成网”。近期,川东北革命老区最大的机场达州金垭机场正式投运,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还促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动四川革命老区发展。此外,今年民航还将加快推进厦门新机场建设,推进广州、重庆、福州、长沙、西安等机场改扩建;全力推进西藏“3+3”项目建设,力争隆子、定日机场完工;加快提升机场货运保障能力,确保鄂州货运机场顺利投运。可以说,每项工程都是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联网、补网、强链的最好回应。
以数字化转型为内在要求,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民航基础设施体系。越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剧,越要高度重视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充分发挥新基建保增长、转动能、调结构、育优势的重要作用,布局建设新一代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平台、宽带基础网络等设施,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当前,我们更要以智慧民航为主线,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信息手段对传统基础设施赋能,加强民航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基建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为稳住经济大盘贡献民航力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张丰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