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智慧机场插上腾飞双翼
——民航建工助力鄂州机场智慧建设侧记
3月19日19时10分,顺丰航空一架波音757-200全货机平稳降落在湖北鄂州花湖机场西跑道上,历时4小时7分钟的鄂州花湖机场试飞任务圆满完成。这一刻,机场距离正式通航迈进一大步。
在参建鄂州花湖机场过程中,民航建工以实际行动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四型机场和“四个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数字化管理优势,推动智慧工地建设,打造民用机场品质工程,推进中国机场品牌建设,以“民航建工,建功民航”的雄心壮志谱写了一首美丽的劳动之歌。
实现全流程 BIM建模和数字化施工
完成试飞是鄂州花湖机场飞行程序批复和相关行业验收的重要前置条件,这也是我国首次以全货机机型完成新机场试飞工作。“看到飞机一飞冲天,我和同事们内心非常骄傲与振奋,预祝鄂州花湖机场顺利开航!”负责承建鄂州机场西跑道的民航建工生产经理韩李表示。
花湖达四海,鄂州通五洲。鄂州花湖机场是亚洲首座专业货运机场,也是民航局重点实施的四型机场示范项目,可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1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30万吨的保障需求。今年3月16日,由民航建工主要参与建设的场道工程顺利通过竣工验收。
抚今追昔,往事历历在目。
在会议室内,主管施工员曹森手拿平板电脑正熟练地操控着。透过电子屏幕,鄂州花湖机场场道工程的施工实况、场内人数、车辆状态、作业内容等数据呈现,不同颜色的BIM(建筑信息模型)精准反映各式机械的工作状态及施工进度……
“这就是鄂州机场场道数字化施工管理平台,是全过程盯控现场作业的‘中枢大脑’。有了它,建设者就像拥有了千里眼,即便足不出户也能尽知现场情况。”负责数字化施工的曹森说。
“鄂州机场是国内机场领域首次全生命周期运用数字施工与智慧建造技术和全域BIM建模的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中,BIM和数字化就像一双翅膀,助力鄂州机场在荆楚大地上成功启航。”民航建工第十一总经理部总经理徐刚强介绍说。
攻坚克难 实现零的突破
施工未动,建模先行。机场建设领域的全域BIM建模,对项目团队来说完全是全新领域,挑战巨大。
“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啃下‘硬骨头’!”听着项目负责人刘仁海斩钉截铁的话语,不少人纷纷立下“军令状”,专项攻坚小组随即成立。
为实现零的突破,项目会议室经常彻夜灯火通明,施工技术人员在与专业建模公司方面深度沟通后,凭着一股钻劲儿逐步搭建起BIM建模平台。但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
“场道是建模的重难点所在,由于技术公司对施工环节和工程规范不够了解,经常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项目总工杨鹏举解释说,为了减少纰漏,技术团队好几次几乎是通宵达旦地讨论研究。
“唐工,这批钢筋建模可以报送了。”正在现场巡查的唐春照用手机打开刚刚发来的模型图,原本舒缓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扭头就往工区外走去。“这里的错误很明显呀!”顾不上摘下安全帽,唐春照刚进建模室就大声喊道:“标准为HRB400的钢筋只能弯折135度,你这模型都弯折180度了!”
看着一脸严肃的唐春照,技术人员赶紧修改。“还有这里,可以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唐春照在电脑屏幕前认真比画着……
去年,场道施工正值盛夏,烈日灼晒着大地。在场区内,唐春照和几名测量员正进行实地测绘,脸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淌。由于机场内施工作业交互面多,助航灯光、弱电等安装关系复杂,场道建模难度大,需要通过实地测量精确建模数据,提前发现碰撞点,以保证后续施工。
“最终,全体建设人员硬是在一片技术荒原上完成了项目的全域模型创建,累计构件超800万个,数据容量超过50G,实现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全程可视化操作。”杨鹏举欣慰地说。全域模型顺利创建,为数字化设备“跑步进场”创造了条件。
转变思维 开启数字化施工新篇
在蓝天白云下,鄂州机场项目正全力推进,挖掘机、压路机、强夯机等机械车辆往来穿梭,奏响一首激昂向上的施工奏鸣曲。民航建工施工员张鹏轻触平板电脑,实时查看各项施工数据及作业状态。
“老李啊,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显示,这一区域碾压次数不合格,已经用红色记号标记出来了。”在地基处理作业的施工现场,张鹏对一位老师傅说。
“我干了几十年跑道了,根本不需要用什么数字化设备监测,道面压了多少遍,我心里有数!”老李倔强地回应。张鹏随即对项目进行实测实量,经检验,该区域压实度确实不够。老李讪讪地笑着:“这个数字化平台真不简单,看来光凭经验是不行喽!”
在数字化系统推行初期,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并不十分接受这种施工方式。可随着实践的检验,这些“老思想”开始逐渐转变。无论是强夯还是碾压施工,只要打开数字化平台,哪里强夯次数不够,哪里碾压实度不强,都能一览无余,工程质量有了充分保障。用张鹏的话说就是:一板在手,施工不愁!
由于前期拆迁等,作业面不得不延期交付。面对即将到来的水稳铺设节点,生产经理韩李却表现得胸有成竹。原来,项目组在水稳作业中引入了世界先进的数字化摊铺系统,用全站仪自动追踪摊铺机上光学标靶,根据实测偏差实现对熨平板高程和坡度的自动精确控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水稳施工工艺高程控制不良造成的道面厚度偏差及材料浪费问题,实现了道面混凝土零损耗。
“有了这件‘法宝’,水稳铺设实现了全天候作业,加上科学的统筹协调机械设备,两个作业班组轮番上阵,最终在短短十几个小时内完成了1.1万方混凝土的水稳摊铺作业,创造了场道工程施工的速度奇迹。”韩李自豪地说。
今年,鄂州花湖机场这座承载着民航客货运双枢纽重任的重点工程将正式迎来通航投运的关键时刻。民航建工将继续助力智慧机场建设,为民航机场发展、民航强国建设贡献全部力量。(《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王诗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