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党中央对各行各业在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民航局深入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积极谋划创新发展路径,提出以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的新时期发展思路,为全行业指明了努力的目标和奋斗的方向。民航局局长冯正霖在智慧民航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智慧民航建设是我国民航业在新时代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扩大行业发展新空间,提升行业安全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推动力和主攻方向,也是实现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进一步阐释了推进智慧民航建设的重大意义。航科院将始终坚守“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的神圣使命,锚定智慧民航主线,建设世界一流民航科研院所,为早日实现航空运输强国向多领域民航强国的跨越而不懈奋斗。
把好方向舵
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航科院成立30余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秉承“立足科技创新、面向民航发展”的宗旨,统筹推进科研谋划、技术攻关、人才培育、改革发展、平台建设等各项工作,实现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为新时期在智慧民航建设中展现新作为做好了充分准备。
筑牢坚实的技术基础
聚焦行业发展重大需求,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在特性材料拦阻系统(EMAS)、要求授权的所需导航性能(RNPAR)飞行程序设计等领域成功打破发达国家垄断,填补了我国行业空白。紧跟科技前沿,飞行品质监控、飞行图形仿真、航空事故调查等方面研究能力已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围绕重点领域加强攻关,掌握了一批先进的自主技术,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智慧民航研究做好了知识储备。
引领智慧安全,以中国民航飞行品质监控基站为基础,形成了扎实民航安全大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能力,开发了一系列智慧预防与智慧应急技术产品。探索智慧安保,研究空地一体化的航空安保系统,开发快速无感痕量与成像一体化人体安检系统,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安检模式创新中的应用。助力智慧运行,研发多个空地实时追踪监控数字化产品,形成自主导航数据生产能力,实现智能感知、高分卫星、区块链等技术在民航运行领域的应用,初步具备无人机运行保障能力。支持智慧出行,以标准、规范研究为抓手,深度参与中转便利化、空铁联运、行李全流程跟踪、电子运单、无纸化便捷出行等智慧出行方案设计。
汇聚优秀的人才队伍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现多形式灵活用工,近5年员工人数由不足400人增加到600余人,人员规模增长65%。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优化科研人才结构,近5年累计引进博士、硕士近200人,硕士以上学历职工占比达到76.5%。拓宽人才发展通道,建立主任师系列岗位、青年创新岗位、科技创新英才计划等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形成有利于科研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
重点加强顶尖人才、青年科技骨干和创新团队建设,建立了中国民航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汇聚了一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民航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高水平专家和国际化人才,在行业内初步形成了创新人才高地。
打造丰富的条件平台
大幅提升科研基础设施水平,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6.46亿元的我国民航首个大型实验验证基地——航空安全实验基地一期已经正式启用,建设了航空运行、航空器适航与维修、航空安保和事故调查分析4个技术中心,包含飞行运行技术、航空器系统工程、行李和货物安全检查设备、飞行品质监控、事故再现等25个实验室,为航科院提升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水平、打造民航安全领域国家级综合性实验验证机构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近年在民航安全、卫星应用等领域建设了3个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累计运行管理民航安保、经济运行、危险品运输等领域10余个重要技术平台,获得民航局“四型”科研院所及“五大基地”全面授牌,有效促进了要素集聚和人才培养,为科教创新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踏上新征程
全面增强智慧发展动能
踏上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的新征程,航科院将紧密围绕智慧民航主线,遵循开放、协同、合作的原则,体系谋划,前瞻布局,大力推进全链条创新,为中国民航实现高质量发展新腾飞注入强劲的动力。
以标准为引领,积极掌握智慧民航建设的主动权
注重推进标准、技术、验证、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充分利用智慧民航建设带来的技术升级机遇期,以标准为抓手,不断增强引领国际民航发展的创新能力和制定国际民航规则的主导权。建设标准创新平台,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民航)打造为民航标准制定、实验验证和符合性评价的权威技术平台,依托创新基地构建行业“科技创新—标准输出—成果转化—产业构建”的新型研发转化模式,发挥标准对智慧民航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的培育和催化效应。提升实验验证能力,构建实验验证与标准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进航空安全实验基地二期建设,强化能力培育基础支撑,广泛开展针对技术、法规、程序、标准、产品等的实验验证、分析鉴定、评估检测等工作,构建全面的标准实验验证能力体系。积极推进标准国际化,不断拓展国际交流渠道,进一步完善支持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推进智慧民航优势领域技术标准对外输出,力争引领相关国际标准规则制定。
以自主为目标,奋力攻关智慧民航建设的新技术
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重点方向整合科研力量,打造拳头产品,奋力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聚焦智慧监管,充分发挥一流智库作用,协助民航局做好智慧民航顶层设计,打造安全(中国民航飞行品质监控基站一期与二期)、发展(民航经济运行决策支持系统)、服务(民航服务质量监督平台)三大具备智能感知、精准预测、智慧决策支持能力的智慧监管平台。聚焦智慧机场,构建机场时空地理信息大数据服务平台,研发机场无人化系列技术,建设基于人—机—环的机场智能运行、监控、管理体系,推进实现智慧地空协同运行。聚焦智慧航企,打造技术领先的航空公司智慧运行控制系统,建设运输航空北斗分理服务中心,助力全运输机队的北斗系统应用推广。聚焦智慧空管,瞄准机场群一体化运行目标,推进空域、机场数据和系统融合,开展面向机场群的空管仿真模拟、航班放行策略等研究。聚焦智慧运行,推进无人机运行风险控制技术研究,探索低空无人机航路设计、有人机和无人机融合运行等前沿方向。
以应用为导向,着力拓展智慧民航建设的“朋友圈”
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汇聚行业内外各方力量,构建“需求共商、技术共研、成果共有、收益共享”的智慧民航建设协作体系。创新需求导向的科研模式,强化与潜在用户的前端合作,推进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实现产研用深度融合,紧密围绕用户需求制订科研计划,瞄准企业生产痛点研发技术产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加强与行业内外科研机构、顶尖院校、信息互联网头部企业等的科技交流,聚焦重大项目研究和重大平台建设,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形成智慧民航建设“军团”作战的新格局。打造成果转化的关键枢纽,充分发挥政策、技术、产品、需求之间的桥梁作用,健全市场化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积极引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壮大智慧民航建设的支持力量。
以人才为基础,勇于担当智慧民航建设的主力军
深入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行业发展需求加快布局人才力量,自觉担负起智慧民航建设主力军的职责。做好人才工作谋篇布局,立足建设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国际化人才三支民航战略人才队伍,开展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研究,明确人才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优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积极向国际一流科研院所对标对表,学习先进人才管理经验,以深化改革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选拔、激励等制度体系,充分激发人才队伍的创新活力。强化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引育结合,加大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体系建设,落实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系列举措,培养一批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创新团队、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科技专家。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风鹏正举。置身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中国民航选择以智慧塑造全新的未来。航科院将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牢牢锚定智慧主线,不断蓄积创新发展新动能,助推中国民航在新起点上振翅高飞再起航!(作者李郁 系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