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航运控指挥中心,年轻夫妇崔日升、刘婧被誉为运行管理部“神雕侠侣”。今年,他们共同向南航交出了一个研发成果——基于天气分析的额外油标准模型。
运控指挥系统的工作属于数据密集型、脑力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工作。如何同时提升安全裕度和工作效能,助力南航建设世界一流航空运输企业,是摆在员工面前的重点问题。近年来,南航集团工会开展“五小”创新活动,运控中心随之持续开展头脑风暴,贡献出各类小发明、小创造数百项,涉及航路优化、辅助放行、火山灰应对、报文整理等领域。
目标一致共建数据库
崔日升2009年进入南航工作。毕业于数学专业的他,立志于在工作岗位用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刘婧2010年进入南航运控中心,是公司有名的“数据专家”。
崔日升说,对航空公司来说,运行数据是宝贵的财富。但他刚进南航时,数据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运行数据非常分散,航班动态、地面保障、甚至运力状态等静态数据都散落在不同的系统中,且数据处理仍处于手工阶段。需要分析数据时,员工要从不同的网站或系统中导出数据,再用公式计算,效率很低,还容易出错。能否让这个过程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把人的精力从基础的数据整理中解脱出来?这是崔日升着手解决的问题。
有想法却苦于对数据库一窍不通。在一筹莫展之际,他遇到了刘婧。两个人一拍即合,在部门领导的指导下开始了运行数据整合工作。崔日升负责航班正常数据,刘婧负责QAR(飞机机载记录系统中的快速存储装置)数据和飞行计划可靠性。两个人经常利用下班时间进行研究,用时一年构建了航班正常和QAR两个完整的数据仓库,实现了运行大数据从无到有的转变。也正是在研发过程中,他们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聊家常聊出小创新
在同事们眼中,崔日升、刘婧是“技术控夫妻档”,常常见两个人边走路边讨论工作。谈起他们的“五小”创新,崔日升说,那是他们两个人聊家常聊出来的。
他们发现,在基本相同的天气条件下,飞机加多少额外油没有标准。他们希望建立模型解决这个问题,从而提高飞行计划可靠性。两人首先从大数据入手,分析耗油与天气的关系。而这两个因素以前从来没有被联系在一起,从零开始谈何容易。解析天气报文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天气数据不但量大,每个月达到300万条,而且国内外数据标准也不一致。他们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创新不会停下脚步
经过无数次讨论以及研究,两个人的合作项目出炉,获得了南航“五小”创新比赛三等奖。为了将成果更好转化,投入到实际生产中并创造价值,他们多次与签派员、飞行员反复讨论,开发了基于天气分析的额外油标准系统(简称WEBS)。
该系统提供了签派员和飞行员两种用户视图。签派员视图主要面向签派员做飞行计划参考,不同机型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应该加多少额外油,一目了然;签派员还可以对航线历史耗油情况进行深度、精细分析。飞行员视图则主要为了让签派员在给飞行员作放行讲解时,能够更清楚地解释计划额外油考虑了哪些因素。据估算,按照系统给定的标准,不仅能够保持较高的安全水平,而且平均每个航班可以少加591公斤额外油,相当于降低“油耗油”成本近2亿元。
“南航‘五小’创新活动给员工搭建了发展的平台。从小处着手,一步步走下去,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刘婧说。崔日升说,他们会把小发明、小创造一直搞下去,并不断增强实用性、可操作性。(《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冯智君 通讯员陈婕)